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象征。隨著經濟全球化現(xiàn)代化的快速發(fā)展,一些傳統(tǒng)民歌在當代傳承面臨著困境,高校是中國民歌傳承的重鎮(zhèn),是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音樂教育要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體系,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實施策略、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建設完善,從宏觀到微觀、從目標到方法、從理論到實踐,夯實基礎、扎實推進。中國民歌在高校的教育傳承是立體的、多渠道、多路徑的,是開放、互通的現(xiàn)代傳承。
【關鍵詞】中國民歌;民族音樂;傳統(tǒng)音樂;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1-065-02
【本文著錄格式】韓彥婷.中國民歌在高校的教育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1,06(11):65-66.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項目編號:JJKH20201303SK),課題名稱:中國民歌文化當代傳承研究。
一、當代中國高校音樂教育現(xiàn)狀
當代中國高校音樂教育仍主要沿襲西方音樂體系的教學論、價值觀和教學方法,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教育、教學和傳承面臨嚴重危機。回顧一下20世紀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是一條受歐美、蘇聯(lián)及日本影響的歷程。1904年,清政府進行教育體制改革,采用了日本模式,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學堂樂歌在音樂教育中成為主要教育內容。1922年,受歐美的影響,中國音樂教育開始采用美國模式,當時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蕭友梅,趙元任都曾留學歐美。1950年之后,中國教育受蘇聯(lián)音樂教育的極大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音樂教育重新轉向歐美模式,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成為中國音樂教育體系的主要教學方法。中國高校的音樂基礎理論課、音樂技術理論課和音樂專業(yè)課主要都采用西方音樂課程體系,如視唱練耳、樂理、西方音樂史、和聲、曲式、復調、作曲、指揮,以及聲樂、鋼琴、器樂等,絕大部分采用西方音樂教學法和專業(yè)技能訓練,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少之又少,且不成體系??傊?0世紀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在中國音樂教育內部深深扎根。
二、中國民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價值
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載體,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活化石”。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保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
高校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重鎮(zhèn),是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民歌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傳承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傳承和審美文化傳承。
中國民歌的文化浩如煙海、包羅萬象,民歌的內容涵蓋科學、文化學、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包含人們生產生活的習俗、禮教、道德、信仰等內容。民歌是人類文化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馬克思曾說過民歌就是一部人類發(fā)展的編年史,它是人類文化重要而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通過中國民歌教學,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經典民歌。中國民歌的傳承,建筑在民族音樂文化上面,同時又是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原動力,中國民歌是民族生命的表現(xiàn),文化是表象,精神是內涵。通過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傳承民族文化精神,有民族音樂文化,才能夠注入民族認同的力量。通過中國民歌的學習和傳承,獲得來自內心深處的潛伏的力量,是民族心底的內在動力,以此推動民族文化的進步,保存民族特質的生命存在。民歌的傳承的不僅僅是歌,民歌傳承的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在傳承過程中對待民歌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對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是對待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態(tài)度。中國民歌對于傳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審美具有重要價值。
三、中國民歌在高校的教育傳承
中國民歌教學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體系中重要的教學部分,是專業(yè)基礎,通過中國民歌的學習習得音樂母語、音樂語法、音樂形式和音樂風格,這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習的根基。中國民歌文化傳承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傳”與“承”兩個方面。其中的“傳”即延續(xù)、傳播中國民歌文化的精髓,“承”是促使中國民歌文化傳統(tǒng)永葆生機的動力源泉。需要明確的是,傳承民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唱會多少首民歌,而是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有了整體清晰的把握,對中國音樂類型、音樂風格邏輯、音樂操作行為、音樂概念理解的把握。中國民歌在高校的教育傳承具體體現(xiàn)為三方面:
(一)以中華民族音樂為母語的教育傳承
人類文化的學習的起點都源自本民族的母語,音樂教育也理應遵循規(guī)律從音樂母語入手?!澳刚Z音樂文化教育”即以母語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教育。“母語”是人生下來第一個習得的語言,“母語音樂”即是建立在“母語”基礎之上的音樂,是使用其第一語言來表達的音樂。中國民歌是最原始、最純粹的母語音樂。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音樂的基因,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根源。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歌教學,不是普通的唱歌教學,是以中國民歌為載體的中華民族母語音樂文化教育。
以中國民歌為音樂母語的教育是中國音樂教育之根、之未來。在中國民歌教學中,系統(tǒng)學習母語音樂文化的內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品,了解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氣質、風格、特色。民歌的學習是母語音樂文化的血脈和源頭,是最樸實、最具特色、最鮮明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國民歌方言、襯詞、襯句、襯腔、句逗、句法、色彩、調式、韻味、意境、風格等,無不浸潤著民族思維,無不滲透著民族精神,無不代表著鮮明的中華音樂文化。1。系統(tǒng)學習中國民歌的聲、腔、調,以“母語音樂語言”唱母語歌曲,體驗民族歌曲的意蘊和靈魂,體悟其精神內涵和氣質神韻以。中國民歌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絕不是簡單的學唱歌曲,而是透過民歌的演唱習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思維方式、審美價值、行為藝術、思想精神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二)線上線下混合鏈接的教育傳承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代教學需以更包容、更開放的形式面對教學對象,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民歌的學習更要體現(xiàn)自主、多元的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
以民歌傳承為核心,以民歌文化為導向,采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整體構建與模塊教學相結合、理論研究與田野采風相結合、專業(yè)技能與舞臺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建民歌線上學習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通過大量中國民歌相關的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少數(shù)民族的地域風光、節(jié)日慶典、民族服飾、民族飲食等圖文和音視頻資料,拓寬學生的眼界和視野。在了解中國民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基礎上,學生能夠準確把握民歌演唱的純正的運腔味道和風格特征。利用超星、騰訊會議等網絡平臺,師生進行交流、互動、展示和評價。學生創(chuàng)建民歌錄制自媒體,上傳教學平臺分享,教師對學生采用線上檔案袋式的教學管理,評價方式采用自評、他評加互評。教學匯報采用音樂會的形式,從策劃、海報設計、錄像照相、燈光舞美、服裝道具、后期制作等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培養(yǎng)學生舞臺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線上線下混合鏈接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多維度、多視角對民歌欣賞、民歌演唱、民歌文化的感受和思考,是對民歌傳承的深度挖掘,讓中國民歌傳承不僅在課堂中,而且滲透在生活之中,實現(xiàn)了學習與生活的對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鏈接。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民歌網絡學習平臺、微信推文進行廣泛宣傳,面向學校及社會開放,使其成為民歌學習搶救站、資源庫和交流平臺,成為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窗口,成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基地。
(三)走進田野的教育傳承
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與傳統(tǒng)民間音樂學習的有機結合,現(xiàn)代音樂教育體制與傳統(tǒng)民間音樂傳承的結合,實現(xiàn)學校與民間的互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融合。
中國民歌文化浩瀚無垠,千百年來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是民族音樂的精華,若要掌握原汁原味的精華,必須深入田野理解其中精髓,領悟當中神韻。中國民歌教學要在學校規(guī)范、系統(tǒng)的教學基礎上,“請進來、走出去”,使得民歌傳承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活態(tài)傳承、立體傳承。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民間,走進山野田間進行民間采風和田野調查的教學實踐系列活動。在田野中學生才能真實感受民歌生長的土壤,親身感受滋養(yǎng)它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感受民歌與自然、民歌與人、民歌與社會的關系。這種走進田野的傳承是傳、承二者之間心靈的溝通,口傳心授、心靈相通,這是千百年來老祖宗留下的精華所在,是民間音樂自在、自己、自然的傳承。聘請民間藝人進課堂,形成“民間藝人+高校教師”雙導師制的教學模式,形成產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共同體。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加大田野調查采風的比例,使學生從傳統(tǒng)的課堂形式走進田野、走近藝術家,實現(xiàn)課堂翻轉,實現(xiàn)中國民歌的有效傳承。
中國民歌在高校的教育傳承是立體的、多渠道、多路徑的,是開放、互通的現(xiàn)代傳承。當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體系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涉及到音樂教育整體性的結構改革,包括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yǎng)改革,師資結構改革,甚至涉及到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重建,由此將帶來傳統(tǒng)音樂傳承與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沖突。改革必將面臨問題和挑戰(zhàn),筆者也將站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大視野下,力求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傳承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注釋:
1.韓彥婷. 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視域下的中國民歌教學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25.
參考文獻:
[1]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韓彥婷.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視域下的中國民歌教學研究[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楊紅.民族音樂學通論[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20.
[4]袁靜芳.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周青青.中國民歌[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韓彥婷,女,博士,教授,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音樂舞蹈戲劇學院副院長、吉林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