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當代英國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對莎士比亞經(jīng)典巨作《威尼斯商人》的經(jīng)典再創(chuàng),主人公夏洛克在新的小說中被重新解讀、重構(gòu)。夏洛克在新作中的父女關(guān)系、宗教信仰、“惡”之本性都有顛覆性的表現(xiàn),小說的結(jié)局更是顛覆原劇,進行了諷刺性的大反轉(zhuǎn)。夏洛克人性的重構(gòu),不僅是對經(jīng)典原著的致敬,更是對現(xiàn)代社會文化認同的一次深刻探索。
關(guān)鍵詞:《夏洛克是我的名字》 《威尼斯商人》 夏洛克 重構(gòu)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是布克小說獎獲得者當代英國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于2016年發(fā)表的小說,該小說對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喜劇《威尼斯商人》進行了重新解讀和重構(gòu)。小說雖源于《威尼斯商人》,但并沒有簡單地移植拼接,作品無論是在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還是在主題方面都進行了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重新賦予了這部經(jīng)典劇作新的生命力,也重燃了公眾對莎士比亞經(jīng)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此書一經(jīng)出版,好評如潮,英國各大媒體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英國獨立報》書評人魯卡斯特·米勒稱此書“超高水準的重寫,透徹而戳動人心……夏洛克在這里是一個能夠喚起你我同情心的人物”a。
國內(nèi)諸多學(xué)者也對此書頗感興趣,從作品的互文、文化沖突、猶太身份認同等角度對作品進行了研究?!啊断穆蹇耸俏业拿帧奉嵏才c超越了前文本,實現(xiàn)了改寫的互文性與獨創(chuàng)性的統(tǒng)一?!眀朱文靜等學(xué)者通過對比分析,“解讀猶太人徘徊在主流的基督教文化中所產(chǎn)生的他者形象和雙重文化認同交織的矛盾心理,揭示猶太人群體性的話語失聲與訴諸”c。也有學(xué)者認為“霍華德通過戲仿莎劇來為猶太人這一邊緣群體發(fā)聲”d。但至今鮮有學(xué)者專門對兩部作品中的主角夏洛克的人性重構(gòu)進行研究。
一、夏洛克人性的顛覆重構(gòu)
夏洛克作為《威尼斯商人》中讀者熟悉的主角,在新改寫的小說中卻有顛覆性的表現(xiàn),雅各布森不僅讓夏洛克在21世紀的英國重現(xiàn),還在小說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現(xiàn)代版的夏洛克——斯特魯洛維奇,小說中的這兩個人物是“二重身”的關(guān)系。斯特魯洛維奇在小說中經(jīng)歷著妻子變成植物人、女兒叛逆私奔、為尋回女兒與人簽訂契約等一系列與《威尼斯商人》相似的故事,而夏洛克則以幽靈的身份在背后出謀劃策,推波助瀾。小說中作者運用反思、答問等形式,闡釋了《威利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人物幾百年來被誤讀的情節(jié)和被誤解的行為,為猶太人夏洛克正名,也讓夏洛克成為一個看似無情卻有情的人物。所以研究小說中的夏洛克人物形象,實際上要將二者“合二為一”。
(一)復(fù)雜又矛盾的父女關(guān)系
在莎士比亞的經(jīng)典劇《威尼斯商人》中,作為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是以次要人物的形象出場的,即便是在劇中的高潮部分,杰西卡卷錢逃走,與人私奔,也只是一筆帶過。杰西卡在劇中的作用主要是凸顯夏洛克的奸詐、蠻橫、無情,最終導(dǎo)致與女兒關(guān)系破裂,家庭分崩離析,而他對妻子的深情,對女兒的責備和失望,也讓他成為令人憐憫的人物??珊拗吮赜锌蓱z之處。
在《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斯特魯洛維奇與女兒比阿特麗斯之間復(fù)雜又矛盾的父女關(guān)系是小說的主線之一。與《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對女兒的“軟禁”相比,在小說中,斯特魯洛維奇對女兒的“控制欲”有過之而無不及,父女之間的矛盾也從未間斷。
女兒剛一出生,斯特魯洛維奇就替她宣誓,一定要她嫁給一個猶太丈夫。到了女兒上學(xué)的年齡,“斯特魯洛維奇唯恐女兒去倫敦上學(xué)會出事,怕她會遇上什么人,愛上什么人,怕他們對她灌輸些什么……留在北部,住在家是個好主意”e。女兒留在附近上學(xué),幾乎每天都回家看望生病的母親,斯特魯洛維奇也沒有放松對女兒的“監(jiān)視”,雖然他認為“這并不意味著他在監(jiān)視著她”。他經(jīng)常會以給學(xué)?!疤崽峤ㄗh、踐行承諾”之名,到女兒的學(xué)校去查看她是否在學(xué)校上課。女兒交了不靠譜的男友之后,斯特魯洛維奇也是使出渾身解數(shù),想弄清楚男友們的具體情況,查看女兒的手機、電腦,“她設(shè)的密碼簡直比銀行保險庫還多”。父女之間的矛盾一步一步加劇,直到最后演變成要和葛蘭頓簽訂“割禮”契約。
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相比,《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對這對父女之間的關(guān)系著墨甚多。小說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斯特魯洛維奇在女兒離家出走之后的困惑,斯特魯洛維奇對日漸惡化的父女關(guān)系并非聽之任之,他獨自反省,反思自己對女兒的種種行為,深感鞭長莫及,無能為力;他與夏洛克多次商討解決方案,尋求萬全之策。在小說中,現(xiàn)代社會一個愛恨交加,但又無助、彷徨、沮喪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與《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相比,這個冷酷無情的父親形象多了幾分溫情,故而對他提出的“契約”也多了幾分理解。女兒剛出生時,斯特魯洛維奇一改平日嚴肅的形象,見到孩子的激動心情遠遠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他不再認為見到孩子“心都快跳出來”是在夸大其詞,事實上,“望著初生的比阿特麗斯,他仿佛看見自己的影子投進了未來……想象著她就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正是由于對女兒的這份深愛,她把女兒“寵壞了”。年僅十多歲的女兒就打扮成熟,思想出格,與男孩子鬼混,喝酒嗑藥,迫不及待地想要與自己的猶太身份脫離。而斯特魯洛維奇“常常是剛夸完她,就責罵她。左手給予,右手剝奪。我總是從寵溺到震怒,再到懊惱,我無法平衡對她的愛”。當女兒在房間收拾東西準備出走時,這個可憐的父親唯有靜靜地在房間外聆聽,“心想她這一走,自己又該多思念她啊!”即便是在女兒與人私奔之后,斯特魯洛維奇在震怒之余想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要緊的:該不該暫時隨比阿特麗斯去,等她發(fā)泄完怒氣,再跟上她”。
斯特魯洛維奇對女兒愛之深,恨之切,而一直活在父親掌控和庇佑下的比阿特麗斯雖然行事莽撞,行為出格,又何嘗不明白父親的心思呢?她躲在普魯拉貝爾的會所中,心中卻非常渴望父親像往常一樣能突然出現(xiàn),不管她如何反抗癡迷“圣約”的父親,但在靈魂的某個角落,她依然對父親,對“圣約”充滿著敬畏。當她如愿以償?shù)睾透鹛m頓在里亞托暢游時,她才發(fā)現(xiàn)私奔并沒有像自己所想象的那么稱心如意,葛蘭頓聽不懂她的猶太語,聽不懂她的猶太幽默,“她竭力按捺住對父親的思念”。比阿特麗斯在里亞托的不滿,正如現(xiàn)代社會諸多的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樣,當他們靜下心來反思父親的“瘋狂”,反思自己追求自我的“自由之舉”,從前的恩恩怨怨似乎已經(jīng)沒那么重要,因為“她在這里,這就夠了。這意味著一切”。
(二)“惡”中有善
毫無疑問,莎士比亞成功地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個貪婪、吝嗇、狠辣的猶太商人形象,他飽經(jīng)滄桑,承受著來自社會的各種艱辛,處處受到歧視和壓迫,最終他終于精心策劃了與安東尼奧的契約,試圖通過割肉來實現(xiàn)自己的復(fù)仇計劃。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斯特魯洛維奇是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現(xiàn)代猶太人,一個富有的藝術(shù)品經(jīng)銷商。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相比較原劇《威尼斯商人》而言,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丑化”:正人君子安東尼奧在小說中變成了虛榮的爛好人和虛偽的同性戀、皮條客,聰慧美麗的鮑西亞則變成了熱衷于整容,玩弄男人于股掌之間的“老鴇”;而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魯洛維奇則一反常態(tài),不再是唯利是圖的吝嗇鬼,他細心照料臥病在床的植物人妻子,他孝順生病的母親,他不斷地資助演講、捐建音樂室、修建圖書館、購買流失海外的藝術(shù)品,他變成了一個熱愛莎士比亞、熱衷于慈善事業(yè)的慈善家,整天忙于基金會和捐贈事務(wù),忙著“博施濟眾”。
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一貫擁有“嗜血”“狠辣”的壞名聲,要求安東尼奧履行合約割下“一磅肉”來也一直被認為是要置安東尼奧于死地。在小說《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回顧其當時的情景,夏洛克對當時的選擇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似乎并無真有取其性命之意,而最后的結(jié)果也是事情發(fā)展之后的無奈之舉。
斯特魯洛維奇和夏洛克有一段對話,對話中斯特魯洛維奇一再追問夏洛克當初立約時是否真的是希望割下安東尼奧的肉,夏洛克對當初自己的初衷也是心存懷疑:“你當初說要取那一磅肉,也只是打個比方?”“你要問我當時說那句話又沒有開玩笑的成分,那好吧,是有點”,只不過后來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夏洛克似乎除了履行合約之外別無選擇,“我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鐵了心”?!拔铱沼斜┡暗拿?,實際上卻非常無辜?!闭缦穆蹇怂f,思考和行動是兩回事。長期以來遭受歧視和偏見的猶太人,被外邦人看成是“野狗”和“餓狼”,實際上是弱勢的種族群體,但一旦他們稍有反抗,就會讓基督教徒們覺得“不可饒恕”,“敗給猶太人等于敗給弱者”。夏洛克與安東尼奧簽訂如此“血腥”的條約,實在是看不慣他們“不屑一顧,趾高氣揚的樣子”,“既然你蔑視我,那么,就請你準備面對后果吧,那是你一手造成的,與我的人品無關(guān)”。
猶太民族是一個非常有契約精神的民族,作為商人,履行合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拔掖碇刃?,他代表混亂”,“那是一份經(jīng)各方確認生效的報酬合同,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夏洛克要求履行合約,也是在執(zhí)行法律賦予他的權(quán)力,他的堅持,也是法律本身存在的意義。即便是在遵循猶太之法,夏洛克仍然認為,無論合約上的條款多么“血腥”,口出狂言,無論他多么的仇恨安東尼奧,他的心中仍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線——殺人?!锻崴股倘恕纷詈蟮慕Y(jié)局中好人終得善報,夏洛克失去錢財,失去女兒,成為最大的輸家,似乎皆大歡喜。到底是夏洛克不夠精明,還是他本就無意置安東尼奧于死地?在小說中,當斯特魯洛維奇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求德安東付出代價時,夏洛克也一再跟他說明,殺掉德安東只是個人恩怨,要求他割禮“既無意義,也無好處”。所以即便在小說的最后,德安東的詭計得逞,沒有進行手術(shù),葛蘭頓也沒有付出任何代價,表面上看斯特魯洛維奇和夏洛克似乎又成了最大的輸家,但他卻一點也不驚訝,甚至對結(jié)果表示滿意。小說的結(jié)尾斯特魯洛維奇甚至免費奉上了名畫,并附上紙條告訴德安東“人生在世,不該一味悲傷”。是失敗之后的徹底絕望,還是歷經(jīng)滄桑之后的大徹大悟?
對于現(xiàn)代商人斯特魯洛維奇來說,“母親、妻子、女兒才是他生活的重心”。他孝順母親,摯愛妻子,寵愛女兒。不幸的是,母親去世,妻子重病,女兒私奔,生活的暴風(fēng)雨無疑讓這個富有的中年男人也有點招架不住,所以在照顧女兒的時候,他做得不太得心應(yīng)手,對于一個母愛缺失的家庭,斯特魯洛維奇算得上是一個盡心盡力的父親。相比之下,滿口慈悲的德安東,在講臺上大談藝術(shù)之美,私下里卻是干著罪惡的勾當,把未成年的比阿特麗斯介紹給葛蘭頓“消遣”,就連他自己“多少次審視自己的靈魂深處,卻只看見‘皮條客這個字眼”。誰善,誰惡?柴靜在《看見》中似乎洞悉了這一切,“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二、宗教文化的重構(gòu)
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是個不折不扣的猶太人,符合基督教徒們眼中一切猶太人的形象:精明、狡詐、冷酷,不符合主流文化,與異教徒無異。莎士比亞借夏洛克之口,揭示了即便是在開明的威尼斯,作為邊緣文化的猶太人也一樣備受盤剝和羞辱,承受著不公的待遇。
小說《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斯特魯洛維奇生活在伊麗莎白時代無猶太人的英國,雙重文化的身份讓他備受困擾?!皩τ谖覀冞@個劃群歸類的概念,他時而認同,時而反感”,他“既拒絕追隨這個太過與眾不同的猶太上帝,又否認外邦人的誹謗”。
生活在21世紀的英國,斯特魯洛維奇已經(jīng)算不上虔誠的宗教徒了,他既不祈禱,也不會戴塔夫林,更不會戴猶太小圓帽。他對宗教習(xí)俗漠不關(guān)心,他開著奔馳轎車,似乎和異教徒?jīng)]什么兩樣了。斯特魯洛維奇最不像猶太人的地方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個基督教徒,這樣的“離經(jīng)叛道”之舉曾經(jīng)讓他的父親大發(fā)雷霆,詛咒他下到火燒得最旺的地獄去。誠然,表面上看來,斯特魯洛維奇似乎已經(jīng)融入了主流的基督教文化。
斯特魯洛維奇雖不算是個正宗的猶太人,但他骨子里流淌著猶太人的血液,他依然承認,他想象中的上帝是猶太教的上帝而非基督教的上帝,即便在生活中沒有嚴格履行猶太教的諸多儀式,也絕不意味著他就是基督教徒,他從來就沒有皈依基督教。
首先,無論是從17世紀穿越來的夏洛克還是21世紀的斯特魯洛維奇,壓根就“看不上基督教”, “我寧愿抹自己的脖子,也不愿對一個彩繪人偶卑躬屈膝”,而威尼斯那場判決之后的所謂“滿意”,也只不過是順嘴的回答而已。夏洛克義正詞嚴地告訴普魯拉貝爾“耶穌也是一位猶太思想家,從道德和歷史的角度來看,無視這個事實,都是極端錯誤的”。
其次,對于財富,斯特魯洛維奇始終篤信猶太人的信條“居安思?!薄K朴诮?jīng)商,精通交易之道。他知道只有勤勉工作、生財有道,才能體面地生活,體面地善終。他無法拋卻猶太的重商主義,也愛女兒,所以“希望自己分清女兒和銀行賬戶之間的差別”。
第三,猶太文化已經(jīng)深深根植于每個猶太人的骨子里。斯特魯洛維奇雖然生活在21世紀的英國,在談話間仍然會時不時地冒出意第緒語,他會講猶太人的笑話,收藏猶太藝術(shù)作品,聽猶太音樂。而這些深深根植于血液的猶太文化同樣也影響到了斯特魯洛維奇的女兒身上。比阿特麗斯一直抗議父親“狂熱的猶太主義”,她離經(jīng)叛道,鼓起勇氣,下定決心擺脫父親,與她“背信棄義”的父親一樣,她也故意找了一個基督教男友。她和葛蘭頓一起離家私奔,來到里亞托,但在游玩時她想到的仍然是和父親觀看雙年展的情景,嘴里時不時冒出的仍然是猶太語,還有旁人聽不懂的猶太笑話。正如斯特魯洛維奇和第一任基督教妻子不歡而散,轉(zhuǎn)而走上正途娶了猶太女人凱為妻一樣,比阿特麗斯和男友的戀情也無疾而終,在一出鬧劇之后默默回歸家庭。她的偏執(zhí),她的執(zhí)拗,和夏洛克以及斯特魯洛維奇如出一轍,即便知道結(jié)果可能不會如愿,也“一定要出這口氣,你們這批東西一個都不放過”。
斯特魯洛維奇“離經(jīng)叛道”又回歸正道,和德安東水火不容,最后卻又釋然“和解”,從根本上來說是基督教徒與猶太人長久以來積怨和偏見的外在表現(xiàn),是現(xiàn)代夏洛克在宗教文化沖突中尋求自我身份認同的不斷探索。
三、結(jié)局的顛覆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最終以失去錢財、失去女兒、失去猶太身份告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小說《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夏洛克策劃的合約如期履行,但結(jié)果令人大跌眼鏡,履行合約的德安東——夏洛克的老對手,“經(jīng)本人推斷及病人追憶,其早在嬰兒時期已接受過此類手術(shù)”。小說結(jié)尾,比阿特麗斯悄然返回,德安東也未付出血的代價,似乎誰也沒有失去什么。
“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每筆交易,都有象征意義?!睙o論是《威尼斯商人》中的一磅肉,還是小說《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割禮之約,從根本上來講,都不是夏洛克的本意。夏洛克堅決要求立下的誓約,是對猶太人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的挑戰(zhàn),猶太人夏洛克想要的只不過是一份“公正”,他所要求的合約,正是對基督帝國高墻之下的一種話語對抗。送德安東去診所之前,夏洛克說:“面對那些巧取豪奪之人,也應(yīng)該給予,而他們掠奪你的,要仁慈地不予追究,因為對方越是挑釁,心平氣和就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德?!彼裕穆蹇嗽谑『蟮钠届o,與其說是歷經(jīng)滄桑之后的大徹大悟,倒不如說是他真正領(lǐng)悟了猶太精神,因為若僅止于回報他人的愛,又算什么美德呢?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無奈放棄猶太人身份,被迫說“滿意”;而現(xiàn)代夏洛克在割禮還未開始,就已看透契約的本質(zhì),德安東死或者活,對他都無關(guān)緊要了,“因為這件事里沒有贏家,因為這場勝利一文不值,輸贏都同樣荒謬”。
四、結(jié)語
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從來都是立體、多面的。17世紀的夏洛克,穿越歷史的長河,來到21世紀,與現(xiàn)代夏洛克——斯特魯洛維奇進行了深入的交談,剖析自己的靈魂,重新審視自己的“惡行”。時空在變,人性也在變,到底是時間的流逝讓“狠辣”的夏洛克變得心軟了,還是在猶太人夏洛克的靈魂深處本就住著一顆有溫度的心靈?選擇立約到底是存心的報復(fù),還是重壓之下的無奈反抗?雅各布森在小說中不僅是有大膽的顛覆,更有深刻的思考。夏洛克到底是怎樣的人?“他人眼中的我,都是真正的我”,而我到底應(yīng)該是誰?夏洛克的困惑,實質(zhì)上反映的是當代人對自我文化身份的困惑。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基督教徒,抑或是有著同樣困惑的歐美非裔、歐美亞裔等,在當代多元文化的世界里,不斷探索“我是誰”的問題,也是每一個當代人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
a Miller,Lucasta. Shylock is My Name by Howard Jacobson [EB/ OL].The Guardian,21,January,2016:www.independent. 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reviews/shylock-is-myname-by-howard-jacobson-book-review-a6825566.html.
b 李艷梅:《誰是夏洛克:文化沖突中的身份構(gòu)建》,《學(xué)習(xí)與探索》2021年第1期,第184頁.
c 朱文靜、楊冰峰:《探究〈威尼斯商人〉當代變奏下的互文生命力——以電影和小說〈夏洛克是我的名字〉為例》,《戲劇之家》2019年第6期,第192頁。
d 田俊武、侯麗娜:《雅各布森〈夏洛克是我的名字〉中的當代猶太人形象》,《外國語文》2020年第1期,第50頁。
e 霍華德·雅各布森:《夏洛克是我的名字》,齊艷靖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57頁。(本文有關(guān)該小說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作 者: 潘宏妍,碩士,廣州理工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英漢翻譯。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