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青
摘 要:新課標對于兒童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yǎng)語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在日常學習中,兒童的閱讀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著眼于文趣處、文美處、動情處、關聯(lián)處,引導兒童通過品析文字來體驗、想象、感悟、思考,是使學生獲得豐富真切的語感,提升兒童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兒童;品析文字;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認讀、理解、鑒賞、評價等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之一。提升兒童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價值追求。通過品析語言文字,習得閱讀的基本思維,體會關鍵詞句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做法。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兒童緊扣語言文字,走進文本,使兒童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一、著眼于文趣處體驗
一篇課文,作者所描繪的形象和畫面中往往包含作者對生活獨特的感受與體驗。引導學生品析文字,就是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有趣之處,在感受形象的基礎上,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對生活的體驗相結(jié)合,更準確地體味語言中蘊含的深意。
例如,二年級下冊《找春天》一課,把春天想象成害羞的小姑娘,兒童尋找春天的樂趣就撲面而來了。
師:孩子們不僅找到了春天,還把她記錄下來了呢!
生:(讀)“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師:為什么說探出頭來的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同桌討論。
生:都是一根一根的,很短很細。
師:(相機出示小草圖),請小朋友們摸摸自己的眉毛,再看看小草的樣子。剛長出來的小草,短短的,細細的,摸上去很舒服,跟眉毛很像。
師:為什么是探出頭來?“探”字寫出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動詞的精妙)
生:“探”字寫出了小草就像個可愛的小朋友,偷偷地從地下鉆出來正四處張望呢!
師:“探”字寫出了小草初見春天時的害羞和淘氣,充滿了靈動,稀稀疏疏的小草就像是春天的眉毛。誰關注到了這句話后面的標點符號?
生:是問號。
師:這里的問號表現(xiàn)出了孩子們找到春天后又驚奇又喜悅的心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上述教學片段,著眼于課文的有趣之處,引導學生把閱讀和生活結(jié)合起來體驗,學生體會到動詞使用得準確,比喻句運用得精妙。
二、著眼于文美處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文質(zhì)兼美,通過文字描繪的畫面來抒發(fā)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往往就是通過這些文字的橋梁來觸摸作者的心靈。這就需要教師著眼于文美處引導學生品析,進行想象,把感知形象和理解語言聯(lián)系起來,如見其形,產(chǎn)生畫面感。
以二年級上冊《葡萄溝》的第二自然段教學為例。
師:(范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枝葉、葡萄。
指名讀一讀描寫枝葉的句子。
師:從這個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茂密)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葉子的茂密呢?
生:一個個、四面展開。
師:想象一下,“向四面展開”是怎樣的情景?
學生攤開雙臂做出向四周展開的樣子。
師:山坡上一個個葡萄架就像這樣的一個個綠色的涼棚(出示圖片),誰能讀出葡萄枝葉的茂密?
師:秋天到了,從這些茂密的枝葉,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讀)描寫葡萄的句子。
師: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葡萄長得怎么樣?(特別好、特別多)
師:怎么理解“五光十色”呢?
生:“十色”表示顏色很多,“五光”表示有光澤。
師:(出示葡萄圖片),“五光十色”形容顏色鮮艷,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有很多種顏色,又很有光澤。又多又綠的葉子、五光十色的葡萄,真是好看極了!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配樂)。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著眼于文美之處,緊扣“枝葉的茂密”和“葡萄的五光十色”來品析,觀察圖畫,感知想象,彌補了文字的抽象化,將學生帶入充滿異域風情的吐魯番,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著眼于動情處感悟
所謂“情動辭發(fā),披文入情”,是說作者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都是有感而發(fā)的;讀者也是細致閱讀了文學作品才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著眼于文章的動情之處,引導學生品析文字,可以使學生走進文本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文本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體味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二年級上冊《雪孩子》的教學。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五~八自然段,畫出寫“火”的句子。
生:(畫句子,讀句子)。
師:這四處寫的都是火,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火勢越來越大,小白兔有生命危險了!
師:多么可怕的火海??!雪孩子為了救小白兔,只能硬闖進去。雪孩子最怕什么呢?
生:怕火,怕溫度高。
師:那雪孩子自己知不知道?
生:肯定知道。因為他一靠近火,就會難受??!
師:明明知道自己最怕火,明明自己一靠近火就會難受,雪孩子為什么還要硬闖入火海呢?
生:因為情況很緊急,小白兔是他的好朋友,他不想小白兔被燒死。
生:因為雪孩子很喜歡小白兔,他不想失去小白兔。
生:是小白兔堆的雪孩子,雪孩子很感謝小白兔,看到小白兔有危險,就想去救他。
師:是呀!是這份友情讓雪孩子奮不顧身,勇敢地沖進火海。他是怎么救小白兔的?指名讀第八自然段。讓我們通過朗讀把心中的贊美送給雪孩子,生齊讀第八自然段。
上述教學片段中,無論是雪孩子急切的呼喊,還是在火海中尋找小白兔時一連串的動作,都體現(xiàn)了雪孩子對小白兔深厚的友情。文本的字字句句都是愛,通過品析文字,引導學生感悟字里行間的情感,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便能將作者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提升閱讀能力。
四、著眼于關聯(lián)處思考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這是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也充分說明了語文在整體性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教學中,教師應當研讀文本,巧妙設計,善于抓住課堂生成,關注知識的聯(lián)系性和連貫性,精講巧問,把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當學生掌握了這種“瞻前顧后”的學習方法,學會了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就可以打開閱讀這扇窗戶,獲得更多的知識。
以二年級下冊《羿射九日》第三自然段的教學為例。
生:(讀)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
師:十個太陽全都出現(xiàn)在天空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了人類日子的艱難?
生:寫了四個方面,禾苗曬枯了,土地烤焦了,江河水蒸干了,沙石都要熔化了。
出示相關圖片,學生形象感知后填空: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
師:這五個詞語非常有意思,(點紅“曬”“烤”“焦”“蒸”“熔”)觀察其中的五個字,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都和太陽有關,每個字里面都有表示太陽的偏旁“日字旁”或“四點底”。
師:是呀!十日當空,萬物遭殃,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
練習想象說話:這個時候老百姓要吃飯,老百姓要喝水,老百姓要睡覺,可是——
生:老百姓要吃飯,可是禾苗曬枯了,土地烤焦了,沒有糧食了;老百姓要喝水,可是江里河里連一滴水也沒有;老百姓要睡覺,可是熱得實在是受不了!
師:連吃飯、喝水、睡覺,這些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都沒有辦法滿足,這就叫——艱難。出示: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著眼于句與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品析文字,鼓勵思考,積極探索字形字義與課文內(nèi)容的關系,練習說話,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提升了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著眼于文趣處、文美處、動情處、關聯(lián)處,把品析文字和理解課文、認識世界結(jié)合起來,引導兒童體驗、想象、感悟、思考,潛心會文,探尋文本真諦,獲得豐富的語感,使他們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關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的對話[J].語文建設,2012(3).
[2]吳忠豪.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