李平平 周鴻飛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周圍性面癱又被稱為Bell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所致常見病、多發(fā)病[1]。在臨床上,周圍性面癱的患者癥狀呈現(xiàn)的很嚴重,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困擾極大[2],同時也會引發(fā)相應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3]。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顯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面部神經功能,有助于患者的康復[4],但目前對于針刺介入治療的時機仍有較大爭議[5-8],且在急性期針灸選穴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使用標準,有學者[9]經臨床試驗得出針灸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介入可以顯著提高治愈率,縮短療程。筆者應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對2010~2020年6月近十年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針刺治療的RCT文獻進行搜集并作深入研究,分析并總結針刺治療該病的核心主穴,為后期臨床治療該病提供更科學的針灸選穴方案。
1.1 文獻來源 2010~2020年6月近十年公開發(fā)表在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等相關文獻。
1.2 采集方法 根據(jù)各大數(shù)據(jù)庫的特點,設定相應檢索式,檢索詞包括“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貝爾麻痹”“急性期”“分期”“擇期”“針灸”“針刺”“電針”等;英文則以“Bell palsy”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等為檢索詞,將檢索到的文獻題錄導入Note express軟件查重。
1.3 文獻納入標準 明確疾病診斷;明確疾病分期為急性期(1~7天內);均為隨機對照試驗;針刺(含電針)作為主要干預措施,可配合其他療法,對針刺手法以及刺激強度等不加區(qū)別;明確提出具體穴位。
1.4 文獻排除標準 疾病診斷不明確,分期不明確;針刺作為非主要干預措施;主穴按病因辨證分型選穴(如風寒證、風熱證);樣本病例小于30例;重復發(fā)表的文獻只選取近期發(fā)表的1篇;綜述、理論探索、經驗結論、評價類文獻、個案報道等。
1.5 文獻篩選流程 計算機檢索獲得相關文獻(n=663),note expres查重后獲得文獻(n=379),閱讀題名、摘要后排除文獻(n=207)包含綜述、理論研究、經驗總結、個案報道、評價類文獻,初次篩選獲得文獻(n=172),閱讀全文根據(jù)文獻納入標準、排除標準排除文獻(n=90),再次篩選獲得文獻(n=82),最終選取文獻(n=82)。
1.6 數(shù)據(jù)提取 建立Excel表格,將篇名、作者、穴位依次輸入表格中,建立周圍性面癱急性期針刺穴位處方數(shù)據(jù)庫。納入穴位為最終選取的82篇文獻中明確給出的主穴,若主穴與配穴無法明確的區(qū)分,則將全部腧穴錄入。
1.7 數(shù)據(jù)分析
1.7.1 描述性分析 建立Excel表格,對穴位綜合、歸納,匯總穴位出現(xiàn)的頻率、歸經、部位進行分析。
1.7.2 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 使用SPSS Clementine 12.0分析軟件,運用Apriori算法,對主要穴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得出穴對支持度、置信度。
1.7.3 聚類分析 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導入文件,選擇組間連接法,距離選平方Euclidean距離,對主要穴進行聚類分析。
1.8 結果
1.8.1 描述性分析 穴位頻次頻率分析:根據(jù)建立的Excel表格,共有主穴處方82條,涉及穴位33個,穴位總使用頻次649次。把出現(xiàn)頻次大于15的穴位,按照頻率(頻次/82%)依次排序。排在前4的穴位為合谷、地倉、陽白、頰車。結果見表1。
表1 頻次為15及以上的穴位頻率分布情況
1.8.2 歸經及分布部位分析 將Excel表格中的82條處方的穴位按照歸經及所屬部位進行分析。分析結果示,主穴遍布14經脈,不包括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少陰經。分屬足陽明經最多,經外奇穴中承漿與魚腰使用較多,分布的部位主要在頭面部。結果見表2、表3。
1.8.3 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 使用 SPSS Clementine 12.0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選取頻次大于15的穴位,設置最低條件支持度20%,最小規(guī)則置信度95%,最大前項數(shù)3,獲得35條關聯(lián)規(guī)則。后逐漸嘗試調整支持度至50%,置信度95%,此時僅剩地倉—頰車,地倉—頰車—合谷2條關聯(lián)規(guī)則。置信度是條件概率,即前項出現(xiàn)的條件下后項出現(xiàn)的概率,支持度是規(guī)則前、后同時在數(shù)據(jù)庫中概率,如太沖出現(xiàn)時,合谷出現(xiàn)的概率是100%。選擇置信度和支持度排名前10的匯總分析,得出合谷、太沖、地倉、頰車為最核心主穴。見表4。
表2 主穴歸經分布情況
表3 主穴部位分布情況
表4 支持度與置信度排名前10項分布情況
1.8.4 聚類分析 用SPSS 21.0軟件,對頻次大于15的穴位聚類分析,根據(jù)繪制的樹狀圖與冰柱圖結合專業(yè)知識分析,可以得到5個有效聚類群:合谷—地倉,陽白,頰車—四白—翳風,下關—牽正—風池—攢竹—太沖,顴髎—承漿—太陽—迎香—足三里,可以發(fā)現(xiàn)陽白、頰車、四白、翳風這2類均為局部取穴,其他3個有效聚類群特點均為近端穴位為主各搭配1個遠端穴位。結果如圖1、圖2所示。
圖1 使用頻次大于15的16個穴位聚類分析樹狀圖
圖2 使用頻次大于15的16個穴位聚類分析冰狀圖
周圍性面癱大多由于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邪氣乘虛侵襲陽明、少陽面部筋脈,使氣血阻滯,經筋失養(yǎng),肌肉失于約束而致病,病變部位在面部,病位在經脈與經筋。
從描述性分析結果來看,近端取穴主穴集中分布于頭面部,符合“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基本作用,“面口合谷收”“太沖瀉唇喎以速愈”,而遠端取穴合谷、太沖作用突出,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之論。從經脈分布來看,歸屬陽明經脈的穴位最多,《靈樞·經筋》記載:“足陽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爆F(xiàn)代醫(yī)學研究[10]表明,陽明經脈在面部循行路線與面神經分支相符,因此本病與陽明經脈密切相關。
從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聚類分析結合筆者專業(yè)知識綜合分析,近端取地倉、頰車、陽白、翳風搭配遠端合谷、太沖為最優(yōu)核心主穴配伍,拓展四白、攢竹、下關、牽正、顴髎、承漿、風池、足三里作為優(yōu)質配穴。從特定穴角度分析,合谷、太沖分別為手陽明經、足厥陰經的原穴,針刺原穴能調整臟腑氣血,通達三焦氣機,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此外,合谷主氣,太沖主血,《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調和則諸病自愈。王琴等[10]經臨床試驗得出二穴配伍治療本病療效確切。地倉是足陽明、蹺脈之會,位于鼻下口吻之旁,《靈光賦》載:“地倉能止口流涎”,《玉龍歌》記載:“地倉頰車療口歪?!薄夺樉募滓医洝酚涊d:“口僻不正,翳風主之?!钡貍}、頰車皆歸經于足陽明經,陽明經氣盛血多,搭配使用通利陽明氣血,有助祛散面部淺表風邪。陽白是足少陽、陽維脈之會,翳風是手少陽、足少陽之會,少陽經為半表半里之經,在急性期針刺少陽經穴位,既能扶正祛邪,又可防邪深入。大量學者[11-17]經臨床試驗得出以上穴位用于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本病在急性期應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huán)[19],解除血管痙攣,消退面部水腫,盡早修復神經機能為關鍵。以上所得局部主穴,從解剖位置來看,地倉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布有面神經、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頰車在咬肌中,有耳大神經、面神經頰支及下頜緣支分布。地倉、頰車兩穴在臨床使用時,多以透刺為主,透刺可以廣泛刺激面神經顱外段分布區(qū),提高局部組織、神經的代謝性。陽白在額肌中,其下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針刺此穴有利于額肌功能恢復。翳風穴位于面神經出入頸乳孔處。針刺翳風穴,可直接刺激面神經病變部位,加快循環(huán),消除水腫,減輕神經的卡壓,修復受損神經。上述所有穴位,皆布于面神經分支投影表面,故針刺可以更加快速的修復面部的肌肉和神經功能[18],對本病康復有益。
本次研究所選文獻不包含以運用灸法為主治療本病的文獻,故所得核心主穴不作為灸法最佳選擇。綜上所述,最終得出在周圍性面癱急性期核心主穴為合谷、太沖、地倉、頰車、陽白、翳風,臨床治療時拓展選穴可優(yōu)先選擇的穴位有四白、攢竹、下關、牽正、顴髎、承漿、風池、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