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培
何尊銘文印證了史料文獻中關(guān)于周初營建成周這件大事的記載,意義非同一般。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在銘文中,第一次出現(xiàn)“中國”這個詞。
當時的“中國”是指地處西周王朝疆域中心的城池,也就是今天的洛陽一帶,與今天“中國”的含義大相徑庭。當時把成周稱為“中國”的原因,應該是洛陽地處周原和殷墟中間。周武王會諸侯于孟津,也離此地不遠。
“中國”一詞,在隨后的歷史中不斷出現(xiàn),但含義不盡相同。比如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shù)考察隊在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8 號墓發(fā)現(xiàn)一處合葬,其中一具尸體的右臂上綁著一個色彩鮮艷的織錦。經(jīng)專家考證,這件織錦來自蜀郡(今四川成都),制作時間為漢晉,現(xiàn)藏于新疆博物院??楀\色彩絢爛,文字激揚,紋樣詭秘,意蘊神奇。上面所繡文字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其中的“中國”則是指中原王朝。
“中國”一詞正式成為我們國家的名稱是在官方文件《中俄尼布楚條約》上出現(xiàn),從此“中國”作為我們這個有著數(shù)千年文明史的國家的名稱延續(xù)至今。算起來,從在何尊上出現(xiàn)至今,“中國”這個名稱已經(jīng)有三千余年的歷史了。
何尊銘文中的“中國”的“中”為會意字,為飄揚在城池中央的旗幟?,F(xiàn)在中國郵政的標識設(shè)計原型就是取材于這一時期的金文。
金文的“中”字還有另外一個寫法,就是飄揚的旗幟?!盎颉笔恰皣钡淖畛鯇懛ǎ馑际怯熊婈犑匦l(wèi)的城邦,這也是“國”最早的含義。
“國”字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周穆王時期的彔卣銘文上。外面的“囗”(wéi 音),表示城墻。戰(zhàn)國時期,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此時的“國”已經(jīng)是指整
在何尊以前,“德”是作為人名使用,尚不具備行為規(guī)范的含義。武王伐商,是一次政權(quán)的更迭,更是一次人道主義的勝利,中國從商的野蠻轉(zhuǎn)變?yōu)槲髦艿拈_化。武王駕崩之時成王年幼,周公輔政,開創(chuàng)了近三千年禮制的先河。同時周公還以高尚品德著稱,此時的“德”開始具備行為規(guī)范的含義。在何尊銘文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有心之“德”,并且強調(diào)了“龔德裕天”。同是在周成王時期的德鼎,作器者“德”的名字還是無心之“德”。可以說,何尊銘文,標志著中國以德修身、以德治國理念的開始。
小鏈接:鼎、尊與彝
鼎,本是古代的烹飪食器,相當于現(xiàn)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焙髞碜?yōu)榻y(tǒng)治階級政治權(quán)利的重要象征,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種禮器,被視為鎮(zhèn)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志。
尊,今又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春秋后期已經(jīng)少見,為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商周至戰(zhàn)國時期,彝是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其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蓋。
西周早期金文中,稱周文王為“玟王”,周武王為“珷王”,到了西周中期,則是“文王”和“武王”,不再有“王”偏旁了。何尊的銘文行文,還只是豎成列,橫并不能成行。墻盤的銘文行文就成了規(guī)整的豎成列、橫成行,更具美感,也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對于銘文的重視和書法的進步。
何尊銘文中的“隹王五祀”和“四月丙戌”,體現(xiàn)了準確的日期。如果武王伐商是公元前1046年,那么何尊的鑄造日期就是公元前1037年4月23日之后的某一天。
文字的發(fā)明,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文字所能傳達的信息遠勝其他載體。因此,許多青銅器僅僅因為有銘文就成了重器,比如名揚天下的毛公鼎等。何尊銘文的意義無需多言,然而何尊的珍貴不止于此。
釋讀銘文,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頗有難度。青銅器給人直觀的感受不是來自銘文,主要還是器物本身。比如一個銘文也沒有的四羊方尊,在中國卻是婦孺皆知的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