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紅
新課程標準對閱讀速度、閱讀方法、閱讀量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中學閱讀教學中,如何把名著閱讀課開展得扎實有效,如何讓名著閱讀課趣味盎然?筆者對此進行了實踐與研究,并將閱讀教學的實踐方法與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一、提升“讀”的能力
七年級學生的閱讀以朗讀和默讀為主,閱讀目標為培養(yǎng)一般閱讀能力?!冻ㄏκ啊芬粫詫懭擞浭聻橹鳎鷦佑腥?,情感真摯,語言簡潔,單篇閱讀很適合訓練學生閱讀速度。其中《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文大約3300字,給學生設定閱讀時間為7分鐘。經(jīng)統(tǒng)計,有70%的學生能夠順利達成目標;20%的學生讀書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沒有緊迫感,且有回看的習慣;8%的學生還在用指讀的方法;2%的學生還要低聲讀出來。經(jīng)過閱讀指導后,二遍閱讀時90%的學生都能順利達成目標,其中有50%的學生能夠在6分鐘內(nèi)達成目標,甚至有學生僅5分鐘即完成目標。
二、培養(yǎng)“寫”的習慣
俗話說“不經(jīng)三思不求教,不動筆墨不讀書。”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但主要停留在積累摘抄層面,學生的閱讀習慣、思考、感悟等都還需要進一步地指導與規(guī)范,使得讀書筆記的寫法系統(tǒng)化。還以《朝花夕拾》為例,學生在感受童真童趣之外,魯迅先生那些有趣的議論和批判也是值得學生細細品味與思考的,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用專題探究的形式寫出感悟或提出疑問。
七年級是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期,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書時學會由易到難進行批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修辭、煉字、句式等方面去寫批注,還可以從名著中摘取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解讀賞析,然后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進行展示,讓學生養(yǎng)成讀寫結(jié)合的習慣。
三、開掘“思”的深度
讀書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在進行名著閱讀時還可以組織一些交流活動,活動前先給學生以閱讀上的有效指導,讓學生具備深度解讀的意識,然后在班級定期設置名著閱讀交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讓理解更有深度。
如祥子是《駱駝祥子》中的主人公,他剛從農(nóng)村到城里時憨厚樸實、健壯勤勞,有目標、有理想。然而,經(jīng)歷了買車的三起三落之后,他的人生理想逐步破滅,愛情也慢慢遠去,他最終成為麻木潦倒、自暴自棄的人。在人物解讀交流會上,有學生說,《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孫少平的人物形象,他和祥子一樣都是從農(nóng)村到城市打拼的青年,但他們兩個的命運截然不同。這個同學把生活在舊社會的祥子和生活在新社會的孫少平進行對比,從中感悟到小說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讓思考不僅有了寬度,還有了深度。
綜上所述,教師應積極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培養(yǎng)閱讀習慣、開掘思維深度,并通過恰當?shù)淖x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0011040)
(責 編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