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 黃競雄, 王燦, 陳瑤
(1. 廈門大學 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5;2. 廈門大學 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與計算重點實驗室, 福建 廈門 361005;3. 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 上海 200092)
博物館作為承載文化的城市窗口,是旅游者到訪的主要場所之一.在城市發(fā)展從增量擴張邁向存量發(fā)展的背景下,為滿足文化旅游的需求,諸多建筑以博物館的形式進行功能活化.然而,在置換與轉變建筑功能時,原有的功能尺度或空間格局等并不完全符合展陳功能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導致旅游者難以與展品形成有效交流[1].現(xiàn)有研究較多關注博物館建筑設計的藝術性[2]和文化性[3],或強調新建的博物館應該符合遺址的特征和主題[4-5].較少關注兼顧功能轉型和旅游者偏好的空間的優(yōu)化方案.
當前,在人本主義的語境下,學者們給予旅游者的空間行為更多關注[6].對旅游者行為偏好研究的方法眾多,常見的量化評估方法有陳述性偏好(stated preference,SP)法和揭示性偏好(reveal preference,RP)法.其中,RP法需要基于現(xiàn)有場景進行評分,是針對現(xiàn)狀的評價方法[7];而SP法可以根據(jù)預設的不同要素水平設計虛擬場景,構建離散選擇模型供受訪者進行選擇[8].相較之下,SP法更適用于功能轉換時未知場景的虛擬與偏好的研究,可對建筑的功能活化提出設想,并驗證不同要素水平對旅游者在場景中獲得的效用值的影響.
基于以上認知,本文構建離散選擇模型,為旅游者提供不同的博物館虛擬展陳空間備選方案,分析不同環(huán)境要素對旅游者游覽偏好的影響.
目前,國外學界關于建筑保護與活化更新方面的研究已衍生出較多方向,建筑活化需要尊重建筑物的歷史特征[9],置入的新功能應增強而不是破壞建筑物的歷史特征[10].Howard等[11]認為建筑物的保護應嚴格地從建筑和設計的角度考慮,通過改變建筑物的功能實現(xiàn)建筑的適應性再利用[12],以確保城市風貌的傳承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13].Poulios[14]討論既有建筑的使用與保護之間的緊張關系,認為歷史建筑的原始結構應當受到嚴格保護,旅游的發(fā)展不應模糊建筑的歷史.Plevoets等[15]提出既有建筑的功能轉換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從空間被占用到新的建筑內飾自發(fā)出現(xiàn),建筑的主要特征將被保留或加強.當前,伴隨著文化旅游的興盛,在建筑中植入展陳功能已成為活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Sharif-Askari等[16]對博物館的室內空間進行研究,討論不同溫度、濕度、照明和室內空氣質量下的博物館環(huán)境對參觀者和展品的影響.Marzouk等[17]關注博物館展陳空間采光和立面設計,提出一種簡化的采光設計工作流程,在滿足展品保存要求的條件下,試圖為建筑提供更有趣的空間氛圍.反觀國內,目前尚未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既有建筑展陳功能活化研究.楊建斌等[18]從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學視角對建筑的展陳設計進行探究,詮釋歷史建筑展陳這一類開放方式.總體上,當前的研究多從自上而下的角度對建筑內部環(huán)境和功能需求進行解析與優(yōu)化,兼顧功能轉型和旅游者偏好的研究仍有所欠缺.旅游者作為展陳空間的體驗主體,對其偏好的分析在建筑功能轉型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為自下而上的文化旅游開發(fā)方法提供技術支撐.
既有建筑的功能活化涉及到具體場景的設計,SP法通過設計虛擬場景推斷受訪者的要素偏好,其核心是隨機效用理論.當前,SP法在空間行為與旅游偏好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的偏好,街道步行行為的刻畫,旅游目的地、旅游產品等的偏好和評價,也有相關案例用于建筑活化設計的經濟效益或功能偏好評價.國外相關研究起步較早,且研究較為深入和細致.Glumac等[19]以埃因霍芬的歷史建筑再利用項目為案例,構建SP法的模型,測度使用者對既有建筑重用功能的偏好.Oppio等[20]以意大利北部三座暫時空置的城堡為例,從多功能性、保護性、排他性等方面了解居民和旅游者支付不同活化功能的意愿.國內研究較多集中于城市建成環(huán)境與居民偏好方面.劉昱宏等[21]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使用城市居民田園綜合體建立SP法的模型,測度居民的游憩偏好.李淵等[22]聚焦于旅游者的需求偏好,對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的旅游者展開調研,分析旅游者的景點選擇需求偏好,并提出相應的規(guī)劃應對措施.郭艷芳等[23]對無景點旅游行為開展研究,量化影響大學生選擇無景點旅游的概率因素.劉珺等[24]將SP法應用于城市休閑步行環(huán)境的改善,量化研究休閑步行者對休閑環(huán)境的偏好機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綜上所述,SP法通過選擇不同的虛擬環(huán)境得出受訪群體的偏好特征,構建不同的評價模型對研究案例進行評價.該方法能夠定量測度旅游者對于虛擬場景某項屬性的偏好與效用,本質上是預測受訪者的需求,并輔助提出改善建議.
鼓浪嶼八卦樓建于1907年,建造之初是富商林鶴壽的私人別墅,總面積為5 436 m2,2004年,選址成為廈門市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建筑本身極具歷史意義和展示價值,然而,隨著八卦樓居住功能向展陳功能轉變,展陳功能的植入受到現(xiàn)有空間格局的限制,陳列品在展廳入口處一覽無余,缺少游覽的趣味性.風琴博物館展陳空間實景,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當博物館的展陳模式未能呈現(xiàn)符合參觀需求的空間關系時,將極大降低參觀者與展品交流的意愿.
圖1 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展陳空間實景
首先,采用圖示法構造SP法的調查問卷,獲取受訪旅游者的偏好數(shù)據(jù),建立離散選擇模型,對旅游者需求偏好特征機制進行探索,并根據(jù)人群的不同屬性建立模型,加深對旅游者偏好特征機制的把握;其次,對各展廳的效用進行對比,根據(jù)博物館內游線的設計目標制定不同展廳的優(yōu)化策略;最后,對比優(yōu)化前、后的展廳效用及旅游者的選擇概率,并討論其作用機制.研究框架圖,如圖2所示.
圖2 研究框架圖
2.3.1 要素水平設計 作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博物館展陳空間設計受到設計者的重視[25],展陳空間服務于展示活動,空間要素的優(yōu)劣影響著旅游者與展品的交流質量.相關研究表明,在既有建筑中置入新功能時應充分考慮與原建筑空間的兼容程度,新功能不應對原始結構或文化意義產生負面影響[26].因此,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結構與外立面等均應維持現(xiàn)狀,進行展陳布局與設計時應考慮到原始空間的潛在影響.就展陳空間的組織模式而言,墻面、地面、門窗在旅游者視野中的占比較大,是展陳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將墻面與地面納入研究范圍.
首先,作為展陳空間的主體,展品的展陳模式是影響展覽質量的主要因素[27],在同一展廳中,常見的展陳模式包括中心圍合式、中心式和圍合式.其次,展廳空間形狀對旅游者的總體滿意度存在影響[28],為進一步探索在不同要素組合模式下,空間形狀對旅游者偏好產生的協(xié)同影響,具體空間形狀可劃分為折線形、矩形和圓形.再次,環(huán)境色彩和光線是影響旅游者環(huán)境心理的主要因素[29].
在與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管理人員的訪談中得知,風琴對于環(huán)境的溫度、光照、氣流等均有嚴格要求,日常管理中需要保持窗戶和窗簾的緊閉.為降低其他環(huán)境因素的干擾,僅對環(huán)境色彩進行討論,可以細分到墻面色調與地面色調兩個要素.最后,考慮到裝飾材料的屬性是由本身結構和物化特性組成的,其質感與顏色屬性共同呈現(xiàn)出材料的審美和情感特征[30],故將墻面材質、地面材質納入SP法的調查.綜上所述,SP法的調查6類要素包括展陳模式、空間形狀、墻面色調、墻面材質、地面色調、地面材質,要素等級分設2~3個取值水平,如表 1所示.表1中:*為展陳空間的現(xiàn)況.
表1 展陳空間要素水平設置
2.3.2 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主要包含個人屬性、行為偏好兩部分.其中,個人屬性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行為偏好需要在確定各要素水平值的情況下,使用SPSS軟件進行正交設計.根據(jù)實驗設計對要素組合進行審查與篩選,最終對16組要素重組,形成8組選項,并設置一組重復選項用于檢驗問卷有效性.因受訪者可能對展陳空間要素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問卷中虛擬展陳空間的表達選用圖示法,降低受訪者的理解難度.使用SketchUp 2019和Lumion 10.0軟件進行場景建模,按照場景組合生成三維空間場景,以收集數(shù)據(jù)支撐離散選擇模型的求解.
虛擬展陳空間效果圖及其要素水平,如圖3所示.圖 3(a)中的空間形狀為矩形,墻面色調為暖色調,墻面材質為粗糙材質,地面色調為暖色調,地面材質為光滑材質.圖 3(b)的中空間形狀為圓形空間,墻面選用中色調和粗糙材質,地面選用中色調和光滑材質.為了確保場景測試要素的一致性,在效果圖中使用同一顏色、材質的窗簾遮蔽所有門、窗;在建模過程中,選取符合現(xiàn)有風琴展品色調的模型作為模擬演示.
(a) 中心圍合式展陣模式 (b)中心式展陣模式
問卷調查于2020年9月進行,地點選擇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出口處,調研對象是參觀完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準備離開的旅游者,這部分旅游者對于風琴博物館內展陳空間特點、展品風格等有最直接的認識.首先,進行小范圍的預調研,根據(jù)調研結果調整問卷內容.隨后,由調查員分兩天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進行正式問卷調研,總共發(fā)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19份,回收率為87.60%.受訪人群涵蓋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群體,男女性別比例為1∶1.07,18~45歲年齡段占比達到87.21%,本科占比達到59.36%.樣本整體結構均衡,符合鼓浪嶼風琴博物館旅游者的分布特征,基本滿足模型分析的要求.
通過SP法可以獲得各要素的相對重要程度.在離散選擇模型中,選擇的依據(jù)是各要素組合帶給受訪者的效用,一般認為,受訪者傾向于選擇對其效用最高的選項.效用公式為
Vi=α1Mi+α2Si+α3CW,i+α4CG,i+α5TW,i+α6TG,i+α7Ni.
上式中:Vi為參觀者在展陳空間i中獲得的效用;α1~α7為展陳空間要素變量的效用系數(shù),在假定正態(tài)分布的前提下,可求出α1~α7的均值和標準差[31-32];Mi為展廳i的展陳模式;Si為展廳i的空間形狀,CW,i為展廳i的墻面色調;CG,i為展廳i的地面色調;TW,i表示展廳i的墻面材質;TG,i為展廳i的地面材質;Ni為虛擬變量,代表不選擇任何一個展廳.
調查員在問卷發(fā)放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受訪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圖像中墻面或地面的材質變化帶來的影響,因此,受訪者進行偏好選擇過程中可能會忽略部分要素.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使用Stata/MP 14.0軟件對219份問卷的1 752條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模型擬合.離散選擇模型擬合結果,如表2所示.表2中:模型1為原始模型;模型2為剔除材質要素模型;模型3為剔除色調要素模型;當前展陳空間的效用水平為0;α為各變量的效用系數(shù);P為誤差概率,P<0.10表示變量在90%置信度水平下顯著.
表2 離散選擇模型擬合結果
3個模型的總體擬合優(yōu)度(對數(shù)似然值)分別為0.292 1(-1 362.562 4),0.291 4(-1 363.958 8),0.288 3(-1 369.872 5).擬合優(yōu)度大于0.100 0時即可接受模型,大于0.200 0時表明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因此,模型1,2解釋能力稍優(yōu)于模型3.由于圖示法的限制,材質要素在圖像中表達粗糙,旅游者通過描述的文字難以獲取展陳環(huán)境中材質要素的影響,因此,使用模型2進行后續(xù)分析.
展陳環(huán)境內各要素對旅游者效用的影響程度是通過對α進行聯(lián)合分析反映的,展陳模式是影響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墻面色調、空間形狀和地面色調.這也證實了旅游者在博物館內的游覽更在意展品的展陳模式,良好的展陳模式對于旅游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符合旅游者偏好的一般規(guī)律;相較于折線形的空間形狀,矩形空間對旅游者產生了顯著的負效用,圓形空間未產生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空間形狀的轉折角度在視覺中產生的刺激程度不同,圓形空間與折線形空間的差異在視覺上不夠明顯;在色調方面,受訪者對于兩類色調均表達出顯著的偏好傾向,暖色調墻面產生的正向效用強于冷色調,而地面色調中僅有冷色調要素表現(xiàn)出顯著的負效用,暖色調則表現(xiàn)為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旅游者的視線主要集中于展品本身,暖色調墻面相較于地面顏色對視覺的刺激更為明顯.
博物館作為知識輸出的窗口,到訪人群的屬性多樣,因而對不同屬性人群的展陳空間要素偏好進行研究.對不同參觀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進行調查,由于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平均月收入屬于個人隱私拒絕作答,因此,該部分數(shù)據(jù)不具有代表意義.由于18~35歲年齡段的旅游者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本科學歷達到59.36%,因此,分析結果存在以部分代替整體的可能.分析結果和提出策略應具有普適意義,參考調查員對旅游者的實際分布情況的觀察,分析不同性別群體的偏好差異,男性共有數(shù)據(jù)848條,女性共有數(shù)據(jù)904條.群體偏好差異模型擬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群體偏好差異模型擬合結果
兩個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對數(shù)似然值)分別為0.326 6(-627.314 3)和0.273 6(-721.456 5).由表3可知:不同性別旅游者對于展陳空間要素的關注點不同,偏好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展陳模式上,兩類展陳模式均對男性旅游者帶來顯著的負向效應,其中,圍合式展陳模式的負向效應更強烈,對于女性旅游者而言,相較于現(xiàn)有的中心圍合展陳模式,僅圍合式展陳模式體現(xiàn)出顯著的負效應;在空間形狀方面,男性對于該要素均未表現(xiàn)出顯著的偏好模式,說明其對于空間形狀的關注度較低,而矩形空間形狀則對女性旅游者表現(xiàn)顯著的負向效用,與全樣本模型的結果一致;在墻面色調方面,不同性別旅游者對暖色調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正向效用,對于冷色調與中色調的對比則未體現(xiàn)出顯著差異;在地面色調上,僅有男性旅游者對于冷色調的地面表現(xiàn)出顯著的負向效用,女性則對地面色調的變化未表現(xiàn)出顯著的偏好程度.
展陳空間布局與旅游者游線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由圖4(a)可知:展陳模式以中心圍合式和圍合式為主,除展廳2外,其余3個展廳的空間形狀均為折線形,展廳墻面均為白色,地面采用的是淺綠色水磨石方磚,屬于中色調,各展廳對于旅游者的效用值差距較小,旅游者的游覽順序主要依賴館內標識進行.由圖4(b)可知:旅游者在展館中的游線較為混亂.由圖4(c),(d)可知:從軌跡走向和停留時間可以判斷,各展廳未能配合標識形成顯著的先后游覽順序,旅游者在展廳中的流動軌跡呈無序化特征,因而,需對展廳的空間布局進行優(yōu)化.
(a) 風琴博物館現(xiàn)狀展廳 (b) 旅游者軌跡分布情況
當前,鼓浪嶼風琴博物館主入口為北側大門,與住宅設計之初的主入口相符.受限于博物館中央巨型管風琴“凱思文特”的保護需要,僅開放了東、西、南三側的門,旅游者通常從主入口右側的樓梯間進入博物館,出口為博物館東側面向外部庭院的大門.在主入口與出口指示牌的引導下,旅游者通常以展廳1為最后瀏覽的節(jié)點,而對于展廳2,3,4游覽序列則未有顯著的區(qū)分.結合展廳內容的設計及旅游者在空間內的活動特點,設計“入口→展廳4→展廳3→展廳2→展廳1→出口”的館內游覽線路.
表4 優(yōu)化前、后各展廳效用值比較
由表4可知:旅游者對暖色調的墻面具有顯著的正向效用.因此,在需要強化正向效用的展廳入口以使用暖色調隔斷,例如展廳4,一方面,隔斷的形狀與顏色均可以靈活定制,不會破壞建筑的原始結構;另一方面,隔斷的設置可以部分遮擋室內的展陳空間,形成類似屏風的效果,提升展陳空間的效用值,吸引旅游者進入展廳.在需要強化負向效用的展廳中,可以在展廳入口處使用矩形隔斷,例如展廳3,并以中心式展陳模型進行空間布局,形成的展廳微布局的效用值與展廳4產生顯著差異.為保證展廳風格的延續(xù),仍采用暖色調進行隔斷布局.
由表4還可知:展廳3,4產生明顯的效用值差異,旅游者對兩個展廳的選擇概率分別為32.20%和39.18%.同理,展廳1,2由于空間面積較小,優(yōu)化前呈現(xiàn)較低的效用值.為強化展廳內的游覽秩序,同時保障展陳空間整體設計風格的穩(wěn)定,采用同樣的設計方法在兩個空間內設置暖色調隔斷.
隨著人本主義城市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從個體尺度研究微觀視角下的旅游者行為和偏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在文化旅游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成為既有建筑活化復興的方式之一,良好的旅游體驗能夠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訪.因此,應當深入、準確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偏好,為未來景區(qū)旅游管理、文化旅游的發(fā)展等多個領域提供充分的理論支持.
聚焦旅游者游覽偏好,以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為例,結合建筑設計理論采用SP法建立調查,通過離散選擇模型分析旅游者對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展廳的游覽偏好,評價各展廳的現(xiàn)狀并提出優(yōu)化策略.以量化的方式驗證理論假設,得到如下4個主要結論.
1) 旅游者的展陳空間偏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從高到低依次是展陳模式、墻面色調、空間形狀和地面色調,各要素水平的影響方向和程度均存在差異,證實展品的陳列模式是影響旅游者選擇的主要因素,符合旅游者偏好的一般規(guī)律.
2) 相較于折線形空間,旅游者對矩形空間產生了顯著的負效用,對圓形空間則未表現(xiàn)出顯著偏好傾向,在空間色調方面,旅游者對墻面的冷色調和暖色調均表現(xiàn)出顯著的正向效用,對地面則僅有冷色調表現(xiàn)出顯著的負向效用.
3) 基于性別的群體偏好顯示,在展陳模式、空間形狀與地面色調上體現(xiàn)差異,而在墻面色調上則表現(xiàn)一致.
4) 基于旅游者的偏好,可針對展廳3,4設置入口隔斷,通過調整隔斷的形狀和色調,配合展品的布局,形成展廳之間的效用差異,為館內游覽線路的優(yōu)化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