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識字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語文課程標準中把義務教育階段分為四個學段,每個學段都規(guī)定了具體的識字任務。第一學段要“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第二學段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第三學段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第四學段要“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對于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記憶任務。
如何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呢?筆者經(jīng)過實踐發(fā)現(xiàn),先引導學生通過掌握規(guī)律來識記大部分漢字,然后再對少部分特殊的漢字進行針對性學習,這樣識字就會更高效。這就要求在識字教學中普及“六書”的知識,讓學生運用“六書”的結(jié)字方法來識記漢字。特別是“六書”中的象形、會意、指事、形聲這四種造字法,對幫助小學生掌握漢字結(jié)字規(guī)律尤其有用。
如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二課《我多想去看看》一文,要求識記“想”“告”“訴”“京”等字。這些字中,“想”“訴”是形聲字,可與“相”“心”“斥”等字結(jié)合來認識;“告”是會意字,與“口”有關,可與“靠”結(jié)合來識記;“京”是指事字,表示手指著高高的亭臺樓閣,意思是宮殿,后發(fā)展成為“首都”的意思,可與“亭”結(jié)合來識記。這樣簡單高效,且易激發(fā)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不需要對學生講解“六書”的含義,而教學生學會運用這些規(guī)律。
再如講一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中“天氣涼了”這句話中的“涼”字時,教師可以順便舉出“冰”“冷”“凍”等漢字,進而指明“冫”(兩點水,表示冰)做偏旁的字的共性:與冰有關。還可以舉出“晾”“諒”兩個字,組句“天氣涼了,你的被子最好拿出來在太陽下晾一晾”,順手寫出“晾”字,告訴學生晾曬被子需要太陽,這樣很自然地指明“日”字旁漢字和太陽有關系。再用“你惹同學生氣了,他不理睬你了,你應該主動和他說話,才能取得他的原諒”這句話,告訴學生取得別人原諒需要主動解釋原因,進而很自然地認識了“諒”字。這樣教學,加深了學生對“涼”字的認識,教了一個生字“涼”,學生還記牢了“冰”“冷”“凍”“晾”“諒”這幾個字,沒有加大學生的識記負擔,反而能增強學生的識字興趣。
在識記漢字時,還可以使用口訣比較記憶,加深學生對易混字的識記。如“巳滿已半己不出”“橫戌點戍空心戊”等。再如“贏”“嬴”兩個字:“亡口月貝凡”和“亡口月女凡”,兩個字中不同的是“貝”和“女”。“贏”表示做生意賺錢了,和財富有關;“嬴”是姓,這個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女”是形旁,表示意義,類似的還有“姚”“姬”等姓,很多姓氏都是從這幾個姓分出來的。這樣學生對這兩個筆畫較多的字,就再也不會混淆了。
(責 編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