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論略

      2021-08-03 09:36:31周全華馬愛云
      貴州省黨校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

      周全華 馬愛云

      摘 要:恩格斯高度強調(diào)方法的意義,甚至把方法強調(diào)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所謂方法論就是研究一般性方法和特殊性方法的理論;所謂方法論體系,指諸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秩序,也即將所有方法作性質(zhì)功能的分類、歸屬、分層、揭示其功能與局限,依據(jù)各方法的這些不同所規(guī)范出來的一個有高低層次、相互聯(lián)系的功能結構。方法論體系包含如下五大類方法群:哲學思辨方法、實證方法、規(guī)范方法、一般通用方法、特殊理論方法。主體根據(jù)研究目的,對各種方法進行選擇使用和綜合運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方法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5381(2021)01 - 0031 - 09

      一、方法論研究的貧困與研究方法論的意義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顯學,已有超萬篇論文和幾百部著作,引進和創(chuàng)造比過去60年遠為豐富的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學術呈現(xiàn)異常繁榮景象的一個重要原因。20世紀末學界提出“回到馬克思”,掀起了文本學、解釋學的方法論大潮,有少部分研究者從過去單一而老套的注經(jīng)式、邏輯主義的舊方法中脫出,向國外借鑒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模式,這部分研究者方法論意識高漲,很多重要的新觀點、新論說都是由打破禁區(qū)、挖掘新材料和采用新方法取得的。其中有中西融會貫通、創(chuàng)造性運用的,有對新方法的運用并不熟練、亟須方法論的理論指導的,還有“某種新方法的宣傳+無該方法的研究”的,令人矚目的一個現(xiàn)象是:研究者只是在運用方法進行“實戰(zhàn)”,卻鮮有人對“戰(zhàn)法”——方法論本身進行研究。筆者近些年對幾十年的研究工作試做分析,深感其中既有成功的經(jīng)驗,也有食洋不化的教訓,發(fā)現(xiàn)研究者多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某些新方法進行思想史的研究,而無暇對方法本身進行方法論的研究,正所謂“忙于砍柴,無暇磨斧”。

      新時期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但缺乏上乘之作,而缺乏方法論意識是制約研究的瓶頸。這種方法論意識、方法論自覺的匱乏,也表現(xiàn)在極少有人專門來研究方法論。搜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的論文,近20年來僅有200多篇,主要是對部分研究方法的介紹,如哲學研究法、歷史主義研究法、邏輯主義研究法、文本學研究法、解釋學研究法,所論方法種類較少且多重復,不足以覆蓋全部研究者所運用的各種方法,而且較少結合研究者對方法的運用及其個案進行評析。著作目前只查到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研究》,也只探討了三種方法:解釋學、現(xiàn)象學和傳播學。[1]目前尚無方法論的總論性質(zhì)的專著,尤其缺乏總其大成的、系統(tǒng)的方法總論。與其他老牌學科重視方法論研究相比,學者們公認這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

      各成熟學科均有一套成型的方法論體系,反過來說,是否擁有一套成型的方法論體系(包括學科范疇、概念體系)是考量該學科是否成熟的重要參數(sh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雖被定為一門學科,但并未被其他老牌學科所認可,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主要運用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方法,還不能運用更多的學術化的研究方法,更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論體系。

      恩格斯高度重視方法論的意義,甚至把方法強調(diào)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認為方法比結論更加重要:“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盧卡奇說:“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指不加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的各種研究成果。它并不是指這種或那種信條,也不是指對‘圣書的注解。恰恰相反,正統(tǒng)性僅僅是指方法。”[3]革命導師都曾強調(diào),要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不要死記結論、一切以條件為轉(zhuǎn)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等。結論是可變的,而基本方法是不變的。為什么方法重于結論?其一,因為價值立場決定方法,研究的立場、目標選定后,方法也就被選定了,方法規(guī)定著結論;其二,具體結論總是要過時的,而方法不會過時,例如辯證法這樣的基本方法;其三,人們的研究活動總是在時代的局限性之下,所得具體結論只有相對科學性,當主客觀條件發(fā)生變化后,運用同樣方法研究,仍可得出更科學的結論。

      二、方法論體系略論

      所謂方法,是支撐人類實踐活動的三大元素之一。三大元素即主體及其目的、客觀環(huán)境(時空、條件資源、客體對象)和方法。主體的實踐,除目的以外,全為方法。從最大意義即范疇層次來說,方法與目的并列而對應。通常所謂手段、手法、道路、渠道、路線、路徑、途徑、中介、謀劃、策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視角、視域等,統(tǒng)屬于方法范疇。

      所謂方法論,就是研究一般性方法和特殊性方法的理論,研究以何種特殊方法來解決何種特殊問題,研究各種方法的不同性質(zhì)和功能,如歷史學方法與物理學方法的不同。所謂方法論意識,就是高度重視研究方法,自覺地運用不同方法來推進學術研究。

      所謂方法論體系,指諸研究方法之間的關系秩序,即將所有方法作性質(zhì)功能的分類、歸屬、分層,揭示其功能與局限,依據(jù)各方法的這些不同所規(guī)范出來的一個有高低層次、相互聯(lián)系的功能結構。方法論體系包含如下五大類方法群。

      (一)哲學思辨方法

      一切學術研究如果要深刻,就必須上升到哲學層次,牛頓當初研究古典力學的幾條簡單定律,就一直追究到宇宙“第一推動力”的來源那樣高深的問題,雖然他沒有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但表現(xiàn)了科學巨人的深度。哲學方法是最抽象最一般最宏觀的思想方法,包括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如形式邏輯法中的概念與判斷、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如辯證邏輯法中的對立統(tǒng)一、質(zhì)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方法。高一級的哲學思辨方法負責審視次一級的思維方法和邏輯方法及其結論的合理性,如在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之前,必須拷問其可能性前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也應當包括持不同本體論的各特殊哲學方法,如解釋學方法、現(xiàn)象學方法、語言哲學分析方法等。

      比如解釋學這樣的哲學方法,是探討“人的理解的實質(zhì)是什么?”“理解與認知有何區(qū)別?”“能否客觀理解?”等的哲學方法。理解是主觀與主觀——心與心的溝通,認知是主觀與客觀——心與物的溝通。認知的對象是客觀世界,不同主體可以對同一客觀世界得出同一的認知,這被稱為“客觀性”,“客觀性”又被稱為心-物、主-客、精神-物質(zhì)的“同一性”,實際不過是認知的合法性根據(jù)。理解的對象是主觀世界,不同主體對(作為客體的)同一主觀世界可能得出不同的理解,這就無法用所謂“客觀性”來判斷理解的合法性了。即使被他人解讀的主觀世界自身,也無法判斷他人的解讀是否符合自身,因為自己對自己內(nèi)在世界的理解也是有限的和有盲區(qū)的,所以作家對評論家的評論不置一詞,甚至感謝他人發(fā)掘了連自己也沒意識到的自己。因此,理解的合法性根據(jù),只能是理解者自己的實踐。海德格爾指出:“把某某東西作為某某東西加以解釋,這在本質(zhì)上是通過先行具有、先行視見與先行掌握來起作用的。解釋從來不是對先行給定的東西所作的無前提的把握……任何解釋工作之初都必然有這種先入之見,它作為隨著解釋就已經(jīng)‘設定了的東西是先行給定的,這就是說,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視見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給定的?!盵4]解釋學的視角,是把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解成對原典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式解釋,把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看成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不斷結合變動的時代精神而對原典馬克思主義作出不斷創(chuàng)新的解釋史?,F(xiàn)代解釋學支持與時俱進理念,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根據(jù)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文化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的“前見”,而對原典馬克思主義的不斷解釋中形成的。不同時期的解釋會強調(diào)不同的重點,這就構成了中國人對原典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史。近年來學界運用解釋學研究,開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一種萬馬奔騰的繁榮景象。同一個馬克思文本之所以在不同理解者那里變?yōu)椴煌驗檫@并非一個客觀的、中立的、價值無涉的研究課題,一直就存在著“還原馬克思的本真原初狀態(tài)”和“馬克思的當代詮釋”兩種學術思路的爭論。中國有二千年注經(jīng)傳統(tǒng),經(jīng)常發(fā)生“我注六經(jīng)”與“六經(jīng)注我”的兩種不同致思路徑。中國自己的解釋學資源就非常豐富,值得認真總結。

      又如教條主義這樣的哲學方法,它起源于神學體系和經(jīng)院哲學,設定一個絕對的神或上帝,不僅神圣而且全知全能,人類歷史和一切理論均依上帝信條而展開。黑格爾哲學把這個神學教條主義予以哲學化,認為自然的進化和人類的歷史都是絕對精神的自我展開,哲學和哲學史都是絕對精神的邏輯展開,哲學有永遠不變的問題和概念,歷史只能從外部影響哲學問題和概念的形態(tài),卻不能改變或消解哲學的問題與概念,歷史只能統(tǒng)一于邏輯,歷史只是邏輯的展開,不同的歷史是同一邏輯在不同的時空形式下的展開。黑格爾所謂的邏輯,其實只是思維的推理、假設的規(guī)律,而我們長期沉迷在黑格爾邏輯主義(教條主義的變種)的陷阱。設定一個原典馬克思的視角,其實是蘇聯(lián)教科書體系所歸納的既定原理和結論、一個不與時俱進的僵化的邏輯標準而不是實踐標準,以這種不變的教條來看待中國馬克思主義和全世界一切流派的馬克思主義,來考察、評價中國的一切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這么一個“本真馬克思”的存在,雖然可以為清除教條主義服務,但也可以為教條主義所用。“解釋學”的轉(zhuǎn)向,成為中國學者建構自己獨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起點,從此不是假設有一個本真的馬克思在那兒等著解釋者去尋找,而是理解者帶著自己的問題與馬克思進行重新對話。

      (二)實證方法

      實證研究方法包括科學實證、經(jīng)驗實證、歷史實證、文獻實證幾個研究類型??茖W實證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即運用認知理性處理經(jīng)驗,以經(jīng)驗來證實或證偽結論的方法。運用客觀描述方法,如科學實驗法、經(jīng)驗觀察法、事實調(diào)查法等,從事實尋找特殊因果關系和一般因果關系,力圖上升為原理和規(guī)律。歷史實證、文獻實證也屬于科學實證方法,亦稱為歷史主義方法。歷史主義方法之所以是科學實證方法,因為它也是用實證的、描述的方法,以時間為線對經(jīng)驗的表述。不同的是,歷史主義一是以往事為對象,不以現(xiàn)狀為對象;二是以還原事實和尋找特殊因果關系為目的,而無法擴大到一般因果關系和上升到規(guī)律;三是它甚至強調(diào)研究對象的多樣化和特殊化,認為每一種歷史形態(tài)都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這就是人文歷史特殊性與自然變化規(guī)律性的區(qū)別。

      歷史是實踐的經(jīng)驗的,并不服從思維的邏輯和規(guī)律。黑格爾卻主張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5],說科學上是最初的東西,必定在歷史上也是最初的東西[6]。他認為歷史現(xiàn)象是按先在的必然性邏輯發(fā)生,歷史和邏輯統(tǒng)一于絕對精神。實際上所謂“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并不是“統(tǒng)一”于黑格爾所謂“歷史服從邏輯”,而是“統(tǒng)一”于邏輯(理論)解釋歷史(實踐)。所謂“歷史邏輯”就是時間秩序,而時間秩序本是無邏輯、超邏輯、非邏輯的。所謂“理論邏輯”就是理性規(guī)則,而理性規(guī)則則是無時間、超時間、非時間的?!胺沁壿嫷臍v史主義”接受“邏輯的理性主義”的解釋,只是便于人類理性的理解。例如,自然數(shù)本是無規(guī)則的,算術把自然數(shù)按二進制或十進制或十二進制或十六進制或六十進制組織起來循環(huán)編程,也就是接受數(shù)學邏輯的解釋,以便于人類理性的理解。

      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事實命題來研究,適用歷史研究方法,這是目前運用最多的一種基本研究方法。已出的300多部專著大多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發(fā)展”“歷史進程”“歷史軌跡”“形成過程”。歷史研究的使命是還原事實、澄清史實,科學分析其間的因果關系。如果不能實事求是地直面歷史本來面目,所謂總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jīng)驗教訓就無從談起。

      (三)規(guī)范研究方法

      規(guī)范研究方法包括價值規(guī)范、科學規(guī)范、律令規(guī)范幾種研究類型。價值規(guī)范包括價值觀念規(guī)范(如真善美圣)、倫理道德規(guī)范(如利人、奉獻、誠實、勤儉)、正義觀念規(guī)范(如自由、平等、和平、博愛),研究其必要性和如何應用??茖W規(guī)范研究是致力于把反映規(guī)律、真理的公式、原理應用于實踐,論證其必要性和如何應用,而“科學實證研究”是致力于求得客觀規(guī)律和真理,這是二者的區(qū)別。律令規(guī)范包括法律、制度、政策、命令、章程、契約、紀律、作風、風俗習慣等公共行為規(guī)范,研究其必要性和如何應用,如對策研究即屬律令規(guī)范。

      科學判斷推理訴之于符合客觀,價值判斷推理訴之于符合人心。價值研究與科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較大的不同:前者追求人心共鳴而求信則靈、感則服,摻雜著非理性的非認識論的情感和意志因素;后者追求客觀必然而求鐵的實證,完全是理性的認識論。價值研究的基本方法不是對假設的證實和證偽,而是對建構規(guī)范的證美證善或批判。存在主義認為存在只可體驗而不可認知,存在不在認知理性中,存在只在煩、恐、焦慮等情緒中。人只有超越存在才能認識存在,只有超越自己才能認識自己。

      價值規(guī)范理論不是提出和論證認知命題的,而是提出和論證價值命題或規(guī)范命題(包括價值原則、對策辦法)的合理性。其具體方法有:仿認知推理法、類比推理法、建構主義方法、經(jīng)典權威話語法、注經(jīng)方法、批判反思法、動情曉理法、價值規(guī)范評判法。價值規(guī)范方法具有鮮明的主觀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所以研究者的主觀態(tài)度和價值立場對研究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各研究者的不同立場決定著對同一命題產(chǎn)生不同傾向的研究:或肯定性研究,或否定性研究,或信仰式研究,或客觀性研究。各研究者的立場傾向是不可比的,但是其學術理解的深淺則具有可比性,它與學術能力相關,與研究立場無關。如宗教研究所的費爾巴哈式的唯物主義學者對宗教的客觀性理解,與神學院哲學家的信仰式理解之間,二者的立場不同,不具可比性,但二者的理解深度是可比較的。

      (四)一般通用方法

      這是一些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研究方法,一般不含價值預設,是純工具性的,可以為各種價值立場和目的的研究服務,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中觀或微觀層次的研究方法。如定義法、邏輯分類法、比較法、結構主義方法、學術史考察方法、文獻學方法、文本學方法等,這類方法中的各種方法,它們的屬性并不一致,可以是分別屬于哲學的、科學的、價值的方法,但都有一個共性,即適用性強,是一般通用的。

      如版本學、文本學方法,本屬文獻研究方法的一種,但不同于文獻解釋學的單純以文本內(nèi)容為研究對象的方法,它研究文本的外在形式的變遷與境遇,研究文本形成條件與過程、表述方式與成文風格、版本類型、創(chuàng)制主體、原始著作與演繹作品的動態(tài)關系、文本傳播途徑與模式、文本所含思想理論釋放效力、發(fā)揮影響的外部機制與程序、教科書形式文本的制作與傳播等。西方馬克思學就是以文本學研究取勝。

      又如學術史考察方法,就是把一切前人的學術成果和思想方法都當作是精神的自我發(fā)展史的一部分,對學術和思想作史的梳理。這些思想和學術的載體是幾萬篇論文和幾百部書,浩如煙海,學術史的功能就是海中撈針,探微鉤沉,選取其中有價值的思想和學術,對其方法論及其演變進行研究。在自然科學領域,各科學理論都是邏輯的而非歷史的,創(chuàng)新直接從現(xiàn)在開始。而在哲學人文精神學領域,一切創(chuàng)新的理論不僅要對先前的理論,而且要對一切既往的學說,全部重新進行學術史考察,重新批判、吸收。因為人文精神學既是邏輯的又是歷史的,每一次理論創(chuàng)新都必須上溯到學術史的起點,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及其精神產(chǎn)品——神話。如《資本論》以商品問題構造解釋體系,追溯到原始時代商品的起源,并對以往的政治經(jīng)濟學理論史作了全面批判性重構。所以無學術史意識,則無以明自身研究與前人學術積累的關系。

      但是,一般通用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又是無法回避價值問題的,因為使用方法的主體是有價值傾向的。如文化學分析方法,本來是一種工具性的通用方法,它是從文化角度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關系,分析馬克思主義如何能進入中國,如何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諸問題。即一種外來文化的移植和本土化的可能性條件,兩種異域、異代文化的融合之可能性條件,移植和融合的動因及限制性條件,移植和融合的途徑、方法、原則、規(guī)律,移植和融合的結果——外來文化的變異性與本土文化的變異性,等等。因為研究主體對傳統(tǒng)文化尤其對儒家文化是有價值評判的,“五四”以后判定儒家文化是封建文化,對這種東西文化結合的研究,如果用“馬克思主義被儒家化、封建化”來作評判,就是貶義的了;21世紀初,儒學被奉為國學,對這種東西文化結合的研究,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相結合”來做評判了。

      (五)特殊理論方法

      從某一特殊學科、某一特殊理論引用過來的適用面較窄的具體方法,由于是“理論方法”或“理論模式”,是與研究目的、研究立場結合在一起的,所以是蘊含內(nèi)在價值取向的方法論。如生物學家達爾文所創(chuàng)造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化理論模式,盡管他自稱所用“進化”一詞并無褒貶含義,后來的威廉斯和古爾德也證明高級、進步觀、線性進化不是達爾文的思想,但是后學們大舉輸入“進化-退化”“進步-落后-反動”的價值預設,已經(jīng)改造了進化論理論模式;又如歷史學家湯因比所創(chuàng)造的“挑戰(zhàn)-回應”理論模式,蘊含“無挑戰(zhàn)地域的人淪于懶惰”“挑戰(zhàn)太大地域的人被摧垮”“挑戰(zhàn)適中地域的人進步”的“西方中心論”;再如現(xiàn)代化理論模式蘊含“反傳統(tǒng)——現(xiàn)代化就是好”的進步主義價值取向,招致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激烈批判。

      還有“建構模型”的研究方法,模型比模式更具體、微觀,抽象性或概括度更低,所以適用面更小,普遍性更低。雖然建構模型法可適用于文理各科,但每一個模型都是獨特的、局限的。模式或模型只是對某一類事實或某一類思想理論的粗糙歸納,而非最一般化抽象,所以只能專用于某一領域中某一對象的研究,而無普遍通用性,如果泛化使用范圍則會發(fā)生謬誤。比如“美國現(xiàn)代化模式”對全世界并無普遍性,如果以它為標準來評說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全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制度、政策的是非功過,那就是錯位了。以模式的性質(zhì)和普遍性高低,可分為規(guī)范模式、經(jīng)驗模式、藝術模式、理論(原理、數(shù)理、公理)模式、理想模式、理念范式。

      三、分類方法的運用: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分類方法為例

      分類是一種常見的研究方法,屬于分析研究方法,而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都屬于“一般通用方法”。分析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分類,分類奠定了研究者的基本邏輯思路。不同的分類方法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深度。分類方法有多種,有時間分類、空間分類、性質(zhì)分類、層次分類、類型分類、種屬分類、科目分類、邏輯分類等?!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果積累多年,學者們各自的研究對象和表達方式很復雜,要進行學術史梳理很棘手,必須對這些汗牛充棟的巨量論著進行分類?!榜R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果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單純以研究對象或者領域的屬性來分,如以思想主體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人物來區(qū)分理論成果,或以思想所屬時間段如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來區(qū)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或以思想所屬領域如政策策略、思想政治工作、軍事戰(zhàn)略戰(zhàn)術、統(tǒng)一戰(zhàn)線、經(jīng)濟、外交、文化、教育、工運、女權等來區(qū)分。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理論成果的闡述就是以領域來分類的。這些都屬于簡單分類方法,簡單分類法有助于對每一個具體結論的理解,但是過于瑣細,難以宏觀地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因此,要尋找新的分類方法,糅合研究活動中的多種要素來進行分類,這就是綜合分類的方法,即將研究活動的多種要素——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等各種研究要素糅合起來,可以得到一個更基本的綜合分類。綜合分類方法強調(diào)更高的綜合、更高的概括,為的是總體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史。同時,強調(diào)主體和目的這兩個要素,主體的研究目的起著決定性作用,因為研究對象由其選擇和設定,研究方法由其選擇和創(chuàng)造。以自然科學研究為例,如蘋果成為一個研究客觀對象時,那么,以探討蘋果生長現(xiàn)象為目的的研究者,必設定蘋果是一個生物、植物對象,即選擇生物學、植物學方法來研究;以探討蘋果食用價值為目的的研究者,必設定蘋果是一個食品對象,則選擇營養(yǎng)學、生理學方法來研究;牛頓的目的是研究萬有引力,蘋果落地被設定為一個物理對象,則選擇物理學方法來研究。不同的研究立場和目的,決定了不同的對象設定和方法選擇,分別構成了蘋果植物學研究范式、蘋果營養(yǎng)學研究范式和蘋果物理學研究范式。綜合不是各要素的平等湊合,而是各要素的分層組合。其中研究立場和目的能動地決定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能動地決定了研究什么和不研究什么,這也就開辟和規(guī)定了研究范式。所以將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領域等各種要素綜合起來分類,可以得到一個更基本的綜合分類。

      綜合分類法打破過去瑣細分類的局限,高度綜合而簡單分類,可更清晰地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成果。綜合分類法分三個層次,依三個大參數(shù)進行分類。第一層次的分類,是依“方法論體系”參數(shù),在方法層面的分類。方法體系包括所有可用之方法的總和,依各種方法的不同組合結構以及研究主體、研究目的不同,便構成了不同的庫恩的“范式”。綜合主體、目的、功能等多個要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活動可分為兩種研究范式、兩大基本類別:對政治領袖主體、為實踐目的、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而作的理論研究,可稱為“政治實踐研究范式”;對學者主體、為文化目的、影響了中國思想史而作的學術研究,可稱為“文化學術研究范式”?!皟煞N范式”的分類方法是一種理論模型建構,具有理論創(chuàng)新意義?!胺妒秸摗狈诸惙椒ǎ曇昂甏?,便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作總體把握。第二層次的分類,是依“研究對象”參數(shù)在對象層面的分類。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成果依其所研究的對象,化繁復為簡單的四類:“理論與實踐互動關系”研究、“經(jīng)典源與民族化之流異同關系”研究、“主義與策略之關系”(道路理論制度的堅定性與策略的靈活性)研究、“一元的指導思想與多元的百家之互動關系”研究。這四種研究,可用中國哲學的“四對關系范疇”簡潔地概括為“知行”關系、“源流”關系、“體用”關系和“一多”關系。第三層次的分類,是依“表達體系”參數(shù)在表達層面的分類。將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依其實質(zhì)內(nèi)涵、敘述形式等要素概括為兩種:“理論形態(tài)”與“詮釋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理論形態(tài)”,如列寧主義理論形態(tài)、毛澤東思想理論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態(tài),是指系統(tǒng)的自成一家的在歷史上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的理論體系。而“詮釋形態(tài)”則是對馬克思主義片段的、影響力不大的解說,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發(fā)展史上,有過教條主義的詮釋形態(tài)、仿蘇聯(lián)教科書詮釋形態(tài)、“兩個凡是”的詮釋形態(tài)以及新時期出現(xiàn)的實踐唯物主義的詮釋形態(tài)等。

      眾多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論著,主要是“政治實踐研究范式”成果,如對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理論成果的研究,還有跨“兩種范式”的對早期中共領袖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等人的理論成果的研究也較多。而“文化學術研究范式”成果,如對參與中國社會性質(zhì)等基本問題論戰(zhàn)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李達、艾思奇、胡喬木、胡繩等人的研究則較少,說明學術范式較為學界所輕。所以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學術范式的存在及其意義,在于其有利于提升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話語權及其成果價值,有利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兩種研究范式的分析框架,能為更清晰地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術史提供方法論的支持。考察“兩種范式”之間的分合、主從關系,總結其經(jīng)驗教訓,對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有著極大借鑒意義。

      四、諸方法的綜合運用: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方法為例

      各種方法從來不是單一參與研究活動的,而是圍繞一個研究命題互相交叉、互相結合的綜合運用?!榜R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命題的推行和研究,學者們貢獻了幾十種方法,可以成為各種方法綜合運用于同一個命題的研究的范例。我們常常強調(diào)的馬克思主義“三化”,實際都包含兩個向度的運動。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個向度是用馬克思主義“化”(改造)中國,另一個向度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特色;又如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一個向度是用馬克思主義“化”(引領)時代,另一個向度是以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使之與時俱進;再如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個向度是用馬克思主義“化”(入心入腦)大眾,另一個向度是以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使其表達形式民族化、通俗化、群眾化,其理論內(nèi)涵要中國化、政綱化、生活化,使馬克思主義接地氣,以大眾化的形式適合中國大眾的精神需要。主體用馬克思主義這一客體來“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這三個對象,所使用的方法,都是為改善“化”的外部條件而運用的方法;主體用中國、時代、大眾這三個客體來“化”馬克思主義這一個對象,所使用的方法,都涉及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內(nèi)涵及其理論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所以是內(nèi)在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兩個句式看似一樣,但語法結構并不一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diào)的是用中國特色來“化”馬克思主義,被“化”的對象是馬克思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強調(diào)的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化”大眾,被“化”的對象是大眾。前者強調(diào)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后者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化”大眾?,F(xiàn)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也都是馬克思主義“化”大眾的研究。反過來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則幾乎都包含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之中,少見獨立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所以,這里只討論“化”大眾的方法,并且只是討論多種方法如何綜合運用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

      如前所述,一般所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際指的是用馬克思主義來“化”大眾,感化大眾,被大眾內(nèi)化,被大眾接受和認同,就是常說的“用馬克思主義武裝人民的頭腦”。“化”大眾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知式理解,即大眾將其基本原理作為有益的知識來學習和認知;二是價值認同,即大眾中的先進分子將其基本原理作為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奉行,并逐漸上升為人生信仰;三是掌握運用,這是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的第三個層次,即連黨的早期理論家也需經(jīng)過實踐的磨煉才能逐步擺脫教條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掌握運用的高度,這一層次就凸顯了領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眾則需要領袖的引領才能參加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實踐。

      新時期以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由過去的以工農(nóng)兵為主體的全民逐漸轉(zhuǎn)向了以高校大學生為重心。所以,要根據(jù)大眾化對象來決定大眾化方法。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是大學生和教師,延安時期毛澤東推動大眾化的對象主要是農(nóng)民出身的干部、戰(zhàn)士,前者與后者比較,具有更高的文明程度、知識水平、世界視野以及精神情感豐富度,相對于處在掃盲和普及現(xiàn)代文明知識教育中的農(nóng)民大眾,是一個新的對象,因此需要與之對應的新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是高校推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載體和途徑,30年來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方法論的研究,出了大量的方法論成果。這些成果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新時期所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該學科的最大成就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亦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法論的研究,共出了幾百部著作和幾萬篇論文;二是21世紀以來直接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幾十部著作和幾千篇論文,在闡述其價值意義、重要性、必要性、原理規(guī)律、影響效果、措施對策的同時,也研究了大眾化的方法論。兩大類研究,使用、挖掘、創(chuàng)造了幾十種方法來宣傳、教育、灌輸、普及馬克思主義,這些方法被綜合運用于大眾化的推動和研究。這幾十種方法按其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被稱為“介體”的方法群,二是被稱為“途徑”的方法群,三是被稱為“手段”的方法群。

      一是介體。所謂介體,是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能運用的媒介,即理論與大眾之間的精神溝通方式。對“介體”方法群的研究包括3種。1.教科書介體建設。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直接載體,是大眾化之本,30年出教材幾千部,其中不乏耗資巨大的工程級教科書。2.多媒體介體運用。近10年來全國高校都用上了電化教學,使用數(shù)字化手段表達馬克思主義的內(nèi)涵,省市教育部門頻繁舉行課件大賽,促使教師研究多媒體。3.網(wǎng)絡介體運用。各省都編了思想教育數(shù)據(jù)庫,各校都開辦紅色網(wǎng)站,圖文并茂以吸引眼球。“介體”方法群的綜合運用和研究,多集中在教科書和多媒體,可謂耗資巨大、成就巨大。但是,應清醒認識到,它們只是傳播理論的媒介,而現(xiàn)時對介體方法的研究,遠遠超過對理論內(nèi)涵的研究,這未必是正常的。當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教學僅僅是以墻代黑板、以炭代粉筆,學生以膝代課桌,其教學效果贏在理論的魅力和教員的理論水平。

      二是途徑。所謂途徑,是指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實施的活動及所處的時空間,有的時空間可以人為設置,而有的是無可選擇的客觀存在。對“途徑”方法群的研究包括6種。1.“環(huán)體”的利用方法研究。環(huán)體指思想教育活動所處的大小思想環(huán)境、大小政治氣候、社會家庭環(huán)境、輿論環(huán)境等,環(huán)境也被視為是一種途徑,而且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客觀預設的途徑,研究來自環(huán)體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對思想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有利因素和化解不利因素。2.“第一課堂”的利用方法研究。指正規(guī)開設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是學生必須參與的學習任務,規(guī)定要計學分、評成績,成為學生完成學業(yè)和畢業(yè)的依據(jù)。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增進學生受益,如何評價教學成果、做到客觀公正,如何組織教學競賽、促進教師技能水平,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等等。3.“第二課堂”的利用方法研究。第二課堂指非正規(guī)教育活動,包括黨團活動、學生黨校、班會活動、報告會、討論會、社會調(diào)查、社會實踐等,被研究者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渠道之二。研究如何提高這些活動的實效性及開辟更多的“第二課堂”。4.專業(yè)課的“隱性滲透方法”研究。指把思想政治內(nèi)容滲透到各門專業(yè)課的教學活動中去,這被研究者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次渠道。這只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思路,還沒有能夠?qū)嵭械挠行Х椒ā?.課外活動的滲透方法研究。研究如何把思想政治內(nèi)容滲透到學生寢室、日常娛樂和文體活動中去,這也被研究者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次渠道。6.“社會和家庭課堂”的利用方法研究。研究如何讓社會和家庭來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也視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次渠道。“途徑”方法群的運用,似乎沿用了過去“占領一切陣地”的做法,其實理論教育在時間空間數(shù)量上的增長未必帶來效果的增長,把握不當還極有可能導致“審美疲勞”和形式主義,方法的運用貴精不在多。

      三是手段。所謂手段,是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體所能運用的方式方法。這里主要列舉主渠道、主課堂、高校政治教師所運用的方法。對“手段”方法群的研究包括如下方面。1.寓教于美。如大量運用紅色革命、紅色經(jīng)典的影視資料及紅歌等,在審美中導入革命理論教育。2.寓教于情。通過演說等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使其從情感上接受革命理論熏陶。3.寓教于知。倡導知識性、趣味性教學,引導青年從理性上認同革命道理。4.寓教于樂。時下各地頻繁組織講課PK、精彩一課大賽等活動,教師們各出奇招,或配樂朗誦,或引吭高歌(紅歌),或娘子軍舞蹈(近時躥紅網(wǎng)絡),令學生上課情緒高漲。亦有質(zhì)疑之聲:文藝方式雖豐富多彩但是否理論效果好,馬克思主義能否娛樂化。5.師生互動。師生互問互答,教師以提問代點名,甚至規(guī)定提問記分。6.討論會。這是所有學校所有教師普遍運用的方法,要求人人發(fā)言,當場記分。7.馬列知識競答。組織學生模仿電視有獎競答,計入平時成績。8.演講比賽。學生準備5分鐘講演,主題是對經(jīng)典理論中某個觀點的解讀,或?qū)δ硞€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9.多媒體演示比賽。學生分小組分別制作和展示一個理論問題的課件,全班提問,小組答疑,教師點評。10.小先生方式。仿照陶行知讓學生當先生的方法,讓學生各自練習備課,每人試講十分鐘,學生教學生。各顯神通的多種多樣方法的綜合運用,活躍了課堂,使思想政治課走出不受歡迎的困境。大量運用表演式的方法,課堂效果是明顯的,但是否達到思想理論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有待實踐的檢驗?!笆侄巍狈椒ㄈ旱倪\用,克服了理論課的枯燥,能夠吸引學生眼球,但是如果追求過于表面、熱鬧的形式而忽略了內(nèi)涵的質(zhì)量,就不免會發(fā)生“買櫝還珠”的尷尬。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這一命題的推行和研究,綜合運用了幾十種方法,成為各種方法綜合運用于同一個命題研究的學術史奇觀,取得一定成績,其間經(jīng)驗值得總結,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這么多方法的綜合運用,何以投入與產(chǎn)出不成比例?

      參考文獻:

      [1]皮家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目錄.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64.

      [3]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序.

      [4]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7:184.

      [5]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34.

      [6]黑格爾.邏輯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77.

      On the Innovation of Research Method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Zhou Quanhua,Ma Aiyun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

      Abstract:Engels highly emphas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y. He even emphasized methodology as the core of Marxism. The so-called methodology is the theory of research on ordinary and particular metho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means the order of relations among all kinds of research methods. In other words,classifying,attaching,and layering all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ir nature and function and revealing their function and limitation,then standardizing them as a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having high and low laye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all methods.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five kinds of methodological group:The methods of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positivism,norm,general and special theories. The main body used various methods selectively and synthe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ing aim.

      Key words:Marxist sinicization;methodology;methodology system

      責任編輯:王廷國 孔九莉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法論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方法論視角下的制定法解釋
      法律方法(2019年4期)2019-11-16 01:07:02
      法本位的方法論闡釋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2
      UAF的方法論意義
      抓改革落實,習近平的十大方法論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傳統(tǒng)文化的“兩重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影響及對策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淺談科協(xié)組織如何在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揮其作用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4:14:29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基本原則與推進路徑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3:53:0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6:34
      凤凰县| 荃湾区| 昆明市| 平遥县| 孝昌县| 宁阳县| 山东省| 钟祥市| 长岭县| 荥经县| 道真| 北宁市| 南澳县| 肃宁县| 九江市| 临桂县| 深州市| 慈溪市| 周口市| 嘉峪关市| 玉屏| 广昌县| 宜城市| 隆德县| 乳源| 沧州市| 宁夏| 博乐市| 任丘市| 渭源县| 科尔| 垫江县| 卫辉市| 盐城市| 永仁县| 繁峙县| 波密县| 五大连池市| 嵩明县| 化隆|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