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我們來討論文章的構(gòu)成要素,我把它概括為文章五訣:形、事、情、理、典。
這就像中國哲學(xué)講五行,金木水火土;人體有五臟,心肝脾腎肺;平常做飯的調(diào)料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文章五訣可以說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寫作的基本技巧。
第一個:形,是指我們要訴諸形象,讓人感到如臨其境。第二個:事,是要讓人感到如經(jīng)其事,能夠跟著作者去跟蹤事情的全過程。第三個:情,是指作者寫文章要發(fā)自內(nèi)心,讓讀者與你有強(qiáng)烈的共鳴。第四個:理,是指作者能在文章中揭示出共性的道理,讓讀者心服口服。第五個:典,是看作者的學(xué)識儲備如何,是否能夠把過去積累的知識運(yùn)用到文章當(dāng)中。
人和動物有哪幾個不同呢?大概有三點。第一,人是群居動物,要互相交流協(xié)作;第二,人是感情動物,要宣泄自己的內(nèi)心情緒,要與別人交流;第三,人是會思考的動物,隨時在研究外部世界,也研究自己和別人。這三點就注定了人要使用語言文字,互相說話進(jìn)行交流,或者寫文章進(jìn)行交流。我們先不說寫文章,先來觀察一下生活中的例子,就會發(fā)現(xiàn)形、事、情、理、典這五個要素?zé)o處不在,它們本來就是從日常人們的交往和表達(dá)當(dāng)中提煉出來的基本要素。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比如你在街上碰到一起交通事故。你首先看到的是兩個車相撞,這是一個具體的形象,這就是我們說的“形”。你又看到警察趕過來處理事故,把傷員送往醫(yī)院,這是事件的過程,就是我們說的“事”。你又看到有人受傷流血,心里很吃驚、難受、害怕、同情,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緒,就是“情”。你接著再一想,為什么會在這兒出事呢?你一觀察,原來這里是一個彎道,視線不開闊,有一定的原因,這個思考過程就是“理”。再一細(xì)看,旁邊還有一塊提示牌,上面寫著“交通事故多發(fā)地段”,過去已經(jīng)出過不少的事故,這是什么呢?有先例,這就是“典”。
你看這么一個小小的交通事故,里面形、事、情、理、典都有了。你如果給別人講這個事故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按照這個順序來講,只是我們平時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了,沒有注意到這五個要素。
好,我們再來說寫文章,看看歷史上有名的文章是怎么運(yùn)用形、事、情、理、典的。大家注意,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同時把這五個訣全部用上,我們平常寫作的時候,經(jīng)常用一個、兩個,或者三個、四個,五個都用的時候并不是很多。比如我那篇入選中學(xué)課本的《晉祠》,實際上主要是寫形,晉祠外形的美。
下面我用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來做例子,并將它簡單地翻譯成現(xiàn)代文字,便于大家理解:
金溪縣有一個叫方仲永的人,他們家世代都以耕田為業(yè),并沒有什么文化。方仲永在五歲的時候還不認(rèn)得筆墨紙硯,有一天他突然哭著想要這些東西,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從鄰居家借來筆墨紙硯讓他用。沒想到他拿起來隨手就寫了四句詩,父親很高興地把這個詩給鄉(xiāng)里的秀才看,大家都認(rèn)為是好詩。
從此以后,每給他指一件物品,他立即就會提筆寫一首詩,而且還很有文采??h里面的人就感到很奇怪,把他視為神童,對他父親也更加尊重,甚至還有人花錢請方仲永來作詩。他父親認(rèn)為此事有利可圖,就每天帶著孩子四處拜客賺錢,再也不上學(xué)了。王安石早聽說過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有見過方仲永。到了明道年間,他在舅舅家里見到了方仲永,當(dāng)時方仲永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作詩的水平已經(jīng)大大退步了。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再去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的才能已經(jīng)完全消失,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在文章的最后說,方仲永天生聰慧,但因為后天的教育沒有跟上,最后成了普通人。那么普通人如果再不接受教育,就連做一個普通人也很難做到了。從而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再聰明也必須努力學(xué)習(xí)。
這篇文章的寫法主要是運(yùn)用了“事”字訣和“理”字訣,先把一個故事講完,最后歸納出一個道理,我們平常寫作文的時候都會遇到這個情況,這是最常見的兩訣。
下面再舉一篇我的文章《永遠(yuǎn)的桂林》。一般文章的開頭總是要想辦法吸引讀者,我是這樣開頭的。
桂林山水實在是一個老而又老的題目,人們卻總在不停地談?wù)?,可見它的美麗不減,魅力無窮。
你先承認(rèn)這個山水題目是老的,讀者就會很靜心來讀,看你怎么從新的角度來講它。接下來。
因為人們還看不夠,還沒有把它弄明白,就要來欣賞,來探尋,并在探尋中獲得美的享受。
這段可以理解為“理”字訣,人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桂林這樣美呢,總是經(jīng)常來看。下面是用事實來說話。
每年大約有一千萬人從世界各地到桂林來,就是為了看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石頭。
這幾樣?xùn)|西哪里沒有,但這里就是與別處不一樣,美得讓人吃驚,美得讓人心醉。
這一段文字把作者的感情糅進(jìn)去了,吃驚、心醉,跟別人不一樣,跟別處不一樣。是“情”字訣。
文人墨客藝術(shù)化了的溢美之詞且不去說,陳毅的題詞倒是一句大實話:“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币粋€外國元首看罷桂林后說:“上帝用第一個七天造了亞當(dāng)、夏娃,用第二個七天造了桂林,下一個七天真不知還要造什么。”
這一段用了“典”字訣,用了兩個典故——陳毅和外國元首的評價,來說明桂林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外國人信上帝,中國人信神。神也好,上帝也好,反正說不清的事情就先交給它。桂林確實是美得說不清。
最后這一句,是感情的抒發(fā),美到什么程度呢?美到連神仙和上帝都說不清了。
大家看看,這一小段文章字?jǐn)?shù)并不多,就用了“事”“理”“典”“情”四個訣竅,后面正式寫桂林山水時就主要用“形”字訣,通篇是大量的景物描寫。
(摘自《梁衡的21堂作文課》,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華文天下 出品,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