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樂
編者按: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掀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一百年來,黨帶領全國人民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本刊編輯部特別策劃小學語文革命題材課文教學專題,以奏響愛國教育強音。此組稿件是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新區(qū)的教師們教學、教研成果的展示。2021年4月7日,在特級教師、杭州市錢塘新區(qū)語文教研員湯瑾的帶領下,百名小語教師齊聚一堂,開展了“聚焦教學設計力,發(fā)展學生思維力”主題活動。本次活動還面向全國現(xiàn)場公益直播,意在讓更多小語教師關注革命題材課文,關注愛國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因此,小學語文革命題材課文的教學,要發(fā)揮革命題材特有的教育價值,在發(fā)展語言和思維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浸染。
一、審視:革命題材課文教學的難題樣態(tài)
革命題材文本真實記錄著我國人民追求民族解放的悲壯歷史。這類課文取材真實廣泛、人文精神豐富,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基于此,筆者結合學生的知識、情感、能力三個方面的發(fā)展審視課堂,發(fā)現(xiàn)有以下教學之“難”。
(一)文本內容生疏,難以開啟知識的學習
革命題材課文主要描述革命事件,講述英雄、偉人的故事。文本內容所涉及的時代背景與現(xiàn)代社會存在較大的差別,文本中所發(fā)生的事件是在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經歷中從未出現(xiàn)的,這使得學生很難用現(xiàn)代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歷史事件。其次,革命題材內容相對而言比較生澀枯燥,缺乏趣味,使得學生很難開啟知識的學習。
(二)文本理解淺薄,難以產生情感的共鳴
學生的認知和經驗是有限的,在學生眼中,革命人物是“高不可及”的,他們的選擇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在革命題材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沒有對革命歷史事件或革命英雄人物進行深入學習探究,他們就很難產生情感共鳴。
(三)文本拓展局限,難以促進能力的提升
要讓學生真正親近革命歷史,走進革命人物的內心世界,領會革命精神,僅僅依靠文本的學習,是不夠的。學生的學習如果缺乏有深度的思考,或是不能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那么他們對文本的認知就會受限,能力發(fā)展也會受到影響。
二、思考:革命題材課文教學難題的破解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筆者認為,一是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學習需求,將革命題材的教學內容重新梳理,運用輔助資料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運用計算機技術還原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情景,從而幫助學生開啟知識的學習;二是教師在教學中巧妙設置問題,以問導學使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通過精要片段的剖析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拓寬認知維度,深化情感體悟;三是注重思維能力的提升,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鏈接經驗等方式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三、探尋:革命題材課文教學的應對策略
筆者試圖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革命題材課文的教學實踐為例,探尋革命題材課文教學難題的應對策略,如圖1。
(一)以學定教:親近文本
有效教學首先應源于學生知識與經驗的起點。在學習革命題材課文時,教師要依據(jù)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這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有效開展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1.資料輔助,拉近學生距離
由于學生所處的年代距離革命題材內容發(fā)生的時間較遠。學生受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經驗等因素的影響無法深入理解課文。資料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教師在研讀文本時,要以學生的視角預設課文中理解的困難點,引導學生先通過網絡、書籍或詢問長輩收集相關人物和事件的資料,再進行整理、歸類。
如《清貧》在寫方志敏經手巨額款項但依舊生活清貧的時候,只用了一句話帶過,學生感受不深。教師在此時補充背景資料:方志敏在被捕入獄的前幾個月,為中央蘇區(qū)一次性送去大量的黃金、銀圓以及四十多箱藥品等。教師通過資料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方志敏大公無私、廉潔奉公的品質,而后以點帶面,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周恩來總理、孔繁森等更多共產黨員類似的先進事跡,使學生受到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找準資料補充的契合點,將學生匯報與教師補充相結合,借助資料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2.技術支持,再現(xiàn)歷史情景
巧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把學生很難想象到的歷史事件發(fā)生時的背景和細節(jié)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視頻影像資料的合理運用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快速進入文本中。
如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時,學生在最開始研讀文本的時候,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不強,很難馬上進入歷史情景中,需要多媒體的輔助。因此,教師在文本教學之前可以補充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視頻資料,讓學生隨著視頻進入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現(xiàn)場。炮火紛飛的畫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解說,讓學生領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為后面文本的研讀奠定了情感基礎。而后教師帶領學生進入文本的研讀,最后在課文教學接近尾聲的時候,再次補充視頻資料,視頻呈現(xiàn)的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英勇就義的烈士們昔日的音容笑貌和為國捐軀的先進事跡。龐大的犧牲人數(shù)和不可思議的英雄事跡帶給學生極大的震撼。
在革命題材課文的教學中,為了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有時單個視頻難以升華學生的情感,教師需要運用多個主題相同但蘊含不同情感的視頻進行遞進式串聯(lián)。上述教學案例中,課前和課后兩處多媒體的運用,前后照應,促進學生感悟偉人作為父親對長子的深深眷戀之情和作為領袖的家國情懷,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二)以問導學:走進文本
好的問題能夠在“教”與“學”之間搭建一座橋梁。革命題材課文教學要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理解、分析和掌握所學內容。
1.關照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整體感知,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即識文體、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教師巧置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如在教學《軍神》時,教師在整體感知課文環(huán)節(jié)中出示:沃克醫(yī)生最初認為劉伯承只是一個普通的病人,后來怎么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軍人的?最后為什么又稱他是軍神呢?學生在這個“問題支架”的幫助下厘清文章脈絡。同樣,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教師也可以先讓學生給課文的兩個部分列出小標題,在列好小標題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小標題說一說文章主要講了哪些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快速地整體感知文本的主要內容,同時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和途徑。
上述教學片段都是以問題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快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從而高效地完成與課文內容整體、初步的對話。
2.聚焦局部,體會人物內心
局部理解則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對文章精要片段的剖析,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和對文本細節(jié)的品味來深化對文本的認識的。巧置“著眼點小”的問題能夠實現(xiàn)對文本的深入解讀。例如,在教學《軍神》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劉伯承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他真的不痛嗎?課文中哪些地方沒有寫“痛”字,卻能讓你感覺到他非常痛?學生充分交流,聚焦“汗如雨下”“嶄新的白床單居然被抓破了”“臉色蒼白”“勉力一笑”等關鍵詞句。而后教師追問,除了從上述這些描述劉伯承的詞句中看出他的痛,還可以從課文中何處看出他很痛?學生發(fā)現(xiàn)沃克醫(yī)生“雙手卻有些顫抖”“擦著汗走過來,由衷地說:‘年輕人,我真擔心你會暈過去?!边@兩處也能看出劉伯承很痛。
執(zhí)教者先以“痛”這個細小的點設疑,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再通過抓關鍵詞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體會劉伯承所經歷的非比尋常的痛,最后借助沃克醫(yī)生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來讓學生獲得感受,從而幫助學生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中感受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
(三)以思促學:超越文本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备锩}材課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并讓學生基于文本鏈接現(xiàn)有生活從而超越文本,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1.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高階思維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為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束縛,促進兒童思維及語言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展現(xiàn)教學材料的多層意境,發(fā)掘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文章結尾句,讓學生想象寫話?!暗诙煸缟?,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毛主席已經出去了,簽過字的電報記錄稿被放在了枕頭上,下面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這一夜,毛主席徹夜未眠。漫漫長夜,多么煎熬!我們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痛苦、矛盾、傷心。在這凄冷的夜晚,在孤燈獨處的時候,毛主席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師可讓學生展開想象,圍繞毛主席的動作、神態(tài)等寫一段話,以表現(xiàn)毛主席此時此刻的心情。
革命題材課文中偉人、英雄的內心世界值得仔細品味,以上片段的教學,教師找準了能兼顧言語實踐和革命精神領會的切入口,能促使學生入情入境地通過代入角色豐富對文本的理解,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更讓家國情懷無痕地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2.鏈接經驗,促進深度理解
革命題材類課文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打破時空隔閡,尋找文本與時代發(fā)展、生命成長的對接點,促進學生深度理解文本。
如在教學《清貧》一課時,教師出示關于“清貧”的辯題,讓學生自主選擇辯題進行辯論。有人說方志敏“清”而不“貧”,你同意嗎?現(xiàn)在人們生活比較富裕了,那還需要保持“清貧”的品質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眼中過著“清貧”生活的人,如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為了祖國進步與發(fā)展奉獻一生卻生活儉樸的科學家,家中過著儉樸生活的長輩。通過交流這些人的事例,學生可以豐富對“清貧”的認識,明白“清貧”不僅是革命年代的偉大信仰,它在當下也有重要意義。
學生在充分了解時代背景、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聯(lián)系現(xiàn)實經驗,以“思辨”的學習方式重新闡釋文本的意義與價值,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想帶入對文本的再度理解中,在頭腦中實現(xiàn)歷史和現(xiàn)實的整合。
小學語文革命題材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親近文本、走進文本、超越文本,激發(fā)學生對革命題材課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思考,從而提升學習能力,真正提高革命題材課文教學的實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新區(qū)月雅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