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香
摘 要:立足文本,精心選擇不同角度設計主問題,輔助具體的教學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索,開展討論、交流,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走進文本,深化認識,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閱讀教學;主問題切入
主問題,顧名思義,是指文本教學中提煉出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能引發(fā)學生從文本整體的角度去思考、討論、探究,解決文本的重點和難點,避免零碎的問題讓學生如木偶般機械地回答,缺乏探究性,失去課堂的活力。然而,現在的課堂上還有不少教師會隨意地追問、習慣性地碎問,課堂教學怎會有成效呢?為此,主問題的設計尤為重要。主問題設計要少、要精、要實、要活,要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要充分發(fā)揮它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支撐作用。接下來就以具體的案例談一談閱讀教學中主問題的切入法。
一、從文本標題切入
有些文本的標題是內容的直接體現,可以讓學生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主旨,也是進入文本最直接的抓手。故從文本標題切入設計主問題,既可以輕松走進文本,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我抓住題眼“壯”設計主問題:五位壯士的“壯”表現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寫“壯”的?圍繞這兩個主問題展開教學,指導學生觀壯行、解壯稱、品壯語、憶壯士,感受五壯士的英雄氣概和崇高品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深化文章的主題。
二、從人物形象切入
文本中有不少寫人的文章,人物形象都比較鮮明,抓住了人物形象,就抓住了文章的脈搏。如教學《軍神》一文,我緊扣 “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 這一主問題,讓學生圈畫、理解、感悟關鍵詞語,領悟劉伯承勇敢、堅強、鎮(zhèn)靜的性格。隨后讓學生談感受、說體會,再朗讀,學生獲得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同時,在劉伯承人格魅力的熏陶下,升華了情感。結合人物形象設計主問題,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何樂而不為?
三、從矛盾沖突切入
有些文本中存在矛盾沖突,矛盾沖突雖然讓學生疑惑不解,但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抓住矛盾沖突設計主問題,既可以引導學生解答心中的疑惑、揭開矛盾,又能獲得文本的理解。如教學《母雞》一文時,引導學生找一找“我”對母雞的態(tài)度,學生在首段找到“我”一向討厭母雞,在末段找到“我”再也不敢討厭母雞了。趁機提出主問題:老舍為什么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學生帶著疑惑走進文本,品讀文本的同時找到原因。抓住首段、末段這一矛盾沖突點設計主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老舍對母雞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感受母雞勇敢、負責、慈愛、偉大的高貴品質。
四、從文本線索切入
統(tǒng)編教材中有不少長文,教師教起來費時,學生學起來吃力,何不嘗試長文短教?對于長文,教師要帶領學生理清長文線索,根據線索進行板塊學習,既化繁為簡,又省時高效。如《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學時可先帶學生梳理出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造箭→問箭→借箭→交箭。再根據線索設計主問題:諸葛亮“神機妙算”“神”在哪里?“秒”在哪里?引導學生細讀、深思、圈畫、批注,感悟諸葛亮的知人、知天、知地,這樣一來,文章便可化繁為簡。
五、從關鍵句段切入
文本中有不少關鍵句、關鍵段落,它們能幫助我們理解文本,抓住它們設計主問題,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搭石》這篇課文,教學時,我讓學生先找到關鍵句“搭石,構成了家鄉(xiāng)一道美麗的風景?!痹俪脵C提出主問題:作者為什么說搭石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圍繞這個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再組織學生交流,挖掘家鄉(xiāng)人搭石的“美”,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受到熏陶,并學會使用關鍵句段的方法。
六、從課后習題切入
文本后面的習題不可忽視,或是重點,或是難點。緊扣重點、難點,設計主問題,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田忌賽馬》一文,根據課后習題,我們可以設計主問題:孫臏為什么要讓田忌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組織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讓學生感受孫臏知人、知事的特點。這樣就很好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七、從寫作方法切入
除了上述的幾種切入方法,還有新穎的切入——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往往會有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課文內容的濃縮,是作者情感的凝結,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引導學生閱讀文章的首尾,切入全文的閱讀,便于明確學習方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比如,教學《白鷺》一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白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先在首段找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后在末段找到“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笔孜埠魬?,便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找出白鷺美的依據,那白鷺的“外形”“覓食”“棲息”“飛行”段落的學習也就因著主問題的設計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王曉燕.淺談如何設計主問題[J].新課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