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摘 要:教師在教授歷史這門學科時,應側重鍛煉學生能夠通過唯物史觀來對整體歷史知識進行理解。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方法便是初中歷史教師需對自身教學方式進行一定的研究,找出其中不利于學生進行妥善學習的弊點,通過學生能夠理解且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此外,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應緊扣唯物史觀的應用,將其作為課堂學習的主要導入點,從而令學生能夠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認知,同時能夠做出最為正確的評價及判斷。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唯物史觀
引言:
以新課改作為標準,初中歷史教學方式也變得愈發(fā)接近人道主義化,其逐漸向學生引入唯物史觀理念,令學生能夠通過唯物史觀的正確引領,形成自身的邏輯思維,而并非僅依賴于課本知識,進行麻木的記憶與背誦。部分教師多憑借自身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時代所順應的新型思想,以及更適合學生所運用的輔助知識。而此種現(xiàn)象所造成的后果,便是學生無法知根知底的將歷史知識進行運用與貫通。對此,教師則應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意識,令學生能夠通過唯物史觀來對歷史知識進行準確深刻的判斷。
一、唯物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含義
初中階段的學生,其思想正處于發(fā)育生長的高峰期,而此階段,也是其建立屬于自己知識體系、正確人生觀的關鍵節(jié)點。中學生在校園里學習與生活,尚未真正踏足社會,因此,其社會經驗也較為缺乏。針對此種情形,歷史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利用唯物史觀來對歷史知識進行正確認識。從而使學生在遇到相應問題時,能夠以正確的方法來對問題進行解決。而此,也對學生的全面性綜合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幫助。
二、唯物史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加強歷史教師對唯物史觀的辨證理解
中學歷史教師要想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刻的掌握,則必須先對自身基本理論進行嚴格要求,牢固自身對唯物史觀的理解與印象。如此,其才能有更加優(yōu)質的思想理念來對學生進行傳授。唯物史觀有著悠久的歷史,現(xiàn)今,人們接觸最為廣泛的唯物史觀多是來源于馬克思作品中所提煉的部分,此外,也不排除部分國家通過自身的國情而自主所編著而成的唯物史觀點。除此之外,我國不少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的優(yōu)秀職業(yè)人員,也同時將唯物史觀發(fā)展的更加完善。唯物史觀在萌芽階段時,其受眾范圍與傳播程度并不廣泛,也常常會因時代背景的關系而受到傳播的限制,而不同的人之間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唯物史觀的傳播進程,從而致使唯物史觀的原有本貌被扭曲。對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致力以唯物史觀原有理念作為其教學基礎,對學生傳播正確的唯物史觀發(fā)展概念,并同時融合馬克思原著中的發(fā)展背景,來解決唯物史觀運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
(二)初中歷史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學方法
中學歷史教師在授課階段,應正確使用唯物史觀理念,利用更直觀的教學策略,同時融合課本知識內容,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引導與灌輸。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對唯物史觀的基本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在歷史學科中,其學習內容較為多元化,而多元化的學習內容,也是該學科的一項優(yōu)勢所在。此項優(yōu)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有效啟發(fā)學生的固化思維。唯物史觀將歷史理論知識進行了有效的延展,將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發(fā)展進程進行了規(guī)律化的總結。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則應將自身教學方法與實際歷史事件加以結合,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有更強大的熱情來對唯物史觀進行探索。
(三)教師需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
初中學生的認知能力還不夠全面與完善。此外,不同的學生之間因個體差異,其認知能力也多參差不齊。對此,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對學生認知能力進行充分的了解,從而針對其認知能力開展有效的教學策略,如此,教師才能呈現(xiàn)出更好的教學效果。而教師的主要任務也不僅局限于對學生思維的啟發(fā)及知識的應用,其還更應鍛煉學生的精神世界,令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并同時使學生能夠利用唯物史觀對中國歷史形態(tài)進行客觀評價。例如,我國在經歷了列強侵華事件后,其資本主義思想在我國得到了有效的引進與發(fā)展,但我國又因列強的殘暴統(tǒng)治,使得我國領土分裂,令殖民地人民受到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對此學生則應通過唯物史觀對該事件采取最合適客觀的評價。如此,學生便能通過事件表象看到事件本質,從而產生更深刻的歷史知識領悟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在授課時,合理引用唯物史觀理念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在成長初期便有效建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以及人生價值觀。此外,唯物史觀也能有效使得學生對學習歷史產生更大的興趣。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則更應在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tǒng)的以課本作為課堂載體的教學方式,而應以學生的認知能力作為自身教學基礎,強化自身對唯物史觀的理解與應用,如此,其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歷史學習,并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更牢固與完整的唯物史觀意識。
參考文獻:
[1] 庾昌洋. 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2010,000(047):167-168.
[2] 孫靜,孫鈺. 唯物史觀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案例研究[C]// 2020年南國博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