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晶
呂梁巍巍,汾水泱泱。2021年4月21日,“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二分隊跨越千里之遙,到達革命老區(qū)晉綏邊區(qū)首府所在地山西省呂梁市興縣,追尋1945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團在這片紅色熱土上的足跡,赴一場跨越76年的精神之約。
滄桑歲月已成往事,革命薪火代代相傳。在晉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印證著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做出了創(chuàng)建東北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決策,決定派出大批干部和軍隊挺進東北。他們一路跋山涉水,渡過黃河,來到山西,到達興縣?!睍x綏邊區(qū)革命紀念館館長梁明德的介紹,將記者帶回到76年前的那個秋天。
1945年8月19日,中共中央致賀龍、林楓的電報中指示:“林楓準備去東北……去東北干部1200人,一星期后由延安出發(fā),交林楓率領北進,請林楓先做準備?!苯拥矫詈螅謼髁⒓粗譁蕚淙|北的事宜。1945年9月16日,中央派出的干部團抵達興縣。
一路追尋,記者來到興縣蔡家崖鄉(xiāng)北坡村,這里是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所在地。1945年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任命林楓為晉綏分局書記。走進晉綏分局舊址辦公室,泛黃的文件、老舊的鋼筆、斑駁的公文包、摩挲得锃亮的銅墨盒……一切還原著當年的模樣,仿佛當年晉綏分局干部們火熱的革命工作場景映入眼簾。
陽光照在刻著歲月溝痕的晉綏分局木質(zhì)大門上,風吹花草香,光影兩斑駁。順著辦公室前的石頭路下行是一塊操場,興縣晉綏烈士陵園原主任王波向記者介紹,干部團抵達興縣后,林楓就是在這里做了告別晉綏邊區(qū)前的最后一次講話。他首先對日本投降以來的形勢發(fā)展做了精辟分析,而后講到中央派出干部前去東北工作的問題:“有許多同志要到東北去,不去的同志也關心東北?!瓥|北是誰的?東北是我們的。大家到東北去,要為人民好好服務,每個人都要變成一棵柳樹,與當?shù)厝嗣窠Y合好?!甭犃肆謼鞯男蝿莘治鰣蟾婧?,干部團成員很受鼓舞,下定了盡早到達東北的決心。
中央派出的干部團從延安出發(fā)時,由于時間緊迫,大多裝備不齊。興縣的百姓自發(fā)地連夜趕制鞋衣、棉被,被服廠、兵工廠紛紛全力提供支援。休整的幾天里,干部團擴充了人員,補給了裝備。干部團成員崔揚在日記中這樣寫道:“(1945年)9月20日,今日仲秋節(jié),下午大會餐。9月21日晚,發(fā)出今日領到的棉衣,準備工作略告就緒。”
9月22日,重新編組的隊伍集結完畢,繼續(xù)向東北行進。林楓在出發(fā)前做了簡短動員,大意是,黨的七大再三強調(diào)爭取東北的重要性,有了東北,我們就有了勝利的基礎。中央要求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前進,盡早到達東北。這次赴東北的路途遙遠,可能還會遇到敵偽軍和蔣介石、閻錫山軍隊的襲擊,我們要發(fā)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的精神,努力完成中央交給我們的光榮使命。
得知晉綏邊區(qū)大批黨政軍干部要離開的消息,當?shù)厝罕娂娂娗皝硭托校瑥牟碳已锣l(xiāng)到興縣縣城將近20公里的蔚汾河兩岸黃土道上擠滿了人。當?shù)卣M織了幾百人的支前隊,幫助運輸物資、護送干部團安全離開晉綏邊區(qū)。崎嶇盤旋的山路默默向前延伸,勇士們的足跡也在向前延伸,這支一路向北的隊伍如洪流滾滾,要挺進東北,要走向勝利……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蒼蒼。蔚汾河水依舊靜靜地流淌,駐足河畔,眼前忽而疊化出當年這里的情形。我們仿佛能看到當年干部團的成員穿著布鞋、背著行囊,匆匆穿過今天在河畔休閑散步的人群。行進的隊伍目光如炬,沿著蔚汾河一路前行、一路向北。我很想請他們停留片刻,向街上這個時代的行人介紹他們,向他們行禮致意,想問問他們,這個新世界的景象是否如你們所愿。而同志們只是點點頭,囑咐我們好好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然后行色匆匆,繼續(xù)向北去完成他們的使命。望著漸漸消失在河水盡頭的干部團背影,不禁思緒萬千……涓涓不塞,是為江河;源源不斷,是為奮斗;生生不息,是為中國。
若干部團的故事有續(xù)集,如今我們的幸福生活便是;若干部團的精神有傳承,如今我們的接續(xù)奮斗便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怎樣賡續(xù)先輩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使命、走好自己的路,值得每個人深思……?
編輯:韓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