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佳
摘? ? 要
以“升旗手、繪本家、踐行者和追夢人”四個形象成長目標,整合德育資源,依托多元活動,引領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角色的實踐體驗中,涵養(yǎng)愛國情懷,提升審美能力,張揚個性發(fā)展,踐行美德成長。
關 鍵 詞
校本課程建設;形象成長目標;德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1)06-00-03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讓每一個孩子享受公平、高質量的教育已成為時代訴求。讓每一個孩子悅納自我、自信互助,主動發(fā)展,并獲得終生成長所需的學習力、持續(xù)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力,理應成為學校的育人追求。為此,學校立足已有的校本課程、少先隊主題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實踐基礎,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了“升旗手、繪本家、踐行者和追夢人”四個形象成長目標,以多元活動為載體整合德育資源,力求讓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生長點,實現“人人”生命的美好成長。
一、“人人都是升旗手”:在儀式體驗中厚積愛國情懷
升旗儀式作為學校常規(guī)的德育活動形式,以其神圣、莊嚴的儀式感,具有涵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重要功能。學校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經歷作為升旗手的獨特生命體驗,提出了“人人都是升旗手”的形象成長模型,讓每個孩子在實小的六年生活中,都有機會至少承擔一次全校性升旗任務,并輪值當周,每天履行升降旗職責。
為此,學校制定了“理論培訓提高認識—實踐訓練加深體驗—莊重儀式強化情感—反思宣傳內化品質”的基本策略。通過集中培訓的方式,圍繞“升旗”開展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一至三年級設置四個活動,包括紅領巾瞭望臺,認識我們的祖國;紅領巾議事堂,我為祖國驕傲;紅領巾活動站,我知道,我會做;紅領巾勵志墻,認識國家領導人。四至五年級設置四個活動,分別是升旗禮儀知多少;日常常規(guī)忘不了;一招一式我最好;人人夸我樂陶陶。通過這八個前期升旗手培育活動,讓孩子們不斷自我完善,自我肯定,激發(fā)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此基礎上,學生自主遞交親子申請書,表達爭做“升旗手”的意愿。申請書由家長和孩子一起填寫,邀請家長參與其中,提供支持和鼓勵。學校組織學生觀看記錄片《五星紅旗》,深入了解國歌、國旗等相關知識,了解新中國的建設歷程,加深對國旗的了解,懂得國旗是國家尊嚴的體現;開展國旗法主題學生論壇,深化其關鍵內容的理解,為愛護國旗的行為提供明確指引。進而通過知識競賽的形式,強化學生的相關知識學習;學生在小教官的指導下,通過練習掌握規(guī)范的升旗動作、升旗流程。
學生經過考核成為光榮的“升旗手”,儀式當天,家長受邀到場,親手為自己的孩子佩戴“光榮升旗手”綬帶并觀禮。在師生家長的注視下,學生完美演繹“升旗手”任務,而這將成為其終生銘刻的記憶,不斷滋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人人都是繪本家”:在繪本“閱讀”中提升審美能力
繪本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形式,也是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常用的課程資源。繪本藝術風格各異,繪畫技巧豐富,對孩子審美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作用。學校立足已有的繪本教學經驗,提出“人人都是繪本家”的形象成長目標。以“發(fā)現美”“演繹美”“踐行美”為行動指南,引領學生在閱讀繪本中發(fā)現生活之美,在表演繪本故事中理解美,在繪本創(chuàng)編中創(chuàng)造美,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志愿服務等方式踐行美。通過豐富多彩的繪本“閱讀”提升審美能力,助力生命美好成長。
“發(fā)現美”,重在讀繪本明理。學校開展“感受愛、守規(guī)則、情緒自控、勇敢堅強”主題繪本閱讀,指導學生的閱讀生活。例如,一年級以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為基本載體,通過閱讀感受媽媽的愛,體驗家的溫暖。二年級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繪本《規(guī)則是用來遵守的》《和甘伯伯去游河》,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守規(guī)則的種子,開展規(guī)則意識教育;通過指導閱讀《菲菲生氣了》,讓孩子學做情緒的主人,學會宣泄憤怒和悲傷,自我控制情緒的小技巧;通過閱讀繪本《大腳丫跳芭蕾》,用大腳丫克服種種困難學跳芭蕾的感人故事,培養(yǎng)孩子們頑強的品質等。
“演繹美”,重在演繪本導行。演繪本劇是在孩子們閱讀繪本后進行的表演,是閱讀的拓展,也是發(fā)掘孩子想象和表演潛能的重要途徑。學校圍繞安全自護、友愛互助和愛護環(huán)境三個主題,指導孩子們自主演繹繪本。例如,繪本故事《1只小豬和100只狼》內容很簡單,這100只狼圍住一只小豬不夠吃,最終決定放小豬回去,叫100只小豬回來一起吃。三年級的孩子發(fā)揮驚人的想象力,由不同的組別各自演繹出不同性格的小豬;還有小組“續(xù)寫”繪本,想象狼和小豬后續(xù)又會發(fā)生怎樣交集……孩子們將每個角色都演繹得立體豐滿,在自信表演的同時,也接受了一次安全自護教育。
“踐行美”,重在自愿服務揚美德。從明理導行再升華至立德潤心,實現美的內化與提升,讓美德成為孩子們的生活習慣,是“人人都是繪本家”追求的最終育人目標。為此,學校聯系義工聯,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孩子們通過踐行、傳揚美德,內涵美的認知和行為。多年來,孩子們開展了以“愛”為主題的“共享一輪明月”月餅捐獻活動、慰問環(huán)衛(wèi)工人、為社區(qū)孤寡老人打掃房子等多種志愿活動。學生以自身的積極志愿行動演繹著實小人對美的理解,更展現了實小孩子的美德成長。
三、“人人都是追夢人”:在社團實踐中張揚主體個性
社團是中小學校普遍采用的活動形式,具有挖掘、激發(fā)學生個性潛能,激揚生命個性成長的重要價值。學校立足已有的社團活動,提出了“人人都是追夢人”的形象成長目標,鼓勵人人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以此引領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社團活動中,找到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舞臺,在活動實踐中張揚個性,生動成長。
立足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人人都是追夢人”分為“尋夢、筑夢、追夢”三個階段。
低年級“尋夢”。這一階段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潛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么。為此,學校每學期設置多樣的主題活動、實踐體驗、崗位體驗、爭章活動等,讓學生自主選擇并更換參加的項目,以此讓孩子們勇于嘗試,認知自我。
中年級“筑夢”。學校以興趣為主題,開設“走班制”“修學分”等社團活動,每一個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在68門個性化課程中自主選擇。如科技類的建模、競賽四驅車、機器人等社團,體育類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花樣跳繩等社團,生活技能類的烹飪、針織、手工、插花等社團,藝術類的動漫、繪畫、書法、陶藝、攝影、葫蘆絲……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涵蓋范圍廣泛,著重激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鼓勵孩子學會自主選擇,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高年級“追夢”。孩子們經過反復思量、選擇,已基本明確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初步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成長夢想。它可以是演員夢、書法家夢、作家夢、航天夢、主持人夢、畫家夢……學校借助社會、家長、專家資源,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學習資源,聘請專業(yè)指導老師,并通過校園電視臺、微信平臺、競賽等平臺,讓孩子們及時分享、展示。如今,每年的藝術節(jié)、科技節(jié)、書香節(jié)、體育節(jié)、文化節(jié),孩子們人人參與、個個展示、全員體驗。在這片天地中,他們可以個性張揚、才情揮灑,為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斷前行。
四、“人人都是踐行者”:在走進社會中踐行美德成長
小學階段是兒童“逐漸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1]的重要階段。學校德育既要立足校園這一主要的生活場域,也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引導學生在道德踐行中實現美德成長。為此,學校提出了“人人都是踐行者”的形象成長目標,依托全校、班級、小組、親子各級主題活動和“學科+”項目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展開實踐,踐行美德,健康成長。
主題活動分為“了解校園”“追尋歷史”“聚焦社會”三個維度?!傲私庑@”面向低年級孩子,重在引領學生和家長盡快適應新生活。通過“我是校園小主人”班級主題活動,讓剛入學的孩子了解校規(guī),制定班級公約;借助“學會合作”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小組活動中了解同伴,學會合作;通過“我和爸媽一起爬山”主題親子活動,讓孩子在運動中增進親子關系,感受親情。
“追尋歷史”面向中年級學生,開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通過組織孩子觀看電影《冼星海》等,開展主題大討論,共唱《黃河大合唱》,體會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聽老紅軍講述抗戰(zhàn)的故事,用手中的相機、錄音筆、記錄本記下崢嶸歲月,感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通過義賣、掃墓、探訪老戰(zhàn)士等活動,引領孩子們用行動表達對革命前輩的敬意,表達繼承優(yōu)良傳統的強烈愿望。
“聚焦社會”面向高年級學生,通過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公民素養(yǎng)。通過組織孩子們“走進海鷗衛(wèi)浴”,聽員工介紹生產過程和研發(fā)團隊講述廢寢忘食開發(fā)新產品的故事,感受卓越的企業(yè)文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走進消防中心”,觀看消防員奮不顧身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的紀錄片,驚心動魄的場面一次又一次深化了孩子們對責任擔當的理解,播下負責任、肯擔當的種子;帶領孩子們“尋找番禺的變化”,用手中的相機、五彩的畫筆、飛揚的文字、濃厚的筆墨勾勒出番禺新變化,感受中華民族的騰飛,增強對祖國富強的自豪感。
“人人都是踐行者”的另一個支撐點是“學科+”項目學習,即通過設置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項目,讓孩子們充分選擇和利用優(yōu)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chuàng)新中,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并獲得發(fā)展[2]。以“光盤行動”為例,圍繞“勤儉節(jié)約”主題,語文學科開展“勤儉節(jié)約”類書籍閱讀活動,通過低年級閱讀、背誦相關古詩文,中年級制作手抄報,高年級撰寫讀后感等學習項目,培養(yǎng)“節(jié)儉”美德。在此基礎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項目,開展餐飲浪費現象的調查活動。如低年級記錄自己家里一周餐桌的浪費情況;中年級記錄本班早餐的浪費情況,寫一份“拒絕浪費”的倡議書;高年級可選擇離家最近的一家餐館,開展實地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等,讓學生走進家庭和社會,深化對“節(jié)儉”的理解。同時,各學科組也設計相關項目活動。如數學課開展了營養(yǎng)適量餐單設計比賽,美術科開展了“珍惜糧食”宣傳海報設計比賽……圍繞“勤儉節(jié)約”主題,引導學生跨界學習,不僅涵養(yǎng)了節(jié)儉的美德,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整體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3.
[2]張德萍.互聯網+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2017(11):53.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