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華 杜金瑩
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迎來百年華誕?;赝L雨歷程,越過歷史激流,百年歷史中的每一個年份、百年歷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于歷史的長河中奮力書寫下了自己所擔負的那一筆一畫,共同繪就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偉業(yè)的壯美畫卷。為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繼續(xù)奮斗的強大力量,“從延安到北安——跟黨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三分隊專程前往河北、北京,以一次全身心投入的采訪調(diào)研,從黨史中感悟初心,在實踐中踐行使命。
4月21日,在北京市的一間民宅里,采訪分隊見到了當年干部團成員、94歲的梁靜老人。在一個多小時的采訪時間里,她的講述似一束閃耀信仰的光亮、一簇點亮黑暗的火種,令1945年中央派出的干部團從延安出發(fā)進入東北、最終抵達北安這段未被人們所熟知的珍貴歷史,由冰冷無聲的文字記錄變得有了聲音、有了溫度。
一路跋山涉水、
奮力前行的堅定信念
1945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中極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具有轉(zhuǎn)折意義的一年。正如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開幕詞中所指出的那樣,中國面臨著兩個前途和兩種命運的斗爭。這一年的9月2日,一支中央派出的由1000余人組成的干部團肩負著歷史重任、承擔著職責使命,從革命圣地延安徒步出發(fā),以一場堪比“小長征”的堅韌跋涉,一路經(jīng)風雨、歷艱辛,跨越西北、華北,最終進入東北,抵達黑龍江地區(qū)。
在這一路向著北方的行進中,最終有195名干部團成員在歷時70多天的長途跋涉后,將延安革命的火種帶到了北安。這其中,就包括革命伉儷張繼成與梁靜。
1927年,梁靜出生在山西省介休縣偏遠的小山區(qū)——鰲子嶺村。1942年年初,梁靜被介休縣委選派赴綿山縣民高學校學習。在民高學校教務主任的教育影響下,1943年,16歲的梁靜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44年年初,梁靜跟隨張繼成一起奔赴延安。到達延安后,梁靜受延安精神的感染,在同志們的幫助下,不分晝夜地補習文化課程。經(jīng)過刻苦努力,她通過了延安中學的考試,成為延安中學的一名學員。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東北成為國共兩黨必爭之地。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曾反復論述東北的重要性。為在東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黨中央運籌帷幄,自1945年8月中旬開始,調(diào)集大批部隊北上,與此同時,迅速從延安及各解放區(qū)抽調(diào)干部進入東北地區(qū),發(fā)展壯大黨的力量。當時正在延安學習的張繼成和梁靜,聽從黨組織的號召,積極報名參加赴東北的干部團,經(jīng)組織批準后,一起踏上遠赴東北的征程。
采訪中,梁靜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干部團一路走得非常辛苦,而且相當危險。每當路過較為安全的地區(qū),干部團就白天快速行進,但如果路經(jīng)不太安全的地方或是遇到比較危險的情況,只能改為晚上趕路。一路上,身體好一些的同志攙扶身體比較差的同志,大家互相幫助、彼此照顧。有的同志之前到過東北,但是大多數(shù)同志都對東北一無所知,對于東北天氣寒冷到什么程度、路上會遇到什么困難和危險,都沒怎么考慮,一心只想著怎么快點兒到達目的地,把黨交給的任務完成。越向北,天氣越冷,有的同志穿的衣服比較單薄,但大家都自己想辦法,努力克服困難。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jīng)點燃,就永遠不會熄滅。干部團一路迎風冒雨、艱難跋涉,高擎革命的火種堅定前行。鞋磨破了,雙腳打了血泡,餓了就著涼水吃兩口炒面,累了彼此攙扶幫助……干部團成員以血肉之軀與國民黨的飛機、軍艦拼速度,為在東北地區(qū)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1945年11月15日,干部團歷經(jīng)70多天、8000余里艱難跋涉,終于抵達北安。據(jù)梁靜老人回憶,那一天,天空中飄著飛揚的雪花。隨即中共黑龍江省工委在北安成立,自延安而來的干部團成員成為黑龍江省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的核心力量。雪雖冷、天雖寒,但源自延安的革命火種永遠熾熱,并源源不斷地播撒在了龍江大地上。
一種不怕犧牲、
為黨奉獻的革命精神
初到北安已是寒冬。面對寒冷的天氣和陌生的環(huán)境,梁靜以極大的熱情迅速投入工作:對新參軍人員進行甄別登記,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宣傳黨的政策紀律,開展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的宣傳工作。
1945年12月中下旬,根據(jù)工作需要,梁靜被派到黑河地區(qū),與先期被派到黑河地區(qū)的張繼成一同開展黨的工作。
在黑河的工作也異常危險。當時,黑河地區(qū)是土匪活動極為猖獗的地區(qū)。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極寒氣候下,在沒有槍支、沒有電臺、沒有電話、不通火車的險惡條件下,張繼成、梁靜與同志們一道開展武裝剿匪和清除敵特及反動勢力的斗爭。他們團結(jié)一致,到工人、農(nóng)民、學生中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很快就組建起一支革命武裝——黑河人民自治軍,由張繼成任黑河人民自治軍司令部參謀長,梁靜任軍械管理員和政治指導員,主要負責槍支、彈藥的管理及司令部指戰(zhàn)員的思想政治工作。
招兵工作進展比較順利,但天寒地凍,招來的戰(zhàn)士沒有衣服穿、沒有鞋子換。據(jù)梁靜老人回憶,當時為給戰(zhàn)士們籌備服裝,司令部花錢給戰(zhàn)士們買來很多皮靰鞡。張繼成做通了黑河當?shù)匾粋€當鋪老板的思想工作,讓他把衣服拿出來分給戰(zhàn)士們穿。梁靜將買來的很多面袋子染成軍綠色,找了裁縫給戰(zhàn)士們做成合體的衣服。大家齊心協(xié)力想辦法,終于解決了戰(zhàn)士們過冬的服裝問題。
自1946年1月起,黑河地區(qū)的人民武裝邊組建邊與殘暴的土匪展開激戰(zhàn),逐漸站穩(wěn)了腳跟、打開了局面,建立起人民政權(quán),并最終取得剿匪的勝利。1949年4月,張繼成與梁靜夫婦再次聽從黨的召喚,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
一顆忘我付出、
聽黨召喚的堅定初心
在梁靜的女兒眼中,為黨、為人民工作了一輩子、奮斗了一輩子、奉獻了一輩子的母親是良師,更是榜樣。離開黑龍江后,梁靜隨張繼成先后在江西、河北、天津等地工作。他們的六個女兒,分別出生于黑龍江省、江西省、河北省及天津市。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又要照顧好孩子們,梁靜的操勞與辛苦可想而知。
梁靜的大女兒張銳英出生在黑河。1949年張繼成、梁靜夫婦南下時,因張銳英還太小,便被留在黑龍江,在齊齊哈爾市的保育院長大。約4歲時,張銳英才回到在江西工作的父母身邊。因張繼成、梁靜工作十分忙碌,每日早出晚歸,直到退休后,家里人才有機會聽他們講起當年在黑土地上戰(zhàn)斗、工作的那些故事。在張銳英的印象里,父母總是那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家里總是隨時都在準備搬家”,從江西省到河北省,再到天津市,無論是工作上的調(diào)動,還是日常工作中的需要,只要是黨需要,張繼成、梁靜夫婦即刻打起背包,“兩個小箱子,加上裝在麻袋里的衣服和被子,就出發(fā)了”。行囊中雖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是聽黨召喚、隨時準備到黨和人民最需要地方去的堅定初心,卻是女兒張銳英眼里父母歷經(jīng)數(shù)次搬家、始終帶著的最寶貴的東西。
在梁靜五女兒張宇紅的講述中,我們同樣能感受到張繼成、梁靜夫婦作為黨員的堅定初心與使命以及艱苦樸素、大公無私的寶貴精神。在她的記憶中,父母是那個總把好的機會留給更困難、更需要的同事的人,是那個總在別人遇到困難時出錢出物、熱心幫助的人,更是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生活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了一輩子的人。
“我們共同努力,把北安、黑河建設(shè)起來了。現(xiàn)在我們生活很幸福。咱們國家能發(fā)展得這么快,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很高興。希望大家今后繼續(xù)努力,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就是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痹诓稍L結(jié)束時,梁靜老人對記者說。?
編輯:隋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