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峰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長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擁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和責任。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筆者從識字教學、詩詞教學、故事教學、習作教學四個方面討論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漢字,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隨著教學方式的改進,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已經被摒棄,老師們更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漢字聽寫比賽、對寫字好的學生進行嘉獎等。但大多數激發(fā)興趣的方法,其本質都是學生對漢字讀音、筆畫的死記硬背,識字過程枯燥乏味。每一個漢字,都是我國古人思想的結晶。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把傳統(tǒng)文化融入識字教學,讓教學過程更生動形象。
例如,“日、月、山、水、人、木”等象形字,教學時老師可以用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對應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根據圖片展示的物體形狀聯想到字形。左右結構的字,例如“休”,可以展示人靠著大樹休息的圖片,人是“休”字當中的“人”字旁,大樹是“木”。古時男耕女織,男子在外耕田種莊稼很累,累了一般靠著能遮陽的大樹休息,這便是“休”字的由來。上下結構的字,例如“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頭,意為老人,下半部分是“子”。因此,可以展示壯年男子背著年邁老母去看醫(yī)生的圖片,母親老了,孩子不離不棄,對母親照顧有加,此為“孝”。同時,“孝”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百善孝為先,同學們應當牢記“孝”字,把這份傳統(tǒng)美德傳承下去。
漢字,是我國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文化,體現在漢字的一筆一畫中。每一個漢字能沿用至今,都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文化內涵。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應當巧妙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了解古人創(chuàng)造漢字的心路歷程、領略漢字的別樣風采。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識字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從而真正提高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當中,一共收錄了112首古詩詞,可見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然而,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草草講解一遍斷句和該詩詞所表達的意思后,便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并背誦。這樣的“應試化”古詩詞教學,已經偏離了教育部把古詩詞編進小學語文教材的初衷。傳統(tǒng)文化對古人寫作詩詞有著較大的影響,古詩詞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古詩詞教學,豐富古詩詞意境,令學生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
例如,在教學《江南春》一詩時,老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再現古時江南的嫵媚風光,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鶯啼”“綠映紅”“水村”所描述的美景,讓學生喜歡上生機盎然的江南春景。然后再展示戰(zhàn)亂之后的殘垣斷壁,利用視覺反差讓學生從心底里向往生機美麗的江南。圍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講解朝代的更替,并引導學生討論“戰(zhàn)亂”的原因和后果,感受作者愛國憂民的胸懷,珍惜現在和平美好的文明社會。最后,引導學生感受歷史變遷中依然屹立的江南建筑,如傲然挺立的雷峰塔、規(guī)模宏大的保國寺,強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古詩詞,是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淘洗出的文化精髓,有著不可估量的文學價值。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不僅要把古詩詞記下來,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更要通過詩詞那優(yōu)美的韻律,與古人的思想產生共鳴,領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養(yǎng)成良好的愛國情操。
小學階段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通俗易懂的寓言、成語等故事,在教材中有較多的篇幅。許多小學語文教師,講解故事課文時,把教學的重心放在了生字詞教學上,而對課文里故事的講解,更多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中不那么枯燥乏味。然而,每一個故事能流傳至今,必定有其價值,或啟迪人心向善,或揭示某一哲理。因此,語文教師應當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故事教學,挖掘故事所講述的時代背景,揭示故事所表達的思想,豐富教學內容。
例如,在《大禹治水》一課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幻燈片向學生直觀地展示洪澇的危害,所過之處莊稼沒了,房子沒了,本該安居樂業(yè)的農民,淪為衣衫襤褸的流民。后來大禹出現了,沒日沒夜地挖溝渠,忙得三次經過家門卻沒空回家探望,終于溝渠挖好了,洪水得到了治理,百姓安居樂業(yè)。故事的主角大禹,有著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為了造福大家,可以無私奉獻自己的小家,所以他的故事流傳至今。最后,引導學生列舉記憶中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如樂于助人的雷鋒、救死扶傷的白求恩等,讓學生向名人學習,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成語、寓言等故事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有著經久不衰的文學意義。小學生對故事課文的學習,不僅是為了通過課文認識新字,更是為了體驗我國經典文化,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做出貢獻。
習作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可見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習作主題缺乏,許多老師甚至用天天寫日記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這樣枯燥的應付式習作,不僅不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yǎng),還容易養(yǎng)成學生“流水賬”式習作思維。因此,習作主題的發(fā)掘迫在眉睫。統(tǒng)編版教材強調了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培養(yǎng),因此,要把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滲透進習作教學。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一課后,語文教師可以播放放鞭炮、拜年、貼春聯、掛燈籠、逛廟會、舞龍燈等習俗的小視頻,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過年時最難忘的事兒并在課堂上分享。課后,布置以“難忘的春節(jié)”為主題的習作。又如,每到端午、中秋、七夕等節(jié)日,在節(jié)日前老師可以通過幻燈片介紹節(jié)日的由來和習俗,引導學生分享印象中節(jié)日是怎么過的,有什么趣事,以此開闊學生的思維。然后,要求學生寫一篇關于該節(jié)日的習作。實踐證明,布置這樣既有文化內涵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節(jié)日習作,學生習作的內容會更豐富。
對小學生習作的要求,不僅是要學生能用文字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和時間、地點、人物,更是要學生能寫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民俗節(jié)日因其本身內涵豐富,過節(jié)日的花樣又多,所以可以被當作習作題材。布置民俗節(jié)日型習作,不僅能豐富習作內容,還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
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落實的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能讓識字教學更生動,讓詩詞教學更有意境,讓故事教學更具內涵,讓習作教學更精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注重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第二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