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聞 洋
詩歌鑒賞題的難點,主要在于探析詩歌的主旨和把握作者的情感,二者交叉融合,密不可分。詩歌主旨往往基于情感而升華,作者的情感又因主旨得以深化。怎樣才能快速破譯詩歌內容并準確把握住詩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呢?不妨從意象、意境、藝術手法和詩歌情感(主旨)等方面入手。
童慶炳先生在《文學理論》中明確給出了意象和意境的概念:所謂意象,是指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實在的、具體的,是客觀之象;而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情調,它通過形象表達或誘發(fā),是要體悟的、抽象的,是一種主觀精神中的氛圍。
1.借助意象,可揣摩作者情感
對意象的考查往往隱藏在對整首詩歌的賞析之中,學生若善于抓住詩歌中的意象,就可以更快地理解詩歌內容。以2020年浙江卷第20題為例:
秋江送別
[唐]王勃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送柴侍御
[唐]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前人評《送柴侍御》“翻新脫妙”。比較《秋江送別》與《送柴侍御》兩詩的后兩句,分析后者寫法的妙處。
參考答案:①意象運用上,王勃詩的意象隱于句內;王昌齡詩將青山、明月兩個意象前置,形象鮮明突出,富有象征意義(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開闊。②空間處理上,王勃詩化近為遠,強調心理距離之遠,為送別詩傳統(tǒng)寫法(如謝朓詩有“何況隔兩鄉(xiāng)”);王昌齡詩則化遠為近,強調心理距離之近,是創(chuàng)新性的表達。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詩以議論直接表達,意盡句中;王昌齡詩融情入景,反詰收尾,余韻悠長。
本題要求將兩首不同情感的送別詩進行對比賞析,同時考查學生對兩首詩的理解程度。巧妙之處在于題干中給出了提示:“翻新脫妙”和“后兩句”。既暗示了王昌齡《送柴侍御》一詩有對王勃《秋江送別》的翻新,又限定了對比分析的內容。學生在答這道題時,不僅需要全面、仔細地體會兩首詩最后兩句的情感,還要找出兩首詩在寫法上的不同。這兩首詩的情感比較容易把握,都把山水意象作為情感宣泄的載體,只不過一個感傷,一個明朗。
這兩首詩中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有些類似于陸游和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中對梅花的情感態(tài)度,即同一物象在不同作品中能傳達不同的情感。山水、明月等意象本身不含情感,卻因人的感受不同而被寄寓了不同的情感內涵。
2.由象入境,可描繪詩歌意境
無獨有偶,2019年的浙江卷第20題也涉及意象的詩歌鑒賞內容,借助這首詩中的意象組合,可以描繪出一位有文人趣味,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并且性格豪放的將軍的形象。
早秋過龍武李將軍書齋
[唐]王建
高樹蟬聲秋巷里,朱門冷靜似閑居。
重裝墨畫數(shù)莖竹,長著香薰一架書。
語笑侍兒知禮數(shù),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愛讀英雄傳,欲立功勛恐不如。
全詩是如何運用多種手法塑造李將軍的獨特形象的?請結合詩句分析。
參考答案: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如“高樹蟬聲”“冷靜似閑居”和“重裝墨畫”“香薰一架書”,分別寫出了將軍住處的清幽安靜和書齋的素凈雅致,表現(xiàn)了將軍的文人趣味。②運用襯托,用“侍兒知禮數(shù)”襯托將軍的文化修養(yǎng)。③通過“吟哦”“任狂疏”“愛讀英雄傳”等動作、神態(tài)描寫,寫出了李將軍的豪放和志趣。
本題分析詩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除了常規(guī)情況下分析語言、動作之外,由意象組成的環(huán)境往往也能反映出人物的志趣和性格特點。因此,根據(jù)詩歌中的意象組合,再描繪出來作者想要傳遞出來的意境,就能夠幫助學生順利找到本題的突破口。
3.意象鋪墊,可分析藝術手法
詩歌運用意象的目的在于營造意境氛圍,蘊蓄作者情感,除此之外,讀者還可以借助意象探究作者的藝術手法。蘇教版必修④的“文本研習”中有這樣一道題:
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外在的景物有的和自己同病相憐,有的卻冷漠無情。閱讀《蝶戀花》,指出詞中所寫的這兩種景物,并就此談談這首詞的藝術手法。
參考答案:上闋中,“檻菊愁煙蘭泣露”,此皆以悲景寫愁,與詞中人物同病相憐?!把嘧与p飛”“斜光到曉穿朱戶”,皆是令人悲愁恨惱之物,皆以樂景寫悲,以無情反襯有情。前者用烘托、共鳴的藝術手法,后者用反襯、對比的藝術手法。
從教材的這道課后習題可以得出至少兩點信息:一是景物(意象)可以被作者賦予特定的情感,分析詩歌離不開分析意象;二是詩歌中的景物描寫(意象)與藝術手法之間可以串聯(lián)起來,成為考點。
藝術手法的使用,往往能使詩歌平添幾分趣味,更耐人尋味。因此,考查詩歌的藝術手法也是常見的題型。當然,一首詩歌的手法運用是有限的,但其背后意蘊豐富,考點也會因此而變得具體細致。2018年的浙江卷第20題就考到了“點染”手法:
送王昌齡
李 頎
漕水東去遠,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數(shù)千里,中無蒲稗生。
夕陽滿舟楫,但愛微波清。
舉酒林月上,解衣沙鳥鳴。
夜來蓮花界①,夢里金陵城。
嘆息此離別,悠悠江海行。
[注]①蓮花界:佛寺,詩中指洛陽白馬寺。
這首詩與柳永《雨霖鈴》詞都運用了點染手法,試賞析本詩的點染手法。
參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點出了傷別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夢里金陵城”十句,層層鋪寫暮景,滿篇幽淡惆悵,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離情。③結尾“嘆息此離別”再次點明別離之情,“悠悠江海行”表達對朋友孤身遠去的不舍。
什么是點染手法?如果學生對這一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在答題過程中就有可能偏題、離題。此題題干中有提示,即從《雨霖鈴》中理解點染手法,用以解決本題。
蘇教版必修④“文本研習”中有相關內容:清代文學批評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柳永的詞善于運用“點染”的手法。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中,先點明離別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景色渲染烘托。本題題干就源于此。
學生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師應當在教學中點撥到位??忌粌H要明晰“點染”的內涵,還要明確作者為何要使用這種手法。詩詞中有“點”,等于詩中有詩眼,文中有文眼,它或點出全詞的主題,或定下全詞的基調,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點染結合,最終產(chǎn)生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詩言志,即詩歌最本質的作用是言作者之志。高考考查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也是在鍛煉學生“知人論世”的能力。近幾年的高考題,幾乎每一年都會涉及詩歌情感(主旨)題,具體如下:
(2020年浙江卷,19題)這兩首送別詩在情感上,《秋江送別》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情懷類似。
答案:感傷 達觀
(2018年浙江卷,19題)“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體現(xiàn)出詩人________的心情。(《送王昌齡》李頎)
答案: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2017年浙江卷,19題)本詩前八句敘寫________,后六句敘寫________,反映了中唐時期悲慘的社會現(xiàn)實。(《采地黃者》白居易)
答案:采地黃 賣地黃
分析詩歌意象、修辭方法、藝術手法、詩歌情感、表達技巧等,都是鑒賞詩歌的角度,也都可以作為設題點考查學生,而探究詩歌情感(主旨)是考查學生是否讀懂詩歌的重要方式。浙江卷??荚姼璧谋磉_技巧,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詩歌,提高鑒賞能力。
在整體把握詩歌情感以后,可以思考作者“為什么寫”的問題。以2020年浙江卷為例,兩首詩歌表達的都是送別之情,表達對友人的不舍。但在“為什么寫”的問題上,王勃的目的是以秋景襯托哀情,表達與友人分別的傷感。但是王昌齡在送別之外還傳遞出一個信息——他對待此次分別的態(tài)度是豁達開朗的,是樂觀的。王昌齡也許是有意與王勃的詩進行比較,就好像劉禹錫《秋詞》中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所表達的那樣,就是想與眾人不同,與前人不同。
學生在思考詩歌“為什么寫”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驟去思考,這樣既可以使答案更完整,又可以較快地鑒賞一首陌生詩歌。鑒賞的步驟和方法因人而異,筆者習慣采用“四步法”鑒賞詩歌,即通讀、再讀、分析、感受。為便于觀看,筆者將之整理,表格如下:
鑒賞步驟闡釋真題再現(xiàn)參考思路一、通讀詩歌,初步理解(通讀)整體感知詩歌,從詩題、詩句、注釋中獲取有用的信息,初步理解作者情感二、找出意象,描繪意境(再讀)借助意象,揣測作者描摹的意境及寄寓的情感三、分析修辭,體會手法(分析)找出作者美化詩歌語言的技巧四、感受情感,升華主旨(感受)詩歌蘊含的喜怒哀樂和表達的主題(2020全國卷Ⅰ,15題)奉和襲美抱疾杜門見寄次韻①陸龜蒙雖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詩②。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但醫(yī)沈約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滿枝。[注]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比喻培養(yǎng)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請簡要概括本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詩是一首“奉和”友人的詩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閉門謝客,然而他卻給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回信表達了不能與友人相聚飽覽春色的遺憾,表達對友人能夠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全詩意象淳樸自然,既有實景,又有虛景,營造出春意闌珊的意境,寄寓作者對友人的關懷用典、虛實結合、對偶等手法穿插使用友人身體抱恙,打亂了作者與之同游的計劃。尺牘往來,寄寓作者對友人的關懷和安慰,并相約在友人病愈后再相會
詩歌鑒賞的步驟與方法不是唯一的,需要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答題習慣進行總結,但是答題的思路是可以訓練的,答題的點和面(表述形式)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這就要求學生做到規(guī)范答題。
詩歌是人們情感升華的結晶,是一種短小精悍、內涵豐富的文學形式。學會鑒賞詩歌,可以起到豐富充實學生的情感體驗的作用。下面的詩歌鑒賞的答題思路與表述形式可供參考:
1.答題思路
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描摹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照抄照搬全詩;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涉及主要景物,語言力求優(yōu)美。
②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意境)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幽靜深寂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營造的氛圍。
③分析作者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答題時,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只回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作者為什么而“哀傷”。
2.答案表述形式
①這首詩通過……意象,營造了(刻畫了)……的氛圍,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②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的畫面:……,營造了……的意境,寫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