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霞
摘要:低年級語文教學通常以識字、學詞、學句為主,據(jù)此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一些簡單的問題。而探尋提出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路徑,就需要教師抓住文本的相關特點,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追尋文化的興趣,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提問路徑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對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問持懷疑態(tài)度:低年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都包括些什么?提問的路徑何在?其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是要從低年級開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扎扎實實從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審美情趣和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訓練,這些學習和訓練自然離不開提問策略的幫助。
一、指向語言運用的提問
語文教學就是開展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重點的活動,實際上就包含了語言建構(gòu)的活動,在低年級就是識字、學詞、學句等最基本的語文教學。這樣,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隨著識字、學詞、學句等學習活動的開展,教師要結(jié)合課后練習題和語文園地中的多種訓練形式,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提出問題,注意引導學生提出指向語言文字運用方面的問題。
比如,針對《荷葉圓圓》一課,編者安排課文學習的單元語文要素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的意思,仿說仿寫句子。在具體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多次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聯(lián)系實際了解詞語意思和開展仿說仿寫活動。首先,進行“連一連,說一說”訓練。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完成連一連后,教師組織學生把連一連的內(nèi)容再說一說,可以先用“小蜻蜓—停機坪”進行示范:停機坪是什么地方呢(停直升機的地方)?課文中什么像直升機呢(小蜻蜓)?什么是小蜻蜓的停機坪呢(荷葉)?可以怎樣把這些問題變成一句話說出來呢(荷葉是小蜻蜓的停機坪)?說成直接的比喻句是怎樣的(荷葉像小蜻蜓的停機坪)?還有其他說法嗎(小蜻蜓像直升機停在荷葉上……)?根據(jù)這樣的方法,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組詞語,學習這種邊問邊答的方法,試著說出一些與課文內(nèi)容有關的句子,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情況,看看誰能夠做到像老師一樣邊問邊答,說出多個句子。其次,在仿說、仿寫“荷葉圓圓的,綠綠的”這個句子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想一想自己平時的說法(圓圓的荷葉,綠綠的荷葉),并通過與課文中的句子進行比較,說說哪種說法能夠體現(xiàn)出荷葉的可愛。教師接著要求學生回答:荷葉是怎么樣的呢?(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讓學生試著把荷葉換成蘋果來問一問、答一答(蘋果是怎么樣的呢?蘋果香香的,紅紅的),然后教師讓學生再回到課文插圖,看看插圖上還畫了哪些動物、植物,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對象,繼續(xù)通過問一問、答一答的方式訓練仿說,最后把仿說寫下來。
二、指向思維發(fā)展的提問
教師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實踐早已證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離不開提問。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指向?qū)W生思維發(fā)展的提問,一方面需要學生對基本語句進行多角度提問,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對課文深入解讀,對教學重點、難點有準確研判,并通過精心設問來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激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例如,在教學《烏鴉喝水》(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13課)時,在這篇傳統(tǒng)寓言中,烏鴉看到“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課文中提出的這個問題,在下面的課文中只說“烏鴉看見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想出辦法來了”,后面就直接寫做法了,卻沒有說出烏鴉是怎么想的,想出了什么樣的辦法。在教學時,一位教師抓住這一提問的契機引導學生說:“假如你就是那只烏鴉,看到旁邊有許多小石子,會產(chǎn)生怎樣的想法呢?或者說會怎么想呢?”讓學生停下來想一想這個問題,用心思考。雖然問題很簡單,但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也屬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了。學生首先需要思考烏鴉怎樣才能讓瓶里的水升高到可以喝著的位置;接著想可以通過向瓶里投東西,讓水的位置升高;再把瓶旁邊的小石子與瓶里的水聯(lián)系起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向瓶子里投放小石子。這樣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不斷運用思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教師圍繞課文第二自然段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
三、指向?qū)徝狼槿さ奶釂?/p>
與語文教學相比,語文教育是教師更高層次的追求,強調(diào)的不僅是教給學生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還要結(jié)合語文教學開展多層面的教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人文性強的特點,將包括審美教育在內(nèi)的立德樹人的多種育人目標有機融入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之中。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將審美情趣適時列為教學目標之一,并通過文本獨到的語言表達精心設計問題。
例如,在教學《風娃娃》(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24課)時,課文第一句話就說“風媽媽有個可愛的風娃娃”,并說“風娃娃長大了,他想像媽媽一樣去幫助人”。在這樣的表達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可愛”和“幫助”兩個詞,來初步感受風娃娃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都能夠認識到這樣的風娃娃像自己一樣屬于好孩子。教師用“是不是所有幫助別人做的事情都是好事呢?”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自己去讀課文,在課文中畫出描寫風娃娃所做的事情的句子。學生經(jīng)過讀讀、畫畫,找出了課文中所寫的風娃娃“幫助”別人的事情有:在田野吹動風車抽水,在河邊吹動船帆讓船快跑,在廣場把孩子放的風箏吹得無影無蹤,吹跑了人們曬的衣服,吹斷了小樹……教師要讓學生對風娃娃做的這幾件事進行評價:“哪些做得對?哪些做得不對?為什么?”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對風娃娃做這些事的結(jié)果進行分析。讀到風娃娃在吹得風車快抽水和帆船飛跑時,“抽上來的水奔跑著,嘩啦嘩啦地向田里流去。秧苗喝足了水,笑著不住地點頭”“船工們笑了,一邊收起纖繩,一邊向風娃娃表示感謝”,讀這樣的句子,語氣、語調(diào)都要讀得上揚一些,讀出滿足、愉快、開心的感覺。這樣通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能夠從中認識到在風娃娃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做得對,值得肯定;哪些做得不對,需要改正。
參考文獻:
[1]王鑫.借助提問,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J].江西教育,2020(3):53.
[2]陳松.談課堂提問的設計與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20(4):60-61.◆(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東關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