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澤玉
《倍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的概念。如何緊扣“倍”的數學本質,讓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呢?
一、結合認知結構,認識“倍”的概念
倍的認識是對“比較兩個數量大小的兩種基本方法”的深入探究,即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既可以比較它們的差(相差問題),也可以比較它們的比率(倍比問題)。
本節(jié)課,筆者利用主題圖(圖中有紅蘿卜6根,胡蘿卜2根,白蘿卜10根)引導學生運用舊知比較紅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發(fā)現它們相差4根。在此基礎上,筆者幫助學生聯系乘法和除法的意義,發(fā)現紅蘿卜的根數是“3個2根”,進而揭示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此時,學生的建構活動還未結束。筆者通過鼓勵學生質疑(“把較小數作標準,我們可以發(fā)現較大數是較小數的幾倍。反過來呢?”),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產生“比較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發(fā)生變化”的思考,激活學生“比較兩個數量相差關系”的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為后續(xù)小數倍、分數(表示分率)、百分數、比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緊扣數學本質,活化“倍”的理解
“倍”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學生數學認知結構從加法結構向乘法結構的轉折點。對“倍”概念的認知,不能僅靠教師的講述,筆者把學生置于知識發(fā)現的“場景”中,讓學生在想象、歸納、思辨中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建構對概念的認知,實現對“倍”的理解性掌握,讓深度學習真正發(fā)生。
倍的認識是在“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的,“誰是標準”“一個量里包含幾個另一個量,就是它的幾倍”是“倍”的本質。筆者設計了四個層次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多次感知,在不斷比較和抽象的過程中建構“倍”的概念。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對蘿卜進行分類計數、圈圖比較,把抽象的新知“倍”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幾個幾”建立聯系,讓學生在有趣的“變化”中初步認識“倍”;接著通過不斷增加或減少“小棒”的份數,引導學生認識5倍、4倍、3倍等;然后通過“你有什么發(fā)現”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抽象出“第二行的小棒根數有這樣的幾份,就是第一行小棒根數的幾倍”。歸納與整理為抽象提供了幫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較難理解的“1倍”便水到渠成。
隨后,筆者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不同顏色圓片個數之間的關系,在“變”與“不變”的體驗活動中深化對“倍”的本質的感悟。筆者首先提問:圖1中
三、借助幾何直觀,建構“倍”的模型
認識“倍”概念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逐步抽象、領悟“倍”的本質的過程。
本節(jié)課,筆者設計了“創(chuàng)造倍的關系”的開放性學習活動,按照“實物圖—色條圖—線段圖”的層次不斷遞進,呈現實物及示意圖、線段圖等,利用多種直觀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語言表征與圖像表征(實物操作、畫示意圖等)之間進行轉化,鞏固“倍”的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學中,筆者首先出示圖2。
學生觀察圖2后,筆者讓學生說一說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把第一行的個數看作1份,第二行有3個1份,所以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接著,筆者讓學生通過畫一畫,使第二行的個數是第一行的3倍。隨后,筆者依次呈現圖3、圖4、圖5,請學生仔細觀察各圖,明確第一行、第二行的個數分別是多少,并說一說第二行的個數是不是第一行的3倍。
學生通過多次感知,多角度、循序漸進地理解了倍的本質、鞏固了倍的模型,有效地突破了學習難點。
(作者單位:武漢市育才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