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晨凱
摘要:目的分析燒傷患者的細菌分布、耐藥性和傷口感染的變化,為臨床用藥提供指導。方法從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對65例燒傷患者進行回顧性檢查,通過細菌鑒定和藥物敏感性檢測。結(jié)果(1)病原菌分離:共檢出407種病原菌,其中革蘭氏球菌206種(50.6%),革蘭氏桿菌190種(46.7%),真菌11種(2.7%)。這些細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114(28%)、鮑曼不動桿菌63(15.5%)、表皮葡萄球菌55(13.5%)、大腸桿菌50(12.3%)、大腸桿菌31(7.6%)和銅綠假單胞菌23(5.7%)。耐藥因素檢測:在181株葡萄球菌中檢測到87株Mrs(48%)和23株esbls產(chǎn)生菌(12%)。藥物敏感性檢測結(jié)果:42株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敏感,23株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陽性對亞胺培寧、哌嗪或他唑敏感,但對大多數(shù)其他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藥性。結(jié)論近年來耐藥菌株顯著增加。應加強傷口治療和藥物的合理使用,以控制抗生素耐藥性的變化和傳播。
關鍵詞:燒傷創(chuàng)面;感染;細菌;耐藥性;抗生素
【中圖分類號】R8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128-01
燒傷病房是醫(yī)院感染和生產(chǎn)各種耐藥菌株的關鍵科室。本文對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作者所在單位燒傷科65例燒傷感染患者進行了統(tǒng)計。對燒傷感染的細菌和耐藥性進行了如下研究和分析。
l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65例,其中有35名男性和30名女性,年齡在30至68歲,平均31.2 歲。發(fā)熱、白細胞增多,傷口分泌并加深傷口、燒傷患者感染的傷口已確定。燒傷面積為15% ~ 89% tbsa(總面積),平均燒傷面積為39.5% tbsa。
1.2 方法
(1)標本采集:用正常的無菌鹽水清洗傷口表面的污垢后,從傷口深處取出材料,立即送到檢查機構(gòu)。樣本被接種在羊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沙保平板,然后在正常條件下進行進一步鑒定和藥物敏感性測試。
(2)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使用進口的半自動細菌分析儀(bio - merere,法國)進行細菌鑒定,必要時進行常規(guī)生化試驗。用于藥物敏感性測試的相應藥物敏感性測試帶應使用。參見儀器操作說明和結(jié)果判斷。
(3)耐藥性測定:采用圓盤擴散法測定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MRC)。用凝膠紙上的協(xié)同試驗檢測了非常寬的口服單內(nèi)酯酶(ES - BLS)。所有含有藥物的藥片都是由bio - merier公司生產(chǎn)的。
2 結(jié)果
2.1病原菌分布與構(gòu)成分離各種病原菌14屬407株,平均每例患者2.58株。其中革蘭陽性球菌206株(50.6%).革蘭陰性桿菌190株(46.7%),見表1。
2.2 耐藥因子檢出情況 葡萄球菌總數(shù)為18l,檢測到87株mrsa,占葡萄球菌總數(shù)的51%。mrsa有42個菌株,即36.8%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了20個產(chǎn)生esbls的菌株,占革蘭氏陰性菌的12%。見表2。
2.3 結(jié)果42株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均對萬古霉素敏感,呋喃妥因、磺胺/磺胺增效劑磺胺和替考拉寧敏感性均高于60%,對其他抗生素具有很強的耐藥性。23個esbh陽性菌株對亞胺培南、哌嗪或他巴唑敏感,對其他抗菌藥物(慶大霉素、磺胺異惡唑+磺胺增效劑、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阿茲特龍、環(huán)丙沙星、托布霉素等)的耐藥性超過6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51%菌株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的36.8%,特別是發(fā)現(xiàn)了和所有的顯示了多重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的抗生素,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抗萬古霉素抗生素,從而減少了選擇。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的出現(xiàn)是在治療感染性anti -添加一定的困難,尤其是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一些革蘭氏細菌耐抗生素,這往往導致感染性治療失敗的直接原因。因此,監(jiān)測燒傷地區(qū)的菌株分布和耐藥性變化對合理的抗感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從77株腸桿菌科中檢測到23株產(chǎn)生ESBLs的細菌。ESBLs是一類8 -內(nèi)酯酶,由質(zhì)粒介導。酶生細菌對第三/第四代頭孢菌素具有耐藥性,包括頭孢噻肟、頭孢他啶和單環(huán)素。上述結(jié)果表明,作者單位燒傷區(qū)耐藥細菌具有流行趨勢。臨床不僅要注意燒傷傷口的及時治療,更要注意皮膚的早期治療和傷口的干燥,從而降低感染的風險。此外,應加強抗生素(如窄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注意受感染細菌耐藥性的變化,積極防止耐藥細菌的傳播。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調(diào)整常用的抗生素品種,以降低細菌耐藥性的風險。
參考文獻:
[1]許偉石.燒傷感染[J].中華燒傷雜志,2000,16:72—74
[2]利天增,羅蘭.燒傷創(chuàng)面細菌菌種分布及臨床意義[j].中華燒傷雜志,2003.2:7l一74.
[3]童仁聯(lián),梁達榮.大面積燒傷真菌感染的臨床特點與防治[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20,16(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