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江蘇 連云港 222100)
慢性心衰是一種臨床常見病,是由多種心血管疾病導致[1]。慢性心衰是一種易反復發(fā)作的疾病,且病程比較長,不僅會讓患者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還會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使得患者生活質(zhì)量下降[2]。為此,對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來說,為了有效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改善患者預后,必須加強有效護理措施的實施?;诖?,本文現(xiàn)選取老年慢性心衰患者70例進行研究,分析認知行為干預與心理護理聯(lián)合實施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70例,依據(jù)抽簽法隨機分組,組別為對照組與試驗組。納入標準:①經(jīng)檢查確診為慢性心衰;②意識清晰;③簽訂知情同意書;④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③伴有精神異?;蛘哒J知障礙;④伴有嚴重肝、腎等臟器疾?。虎菖R床資料不齊全。對照組患者(35例),年齡為60~88歲,平均(70.25±4.97)歲;女14例,男21例。試驗組患者(35例),年齡為60~88歲,平均(70.89±4.76)歲;女16例,男19例。兩組以上數(shù)據(jù)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指導患者遵醫(yī)囑用藥,并普及疾病相關知識,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同時給予飲食指導與日常生活指導。試驗組給予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即: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充分和患者溝通,根據(jù)患者真實想法,制定個性化疏導方案,鼓勵患者家屬多陪伴患者,引導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并向患者講述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讓患者能夠勇敢的面對治療,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②認知干預: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護理計劃,并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重塑患者認知行為。同時,采用語言、圖片、視頻等方式普及有關疾病知識,詳細回答患者問題,了解患者真實想法,消除患者顧慮,進一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③行為干預:指導患者穿著寬松的衣物,展開放松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肌群收縮,時間7~10 s,并讓患者感受放松的感覺;指導患者進行肌群收縮訓練,順序為上肢、顏面部、軀干、下肢、雙腳,之后指導患者進行舒張訓練,放松全身,松弛肌肉,每次20~30 min,每天2次。
1.3 觀察指標。以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估,評分范圍0~100分,分值越低越好)、生活質(zhì)量(采用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表評估,分值范圍0~100分,評分越高越好)、6 min步行距離為觀察指標,并對兩組觀察結(jié)果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利用專業(yè)軟件SPSS 22.0處理本文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χ2值檢驗,計量資料(±s)以t值檢驗,當P<0.05時,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護理前,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各指標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s)
表1 對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35 58.67±5.36 40.85±4.32 58.72±5.49 41.82±4.52對照組 35 58.12±5.71 47.64±4.62 58.42±5.73 47.97±4.68 t - 0.415 6.351 0.224 5.592 P - 0.679 <0.001 0.824 <0.001
2.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6min步行距離。兩組護理前生活質(zhì)量評分、6min步行距離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生活質(zhì)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6min步行距離明顯遠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6 min步行距離(±s)
表2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與6 min步行距離(±s)
組別 例數(shù) 生活質(zhì)量(分) 6min步行距離(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試驗組 35 61.84±4.58 87.12±5.86 317.65±15.72470.53±25.48對照組 35 61.73±4.8280.13±5.61318.12±15.34440.79±25.86 t - 0.098 5.098 0.127 4.846 P - 0.922 <0.001 0.900 <0.001
慢性心衰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功能衰竭,使得病情易反復發(fā)作,加之活動力不強,導致患者非常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使得患者生活質(zhì)量明顯下降[3]?;诖?,必須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此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
在臨床中,通過認知行為干預與心理護理的實施,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疾病認知,詳細回答患者問題,打消患者疑慮,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以此調(diào)動患者主觀能動性[4];同時,能夠顯著疏導患者不良情緒,向患者講述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讓患者樂觀、積極的面對治療[5];此外,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讓患者盡量放松,不僅可以加快患者病情康復,還可以疏導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預后[6]。本研究表明:護理后,試驗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生活質(zhì)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6 min步行距離明顯比對照組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文獻[7]的報道結(jié)果十分接近,由此說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應用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時,有助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臨床價值非常高。
綜上所述,通過認知行為干預聯(lián)合心理護理的應用,能夠顯著調(diào)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借鑒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