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三觀的關鍵階段,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隨著校園暴力事件及自殺、他殺等社會事件低齡化趨勢的出現(xiàn),警醒著我們在中小學階段滲透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生命觀的重要性。生命教育注重對學生生命意義的完善與呵護,提倡學生追求人生的價值,樹立對生命正確的看法,珍惜自己的生命及尊重他人的生命,對學生開展生命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個體的和諧發(fā)展,也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F(xiàn)階段,我國生命教育的開展主要通過學校進行,而學校多采取依靠學科教學的方式滲透,英語教學便可以作為其中一種,發(fā)揮其生命教育的功能。
【關鍵詞】生命教育;英語教學;中小學教育
【作者簡介】葉蕾(1997.01-),女,浙江溫州人,溫州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生命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基礎、是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奠基石、是中小學德育教育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培養(yǎng)學生對于生命的正確看法能使其受益匪淺。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好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在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課堂上滲透生命教育,讓中小學英語教學閃現(xiàn)生命的光輝,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為其終身發(fā)展、全面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價值觀基礎是將生命教育滲入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生命教育的背景
1.生命教育的提出。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人們基于預防自殺而研究面對死亡的相關態(tài)度,形成了死亡學早期的雛形。1968 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針對青少年無視生命價值的現(xiàn)象,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創(chuàng)辦阿南達學校,開展生命教育實踐活動。
西方各國生命教育的發(fā)展與實施多因社會問題而起。以美國為例,自 20 世紀以來美國的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與此同時文化的多元化時代來臨,人們的精神生活逐漸迷失,尤其是青少年的吸毒、自殺、他殺等生命事件不斷發(fā)生。因此,美國的生命教育中核心內容是死亡教育,主要是為了幫助孩子們應對生活中遇到的死亡等不幸事件,學會珍惜生命,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觀,從而避免輕生。
20世紀90年代,國內教育界開始關注生命教育的研究。葉瀾在《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一文中提出,突破“特殊認識活動”的傳統(tǒng)框架,必須以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劉濟良和李晗的《論香港的生命教育》從價值取向、課程設置、教育方法三個方面論述香港的生命教育,提倡學習香港的生命教育經驗,改變大陸地區(qū)忽視學生興趣、愛好,讓學生成為考試機器的教育。這就使我們注意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生命價值的引導,體會生活的含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yǎng)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xiàn)代文明生活。
2.生命教育的必要性。(1)青少年問題嚴重。現(xiàn)代教育很少關注學生的心靈世界,尤其國內的應試教育現(xiàn)狀使得人們幾乎只關注成績,由學習壓力所造成的焦慮問題甚至抑郁癥,使本就處在身心發(fā)展變化巨大的青少年時期的學生變得更加迷茫、焦慮、失望,甚至出現(xiàn)絕望無助的心態(tài),這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十分迷茫、困頓,感受不到快樂,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對生命也毫無敬畏意識,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出現(xiàn)了焦慮性病癥、輕生等現(xiàn)象。對于社會上頻頻出現(xiàn)的自殺與他殺的低齡化現(xiàn)象及青少年虐待動物和校園暴力的低齡化現(xiàn)象,讓我們意識到針對這種十分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會安全的現(xiàn)象,教育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改善這種狀況。生命教育的良好實施可以讓青少年意識到生命的珍貴,逐漸培養(yǎng)起他們珍愛生命、敬畏自然以及尊重別人生命的健康積極的心理,培養(yǎng)青少年對于生命的正確認識和形成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
(2)教育功利主義化。功利性的教育使得人們較少關注教育的人文價值、精神價值,較少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其可以培養(yǎng)出具有功利主義價值的所謂人才,但是否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卻未可知。這種功利性的教育十分危害中小學生的價值觀取向,價值觀是基于人一定的思維感官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是人們認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中小學生由于缺乏人生經歷,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育者對他們的引導,可是許多教師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總是會下意識地采取一些具有功利主義的教育方式對待學生,例如對考試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給予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總是將成績高的學生稱為好學生。這種行為不僅有礙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也把學生異化成學習的機器,忽視了學生的精神世界。
(3)家長有關生命教育觀念的缺失。一些家長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認為學而優(yōu)則仕極其看重孩子的成績較為忽視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在生命價值意義的話題上沉默不言,認為只要給孩子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就完成了家長的任務以及家庭的作用,忽視了自己對于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學者馬蘭霞呼吁要把生命教育帶進家庭,給孩子自由、主動的生活,她認為學校教育無法做到對每個生命個體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指出家庭生命教育應該是符合生命規(guī)律的、積極的、神圣的、充滿愛的教育,家長應該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教給孩子正確認識死亡,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讓孩子從他人的人生中汲取智慧和經驗,選擇屬于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價值。學者鄧惠明、岳玉閣認為,家庭是生命教育的起點和重要場所,主張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家庭生命教育相融合,以對孩子的關愛為核心,弘揚中國傳統(tǒng)禮儀,在家庭生活實踐中,影響孩子的生命。
二、生命教育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聯(lián)系與意義
1.生命教育素材與英語教學的聯(lián)系。人們做事情往往出于各種動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不例外,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動機之一大原因是立足于人,想要培養(yǎng)具有個性的“全人”,而這種“全人”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于生命的尊重。英語這一學科在傳播國際文化、培養(yǎng)學生具有國際交流意識的同時也承擔了詮釋生命意義的重要責任。從英語這一學科看,雖然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但也蘊含著豐富的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素材,因為語言文字蘊含了人類的共同文化,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凝結成的記錄下人類發(fā)展的符號,語言文字組成的歷史是人類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從古至今并未停滯不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生命體的奔騰不息地發(fā)展。中小學英語教材中便有許多內容可以作為生命教育滲透的素材,例如高中英語教材人教版必修2中一篇關于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Eric Williams的文章,雖然文字并不多,但卻蘊含了生命教育的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智商低于常人的運動員并未因此放棄自己,努力訓練并從高中開始就參加特奧會。諸如此類的素材還有很多,除去教材內容外,英語學科學習的過程中一些細小的分科也利于開展生命教育。例如,相比較生硬說理的生命教育課本內容,在賞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那些文字對于讀者的吸引力與內心觸動程度想必要大于刻板的教材內容,更能引起讀者對于珍愛生命的共鳴。例如,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便是可以讓中小學生賞析的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作者以第一人稱親切的口吻告誡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除去教材中可挖掘的具有生命教育意蘊的素材外,還可以在對課文進行學習的同時引入一些課外文學作品作為支撐,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和課文的學習同時,滲透生命教育。
2.強化學生對于生命的認知。生命體驗具有的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和人文教育的關懷更應引起重視。在教育中,那種知識高于一切的觀念是不正確的,以工具價值為主題的知識教育應與培養(yǎng)人格為目的的人文教育相結合,把教育也變成體驗生命意義的過程,變成具有人文關懷意蘊、培養(yǎng)“全人”的教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大多數(shù)教師受唯分數(shù)論硬性的影響只重視學生的成績是否優(yōu)異,將標準化的教學過程放在主要位置,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了只會悶頭學習應付考試的“學習機器”,只見物——知識,卻對鮮活的“人”視而不見,忽略了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情感需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這對強化學生關于生命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讓學生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貴、珍惜他人的生命,更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如果人生是一趟旅程,那生命只有一次就是這趟旅程的單程票,“旅客”對于生命的認知影響著他在旅途中待人處事的行為,也決定了他人生這趟旅程的意義。對于身心發(fā)展均處于重要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對于生命有著正確的認知,能夠幫助他們培養(yǎng)勇敢、懂得珍惜生命、敬畏自然等良好的品質,能夠使他們對生活和自然有積極健康的心理,更利于他們日后在社會中生存。
三、英語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方式
1.社會層面。從社會層面來說,其作為各類教育事業(yè)開展的支柱,對于生命教育活動的開展必應責無旁貸,應發(fā)揮其自身的作用助生命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一臂之力。例如,通過互聯(lián)網讓一些深受學生喜愛的公眾人物來做一些公益視頻或是讓他們走進校園與學生們交流、做游戲,讓具有正能量的公眾人物將積極向上,健康的能量傳播于學生群體之間。由于互聯(lián)網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在很多學習活動要在網上進行,中小學生處于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還不具備良好的道德判斷意識,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影響他們的三觀,甚至會危害生命。所以,社會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各級政府、監(jiān)管部門要加強監(jiān)管力度、處罰力度,堅決抵制不良信息,從源頭杜絕這些信息危害學生的可能性,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與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網絡監(jiān)管體系,提高監(jiān)管效率,對中小學生日常網絡學習環(huán)境進行全面監(jiān)管,發(fā)現(xiàn)問題時能第一時間處理,并確保此項工作可以長期順利開展。中小學英語的教育對象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從這個層面來說,中小學的英語教育也要回歸到生活世界中。中小學英語教育對于生命教育的滲透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展開,幫助學生積極建構更有價值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生命教育的開展也離不開在社會生活中的知行合一,說到生活教育理論怎么能不提我國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認為,生命教育是要在生活教育中展開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論從創(chuàng)立開始就致力于對人的生命的關注,尤為重視對于生命價值的提升。生活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實現(xiàn)兩個變:改變把人當作奴隸的教育;改變脫離生活實際的“死教育”,這就說明生命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人們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
2.學校層面。從學校層面來說,在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影響下,教師只需站在講臺前將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傳遞給他們就是完美的一節(jié)課,不在乎學生是否感興趣、不在乎教學方法是否單一枯燥,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精神世界的關注少之又少。學校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可以將學生的經歷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有關生命教育的素材。教師也不應是傳統(tǒng)概念中“權威”的形象,不僅在課上要與學生真情實感的交流,在課下也應關心學生的生活多溝通交流,學生也應對教師教學中或學校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教師作為學生與學校之間溝通的橋梁也應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并合理采用其意見,這樣在師生之間的不斷溝通下才能更好地解決生命教育開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中小學生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重要階段,由于青春期的到來身體出現(xiàn)的變化或是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學校也應設立心理咨詢室,對教師進行培訓以便在學生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時能及時察覺并對其進行疏導。學校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顯性課程的作用也要發(fā)揮隱形課程的作用,可以在校園環(huán)境中裝飾一些滲透生命教育觀念的小故事或圖片,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學生對于珍愛生命的認知。
3.家庭層面。從家庭層面來說,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家長是他們的首任教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會影響到他們對于生命的看法,如果父母是做出不尊重生命、虐待寵物、不贍養(yǎng)祖輩的老人等這種漠視生命的行為的人,就很難擁有懂得珍愛生命道理的孩子。因此,家長應以身作則為中小學生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讓孩子能成長在一個健康有愛的環(huán)境中,良好的品質應從小在家庭中培養(yǎng)。對于家庭來說,不僅要給孩子提供溫馨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還要通過家庭的生命教育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積極向上的思想道德觀念,這些都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所應具備的。例如,在與孩子一同看英語電影的過程中,如果有主人公離世,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告訴孩子生命是脆弱的、短暫的,我們應珍惜短暫的生命過好自己的每一天,當然,也應該告訴他們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應正確看待生命的終結,不應過度憂慮,為還未發(fā)生的事而整日憂心,浪費了美好的年華。
四、生命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案例
高中英語教材人教版必修2中一篇關于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Eric Williams的文章,雖然文字并不多,但卻蘊含了生命教育的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位智商低于常人的運動員并未因此放棄自己,努力訓練并從高中開始就參加特奧會。他說:“參加特奧會是很好的經歷,他能夠認識更多的運動員和志愿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一位特奧會的組織者談到Eric的時候曾這樣說:“他做事情的時候總是努力做到自己問心無愧,享受努力的過程。他還真心感激他周圍所有幫助他的人,并且讓幫助過他的人知道他一直心存感激。”Eric作為,一位智力水平低下的人他并未因為自己的問題而曾放棄生活、放棄努力,也并未認為幫人的幫助是理所應當?shù)?。這個人很好地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生命只有一次,無論我們是具有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擁有不可改變的缺陷,我們都應該懷抱夢想去面對未來。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挑戰(zhàn),用勇于探索的精神去面對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懷揣著一顆善良且友好的心去看待世界,接受別人的幫助,享受有興趣的事。這才是英語書中所給課堂上的學生傳達的另一種教學意義即生命教育。
課文中選取這段文字存在的意義并不全是教會學生多少新單詞、語法、句式,而在于文字背后所表達的思想,殘障人士都可以克服自己的困難、積極面對生活給的磨難,享受友情親情愛情所帶來的幸福,而對于身心健康的人來說更應該珍惜自己現(xiàn)有的生活,懂得感恩、懂得正確面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挫折,感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五、結語
生命短暫且不可重來、不可復制,中小學生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未來可期,有許多值得學習和探索的東西,有美好的人生在等待他們。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校園欺凌事件、酗酒、逃課、自殺等事件也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校園里,這些不良的社會現(xiàn)象存在于學生生活、學習的環(huán)境中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也會給中小學生造成心理傷害,因此,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覷,更應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來共同開展生命教育工作,加強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提升中小學生的生命質量,不斷地為社會培養(yǎng)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年輕一代人才。
參考文獻:
[1]李亞文.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以上海市部分高校為例[D].2018.
[2]黃鴻鑫.中美生命教育比較研究[D].南昌:華東交通大學,2015,14.
[3]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5.
[4]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24-25.
[5]王二亮.功利主義教育對中學生的危害性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5(36):58-59.
[6]馬蘭霞.讓生命教育走進家庭[J].家庭教育,2004(1A):8.
[7]鄧惠明,岳玉閣.傳統(tǒng)家庭生命教育文化的異化與重塑[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10):111-14.
[8]王平,朱小蔓.生活中的生命: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J].中國德育, 2019(24):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