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娟
鳳頭鷹為鷹形目鷹科鷹屬鳥類,體長41~49厘米,屬中型猛禽。前額、頭頂、后頸及羽冠為黑灰色,其余上體呈褐色;喉部白色且具有明顯的黑色中央紋;胸、腹部色淺且具較粗的棕褐色橫斑;尾具白色端斑,有一道不甚明顯的橫帶和四道明顯的暗褐色橫帶;尾下覆羽白色,如同蓬松的棉花。當鳳頭鷹張開羽翼扶搖直上時,羽翼上的四條橫帶兩相對稱,異常矚目;而當它快速掠過天際時,白色的尾下覆羽讓它如同裹著一條嬰兒專用的“紙尿褲”,極好辨認。
鳳頭鷹上喙邊端有弧形垂突,異常鋒利,喙角褐色或鉛色,喙峰和喙尖黑色;腿腳粗壯,為黃色,爪部銳利,爪角黑色;虹膜金黃色,蠟膜和眼瞼黃綠色。
在眾多自然界生靈中,鷹的眼睛是出了名的銳利。據(jù)研究,其視網膜上每平方毫米的區(qū)域內有多達100萬個感光細胞(人眼同樣面積內僅15萬個),視網膜內的“中央凹”高度敏感,類似于相機的長焦鏡頭,即便在天空中也可發(fā)現(xiàn)獵物,古人“百里見秋毫”之謂也。
作為鷹族的鳳頭鷹承繼了這一優(yōu)良基因,同時還具有猛禽特有的鋒利的喙部、爪部和強壯的腿部。它的翅膀強健,兩翼短而圓,初級飛羽突出不明顯,特別適應于在樹林中飛行且不易被樹枝刮到翅膀,是一位“森林頂級殺手”。其獵物種類繁多,包括蛙類、蜥蜴、鼠類、昆蟲等,也吃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就連人類敬而遠之的蛇類也曾是它的嘴下亡魂,可謂“森林之大,莫非我食”。重要的是,它不但實力強勁,還善于運用戰(zhàn)術。
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鷹類猛禽逐漸淡出人類日常生活,“老鷹抓小雞”已變成了游戲的代名詞,染上歡樂的氣息。然而,在游戲中被抓到的“小雞”不會知道,那只真正被鷹抓去的小雞,面臨的是如何悲慘的命運。
據(jù)報道,2021年4月27日,一只鳳頭鷹闖進臺灣一處養(yǎng)雞場雞舍,如入無人之境,將8只小雞的雞頭生生咬斷,然后揚長而去,將雞場變成“修羅場”。其下手之快、狠、準,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悲劇還未結束,800多只小雞被擠到角落,因驚嚇過度而窒息死亡!
不同于捕殺獵物時的兇狠,鳳頭鷹對自己的孩子是極其溫柔的。到了4—7月繁殖季節(jié),“牽手成功”的兩位準父母會先為新家選址,它們一般營巢在離水域不遠的河岸或水塘邊,定好巢址以后,它們就會銜來枯枝搭建新家,內放一些樹葉,雖是陋室,卻也溫馨。
雌鳥每窩會產卵2~3枚,孵卵期間領域性極強,嚴格監(jiān)視領地之內的各類生物,發(fā)現(xiàn)異動馬上展開攻擊,即便人類進入巢附近也不能幸免。待鳥寶寶出生后,新手父母馬上搖身變成體貼入微的“兒女奴”,每天抓來獵物并撕成肉絲,一點一點地喂給雛鳥食用;若遇到暴風雨,雌鳥會將雛鳥護在羽翼之下,盡量讓孩子免遭傷害;即便雛鳥長大能夠離巢了,若父母仍然擔心它們吃不飽,不時把食物放在巢中,簡直是父母界的楷模。
鳳頭鷹成年后一般脫離父母單獨活動,除了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在空曠孤立的樹枝上棲息,一般不集群。在鼎湖山自然保護區(qū)內,經常有鳥類愛好者拍到鳳頭鷹停留在孤立樹枝上形單影只的樣子。
鳳頭鷹通常棲息在2 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腳林緣地帶,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和村莊附近活動。隨著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持續(xù)改善,在一些城市中也發(fā)現(xiàn)了鳳頭鷹的身影。鳳頭鷹也是極少數(shù)能融入城市生活的猛禽。作為第一批進駐現(xiàn)代人類社會的先驅,它們以綠化覆蓋面積較廣的城市公園作為“根據(jù)地”,對眼前未知的疆土“虎視眈眈”,極盡嘗試。
有的鳳頭鷹在玻璃窗前發(fā)現(xiàn)與其較為相似的“同行”,出于領地保護意識大打出手;有的鳳頭鷹如上面抓小雞那位深入農場,卻不復榮光,不幸被守門犬咬傷;有的鳳頭鷹雖偏安一隅,卻遭到了彈弓的無情射擊……
在“國家級二級保護動物”這個“免死金牌”下,很多鳳頭鷹在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保住了性命,然而在眾多它們無法獲知的新事物面前,人類還需伸出援助之手,根據(jù)它們的生活習性做出一些細節(jié)上的改變,給予它們更多的保護和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