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凈
摘? ?要: 一些高校在長期實踐中注重顯性教育,忽略隱性教育。導致這種局面的因素,包括理論研究不足、教育思想和理念滯后、隱性教育資源缺乏深度開發(fā)等。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和工作質量,需要在教育實踐中加強隱性教育模式的應用。要進一步整合校園文化,特別要實現(xiàn)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融合。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更加現(xiàn)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本文對高校隱性教育模式進行研究,以供相關專業(yè)人士參考。
關鍵詞: 中高本銜接教育模式? ?高校? ?隱性? ?思想政治教育
在教育實踐當中,不少高校都注重顯性教育模式的應用。顯性教育模式具有易檢測、效率高、好組織及直接性等諸多特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加深,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果依然僅采取顯性教育模式,就存在一些缺陷,難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和質量。所以,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考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隱性教育模式具有持久性、多樣性、融透性、隱蔽性等特點,可以有效彌補顯性教育在實踐當中的不足,符合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當中,使用隱性教育模式能夠發(fā)揮獨特的作用和效用,具備較大的價值和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已經初步使用了隱性教育模式,但是整體發(fā)展相對較緩慢,尚未形成良好的局面,還需要管理者對于隱性教育進行重新構建和認知。
一、中高本銜接及其模式
“銜接”是指事物之間互相連接及互相貫通或者相互承接。其中,“中高本銜接”是職業(yè)教育、??平逃氨究平逃暯?,使學習者的學習能更順暢、無重復地從低一層次向高一層次過渡?,F(xiàn)代人力資本理論要求順暢而且銜接地培養(yǎng)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提高勞動質量,提高整個經濟活動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在這個基礎上增強國家經濟競爭力,切實保障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的效益性。另外,分析發(fā)現(xiàn)終身教育理念,銜接促使教育活動對象、環(huán)境、內容及形式多樣,多樣性是終身教育理念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能夠使人適應經濟及職業(yè)方面等各種各樣的變化,不但可以切實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可以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除此之外,教育“生長性”,促使學生素養(yǎng)及能力繼續(xù)發(fā)展和完善,為學習者提供更多選擇,促使學生不斷生長及不斷完善。
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方式的隱蔽性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隱蔽性的特點,取決于隱性課程教育模式的特點,也是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最顯著的區(qū)別。要使用隱性教育模式就應當采用隱性素材實現(xiàn)教育過程。隱性教育素材的載體既可以是物質上的載體,又可以是一種親身實踐,是無形的文化熏陶,但是在教育過程當中,目的是隱性的,是難以被受教育者發(fā)現(xiàn)和察覺的[1](35-36)。
(二)教育效果的延遲性
在教育效果方面的差異比較明顯,顯性教育效果往往立竿見影,立刻可以測評。隱性教育則不然,隱性教育在效果上存在延遲性,主要是由于隱性教育是通過使用感悟、融及影響實現(xiàn)教育的一種方式。受教育者需要有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但是相比顯性教育,隱性教育的效果更具穩(wěn)定性及持久性[2](47-48)。
(三)教育過程的不確定性
隱性教育的組織方式和顯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隱性教育不像顯性教育一樣容易掌握,通常是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受教育者,由于在這個過程當中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相對較強,因此會受到受教育者因素的影響。在實際開展隱性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因素,可能造成教育效果既可能是積極正向的,又可能是負面消極的[3](50-51)。
三、中高本銜接模式下一些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滯后
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隱性教育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校園內部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依然停留在知識研究的層面,在實踐方面還依然存在較大的阻礙,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和成就,主要是由于全社會隱性教育還沒有深入人心,顯性教育模式不斷固化,同時隱性教育模式無法發(fā)揮功能和效用。
(二)隱性資源缺乏有效提煉及整合
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及制度文化等三個方面,一直以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以相對分散的形式存在,物質層面部分停留在實用性,因素的育人功能沒有能夠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精神層面,我國大多數(shù)校園文化雖然能夠對受教育者起到一定的教育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但是效果相對較有限,其中部分高校沒有將校園文化作為隱性資源深入利用和開發(fā)。另外,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呈現(xiàn)剛性的管理及約束,忽略教育的引導和感化等。
(三)缺乏足夠的重視及發(fā)掘
互聯(lián)網時代,“90后”一代深受互聯(lián)網的影響。移動互聯(lián)網在全社會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學生每時每刻都處于網絡環(huán)境當中,直接影響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另外,教育者由于受傳統(tǒng)思想的制約,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還較傳統(tǒng),無法面對新的形勢,直接影響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和水平[4](18-19,30)。
四、中高本銜接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構探索
中高本銜接不但是學校銜接及學歷銜接,而且要關注培養(yǎng)目標銜接和教學過程銜接,此外,還有課程銜接、學生管理銜接等內涵銜接。為了良好構建高校隱性思想教育模式,高校應當采取下列對策。
(一)深度挖掘校園文化隱性教育資源
在隱性教育的范疇當中,校園文化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部分,校園文化主要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5](88-92),這些文化都可以起到教育人的作用,但是,在應用過程當中,還需要相關人士對校園文化進行深入整合和挖掘。首先,對于校園來講,物質上需要合理地規(guī)劃布局及設計,不僅應當充分展現(xiàn)出人性關懷,還應當展現(xiàn)出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和魅力,比如,在校園主題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要保障教學區(qū)嚴謹、運動區(qū)奔放、生活區(qū)活躍及休閑區(qū)靜謐等,通過采用合理科學的布局,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幫助學生身心良好發(fā)展。
學校需要結合學科背景,高度重視物質布局工作,充分彰顯人文性特點。比如對于醫(yī)學院校而言,永恒的主題應當是尊重生命和關懷生命,學校需要采用一些富有人文性的醫(yī)學類雕塑、名言警句、壁畫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啟迪及陶冶,充分彰顯和體現(xiàn)醫(yī)學專業(yè)的人文性。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次體現(xiàn),能夠對學生起到深刻影響和感染的作用,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考風、學風、校風、班風、校風等,需要學校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開發(fā)和挖掘。與此同時,校園風氣具有負面性及正面性的區(qū)分,會對學生個體造成影響。在對校園精神文化進行建設的過程當中,需要高度重視實效性和導向性。要構建良好的精神文化,不僅需要學校管理者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全體授課教師及輔導員發(fā)揮作用,要求學校全員參與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夠構建起良好的教育資源平臺[6](123)。
(二)深度融合傳統(tǒng)顯性教育及隱性教育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隱性模式和顯性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應當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關系,若是缺乏顯性的理論教育,則隱性思想教育往往會迷失方向[7](239-240),另外,隱性思想教育可以彌補顯性教育之不足,避免顯性教育過于單一的問題,可以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互融合。在課堂顯性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或無意地融入一些隱性教育因素,發(fā)揮個人魅力,注重授課方式的靈活性,采取合理有效方式,貼近學生生活,保障課堂教育達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有助于課堂教育更靈動鮮活,另一方面,可以幫助隱性教育更好地實施和應用,實現(xiàn)隱性和顯性兩種教育模式的相互整合。
(三)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隱性平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應當構建互聯(lián)網隱性平臺,首先,可以選擇學生相對熟悉的社交網絡作為著力點,構建校園論壇平臺、微信平臺、微博平臺及校園貼吧等平臺等。另外,還可以開設網絡課程,通過網絡課程實現(xiàn)線下線上互動。其次,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進行改良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要將線下資源和空間延伸到線上實現(xiàn)拓展,充分發(fā)揮網絡平臺資源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實現(xiàn)網絡角色虛擬化,保障師生關系的對等性,要求學生和教師之間拉近心理距離,需要教師始終如一地關心學生,還要在平臺上加強熱點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溝通和交流當中。構建互聯(lián)網隱性平臺,不僅有利于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還可以促使隱性思想教育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增強教育效果。
五、結語
高校需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對于顯性教育來講,隱性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及潤物無聲的方式,將其運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質量,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朱柳萍.宿舍文化視角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有效性探析[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1).
[2]張廷,陳愚.論高校體育社團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2).
[3]雷婧.新媒體視閾下加強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1).
[4]王云麗.新媒體視閾下民辦高校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20).
[5]陳沖,汪海涵.我國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的著力點研究——兼論美國高校隱性政治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9(09).
[6]朱文娟,張炳生.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實踐分析[J].國際公關,2019(09).
[7]石梅梅,王夢雪.試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9(15).
課題基金:吉林省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9ZCY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