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君濤 羅孝國
摘 要: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fā)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校園欺凌行為不僅給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發(fā)展帶來巨大的陰影,同時也對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負面影響?;诖耍赞r村學校為研究對象,對校園中的欺凌行為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當前校園暴力問題的消除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學校;欺凌行為;問題;策略
校園欺凌事件不僅會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涉及法律和道德問題。在此背景下,對農村學校的校園欺凌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在了解其成因的基礎上總結相對應的改善措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一、農村學校校園欺凌行為的具體特點
(一)盲目性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其自主意識以及表現(xiàn)欲會不斷增強。在此背景下,部分學生會采取錯誤的行為以期獲得他人的肯定。從這一層面來看,校園欺凌行為存在盲目性,任何一個微小的原因都有可能成為學生產(chǎn)生欺凌行為的出發(fā)點和根源。
(二)團體傾向性
從近年來的校園欺凌事件來看,團體傾向性明顯。具體來說,幾個或一群學生會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體來對其他學生進行欺凌。
(三)“校鬧”現(xiàn)象愈演愈烈
許多校園欺凌行為直接造成了“校鬧”現(xiàn)象,給學校的正常運轉帶來了不良影響。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家長在得知學生受到不公平待遇時,通常會前往學校進行“理論”或要求學校給予賠償。在許多家長看來,通過“校鬧”能夠讓學校意識到行為的嚴重性,而學校在輿論的壓力下不得不以家長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從而確保學生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保障。
二、校園欺凌行為成因分析
為了全方位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可從青少年本身、學校、家庭和社會幾方面展開。
(一)青少年自身性格發(fā)展缺陷
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采取欺凌行為的初中生大多存在叛逆、脾氣暴躁等問題,從這一層面來看,學校欺凌行為的產(chǎn)生與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缺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部分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備,缺乏必要的自控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因此在情緒發(fā)生波動時容易失控,從而誘發(fā)其采取欺凌行為。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學生的成長與家庭環(huán)境以及家長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就農村的具體情況來看,許多父母為了謀生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子女的教育通常由老人來完成,也就成了我們當前所說的留守兒童。在缺乏父母陪伴和關愛的情況下,許多學生的心理會發(fā)生微妙變化。除此之外,由于許多老人缺乏科學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溺愛,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是非不分。
(三)學校未對德育給予足夠的重視
學校的德育能夠對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三觀”形成產(chǎn)生最直接的作用和影響。然而,從當前許多農村地區(qū)的初中來看,學校過于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導致德育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學校對德育的忽視給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帶來了不良影響,導致學生在生活中無法分清是非,認識不到欺凌行為的嚴重性,因此會毫無顧忌地欺凌
同學。
(四)社會的不良影響
各種外來思想給青少年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其中部分思想具有明顯的落后性和負面性,導致學生的“三觀”出現(xiàn)了畸形。在此背景下,學生無法判斷是非,缺乏信仰,缺乏追求,最終導致出現(xiàn)了欺凌他人的行為。對于初中生而言,不論是價值觀還是心理狀態(tài),均未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因此更容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另外,當前有些電視或電影為了博取眼球也會設置暴力等情節(jié),而此類電視或電影的存在也會誘發(fā)學生的模仿,不僅不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還會誘發(fā)學生的欺凌行為。在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個人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最終出現(xiàn)校園欺凌行為。
總而言之,造成校園欺凌行為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在對其進行分析時首先應做到客觀和全面,從而為解決措施的制訂提供有力依據(jù)。在不斷消除校園欺凌行為的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且積極向上的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胡學亮.中小學校園欺凌高發(fā)原因與對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8,24(1).
[2]劉雪可,閆巧.農村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狀及規(guī)避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7,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