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閑談中,有名黨員干部“坦言”:“上班按部就班,下班打道回府,工資夠用就好——這樣的日子可以了?!庇纱?,一幅“知足常樂”的愜意樣,似乎很是讓人羨慕。只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忖,黨員干部有如此心思,恐怕害莫大焉——事業(yè)如何推進,社會如何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從何而來?
誠然,黨員干部在物質(zhì)追求方面能夠知足常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以物欲的知足常樂為借口,進而不思進取、消極作為,便是丟了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新時代,黨員干部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色,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fù)興的初心和使命進行到底,須“知‘不足而勇為”。
看看自己的精神之“鈣”足不足。毋庸諱言,一些黨員干部迷糊度日、無所事事,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正是精神之“鈣”不足的根本誘因。黨史學(xué)習(xí)教育開展之際,黨員干部須以此為契機,對標(biāo)對表,識短板、找瓶頸,強筋健骨、補鈣前行。
看看基層群眾的認(rèn)可足不足。有的時候,一些黨員干部習(xí)慣于閉門造車、主觀臆斷,自以為推出的便民惠民利民政策能夠極大地增進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殊不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更有甚者,某些所謂“便民措施”,有些“面子工程”的嫌疑,口惠而實不至,豈能讓群眾快樂,豈能獲得群眾的真正認(rèn)可?
看看內(nèi)心向黨的定力足不足。實踐中,一些黨員干部初入仕途確實“一片冰心在玉壺”,時刻想著于黨忠誠、對黨負責(zé)、替黨分憂,想著為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但為何半途中就變得“裹足不前、知足常樂”了呢?無他,“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缺少一以貫之、一如既往、始終如一的思想定力。全心向黨、一心為民是永恒的事業(yè),只要生命不息,就應(yīng)奮斗不止。有了這樣足夠強大的定力,才能無愧初心,寫好時代答卷。
……
今時今日,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保持“知不足”清醒——唯有“知不足”,其方能思進取之策,始終奮發(fā)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