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
作者:蕭易 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跟隨《中國國家地理》進行考古之旅,選擇了四川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發(fā)掘以及荒野田疇的遺址,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匯成《尋蜀記》。這之中,不僅有耳熟能詳?shù)娜嵌眩灿兄T多難得一見的現(xiàn)場見證和遺址留存,一一呈現(xiàn)并解讀出漢代的石闕、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這些文物串連起來,形成一部可以觸摸、踏訪的歷史,從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現(xiàn)了四川的歷史與沿革,展現(xiàn)四川豐富、深厚的人文歷史。
三星堆兩個祭祀坑出土了眾多精美的青銅器,縱目大面具,眼睛呈圓柱狀往前伸出;青銅大立人通高260.8厘米,是世界同時期最大的青銅雕像……這些自成體系的青銅器,被古蜀人用于祭祀,追憶和崇拜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祖先、無所不能的神靈,向后人展示著他們天馬行空的幻想、藝術(shù)乃至心靈。
1986年夏天的一個黃昏,四川廣漢鴨子河上的打魚人早早吆喝魚鷹進了船艙,河畔鱗次櫛比的磚廠冒出一團團黑煙,飄蕩在天空中,久久難以消散,挖土機的轟鳴聲令這里的夏天顯得燥熱無比。多年后,這個燥熱的夏天仍留在了許多人的記憶之中。就在這天,磚廠的挖掘機意外發(fā)現(xiàn)了驚人的寶藏。這是兩個埋藏著大量珍貴文物的祭祀坑,坑中出土了青銅大立人、縱目面具、青銅人頭像等大量珍貴文物。一個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國通過這些美輪美奐的文物向后人講述著它的族人、戰(zhàn)爭、藝術(shù)乃至滅亡的不幸。
縱目大面具,高65厘米,寬138厘米,出土時倒立在祭祀坑里的,遠遠看上去像把椅子,挖出來原來是個巨型面具。它長刀眉,鷹鉤鼻,扁平的嘴巴似乎帶著盈盈笑意,最特別的是眼睛,呈圓柱狀往前伸出,甚至連眼肌都附在眼球上拉了出來,似在奮力張開眼睛。古蜀國的工匠們,將人與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這具既夸張又獨具特色的作品。
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蜀犬吠日”,說的是成都平原上的狗很少看見太陽,一當太陽露出臉時,它們就感到奇怪,感到是個怪物要去叫,要去咬。成都平原自古多霧,天基本上是陰沉沉的,生活在這里的蜀人想要看清遠一點的東西,很不容易。一種觀點認為,縱目面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制作出來的,面具的眼睛是柱形的,這無疑意味著它有超乎尋常的望遠能力,可以看見很遠的地方;兩個尖尖的耳朵像鳥的兩只翅膀一樣,在古人眼中,天空中飛翔的鳥能夠聽到很遠的聲音,甚至是云霄之外神靈的指示。因此,縱目大面具又贏得了千里眼、順風耳的稱呼。
另一種觀點認為,縱目大面具塑造的是蜀王蠶叢形象。《華陽國志》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做石棺石槨,國人從之,謂縱目人冢也?!彼^“縱目”,是否像神話中的二郎神一樣,額頭中間長出一只眼睛?祭祀坑發(fā)現(xiàn)后,學者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縱目”可能正如這些面具一樣,眼睛是向外突出的。也許有人要問,蜀王蠶叢怎么會長得如同怪獸一般?殊不知,縱目大面具是對蜀王蠶叢的追憶,這樣的形象,顯然經(jīng)過了古蜀人天馬行空的幻想與藝術(shù)加工。
除了縱目大面具,三星堆還出土了許多與眼睛有關(guān)的文物?!把坌纹鳌庇辛庑?、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種樣式。菱形是完整的圖案,鈍角三角形器由兩件上下拼合成菱形,直角三角形器則須由四件才能拼合成菱形。菱形的中間,恰好組成一個突出的圓,它們代表的是古蜀人“縱目”。
眼睛,是古蜀青銅器藝術(shù)表達的重要母題,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寫法雖有20多種,每一種寫法上面,都有一個大大的“目”字。歷史上的古蜀人并未留下自己的文字,為什么商朝的甲骨文中會以眼睛來代表蜀人呢?從青銅器中的眼睛崇拜來看,當時的古蜀人創(chuàng)造出大量眼睛突出的形象,供奉于宗廟或神殿中。同時代的商朝人,可能看到或聽說了這些神像,便用象形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這或許就是甲骨文中“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