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在我兒時的鄉(xiāng)村,人們都不太喜歡夏天。酷暑難當(dāng),何況還要頭頂烈日,去田間地頭忙農(nóng)活,汗流不止,卻又無處可逃,尤其是搶收搶種。因此,鄉(xiāng)人們都稱夏天為“苦夏”。
但孩子們對夏天卻是滿懷期待的,一則,放暑假了,不用再去上學(xué);二則,只有夏天,才能吃到冰棒。
白晶晶、透心涼的冰棒,是夏天的絕配,越是炎熱,冰棒越是誘人!但想要美美吃上一支,也絕非易事。那時的鄉(xiāng)下,冰箱、冰柜等制冷設(shè)備一律沒有。
想吃冰棒,唯有苦等,等待那個賣冰棒的人,在某個午后突然造訪。
隔三岔五,賣冰棒的才會出現(xiàn)在村里一次。他騎著一輛載重自行車,車后座上綁放著一個長方體的木箱子,我們知道,里面全是冰涼的驚喜!
那可不是一般的木箱子,而是一個經(jīng)過精心改造的移動“冰箱”:箱子被一層厚厚的棉被包裹著,嚴(yán)嚴(yán)實實,棉被上再用圖釘,釘上一層透明的塑料薄膜。小孩們垂涎三尺的一支支又冰又甜的冰棒,就盛在里面。
那時,自行車在鄉(xiāng)下還是稀罕物,平時難得一見,只有做生意的商販才會騎。因此在夏日里,只要聽到自行車的鈴鐺聲,孩子們便知,十有八九是賣冰棒的來了,吵著、鬧著,務(wù)必讓父母買上一支。沒有空調(diào),沒有電風(fēng)扇,冰棒無疑是最好的降溫方式了??粗⒆右荒樀酿捪?,大人們大都會同意,再苦不能苦孩子,更何況毛把錢一支,還是吃得起的。
錢一交,箱子就會打開,一股“霧氣”沖了出來,冰棒特有的清涼味道也撲面而來了,是的,就是孩子們惦記很久的那個味!吮吸上一口,那個甜,那個冰,美妙極了!
取出冰棒后,箱子要被迅速蓋上,否則外面的熱氣躥進(jìn)去,冰棒就會融化。有段時間,我一直很不解——用棉襖捂著冰棒,越捂越熱,冰棒豈不要全化在箱子里了嗎?后來,才知道那層棉被不為“保暖”,而是為了隔絕外面的熱空氣。
我們村,也有個賣冰棒的,叫阿華。初中畢業(yè)后,阿華便在家務(wù)農(nóng)。每到夏季,他都會忙里擠空,抽出時間去賣冰棒,想借此掙點錢,給重疾在身的老母親看病。凌晨三點,月華猶在,阿華就已跨上自行車,直奔縣城里的冷飲廠進(jìn)貨。中午十一點多,才匆匆歸來。然后,趁著中午,大家都在家吃飯、午休,走村串巷地叫賣。阿華肯吃苦,車后座上的箱子很大,一次能進(jìn)三四百支冰棒,要輾轉(zhuǎn)賣好幾個村子。
凹凸起伏的鄉(xiāng)村小路上,蟬聲鼎沸,驕陽似火,阿華費(fèi)力地踩著自行車,汗流浹背,單薄的身影一拱一拱地朝前移。
冰棒進(jìn)得越多,賣得越多,利潤也就越大,但風(fēng)險也隨之增大。夏季,雷陣雨從不打招呼,說來就來。一下雨,鄉(xiāng)間的泥巴路,就會泥濘,自行車便騎不了;且天一變涼,冰棒也就不好賣了,阿華最怕這樣了。
遇到這種情況,阿華只能沮喪地回到家中,把沒賣掉的冰棒,免費(fèi)送給村里人吃。我記得,阿華送來的冰棒,都不能用手直接去接,只得用碗去盛:冰棒衣已掉落,裸露的棒體正不停地朝下滴水。
村里人樸實,沒人會真白吃阿華的冰棒,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按原價付錢。阿華的自行車是借錢買的,大伙心知肚明,不忍心看他虧本,孝心破碎。
阿華接到錢后,心里也是暖乎乎的,再熱的天,再大的雨,也都不怕了。
前幾日,當(dāng)我跟正在上小學(xué)的孩子,說起這段往事時,他覺得不可思議。而后,孩子神情憂傷地跟我說,爸爸,那時太窮了,小孩和大人都太苦了。我說,是呀,你趕上了好時代。
美好時代,苦夏不再有,甜絲絲的感覺,每天都有。?
(編輯??高倩/圖 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