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峰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血管內科二病區(qū),廣西 南寧 530031)
早搏屬于臨床出現的異位心搏情況,根據位置不同常劃分為房性,室性以及交界性三種。臨床治療常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以及改善預后效果為主,目前臨床常使用的治療藥物主要以心律平,美托洛爾以及胺碘酮等,但是該類藥物在治療過程中存在一定不良反應,容易引起患者心率過慢以及房室傳導受阻的現象[1]。當前采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大多屬于西藥,由于當前中醫(yī)藥方被臨床廣泛使用,能夠有效降低心律失常風險,提高治療效果,早搏在中醫(yī)學范圍屬于胸痹癥狀,主要是由于患者體內氣血虧虛導致的血液阻塞現象,在治療過程中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目的,同時結合安神益氣,改善臨床癥狀,穩(wěn)心顆粒能夠改善患者腦部血流量,減緩患者心率,達到治療目的[2]。因此,本研究以患有頻發(fā)早搏的患者作為對象,探討穩(wěn)心顆粒對頻發(fā)早博的臨床效果及心臟電生理的相關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的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收治的患有頻發(fā)早搏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43例)和對照組(n=43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44~82歲,平均(68.24±2.38)歲;病程時間4個月至13年,平均(9.21±2.05)年;平均收縮壓為(125.34±10.24)mmHg,平均舒張壓為(89.21±5.16)mmHg;合并癥狀:冠心病15例,病毒性心肌炎14例,原發(fā)性高血壓14例。觀察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2~83歲,平均(68.37±3.21)歲;病程時間8個月至15年,平均(9.68±2.57)年;平均收縮壓為(124.23±9.26)mmHg,平均舒張壓為(87.51±5.28)mmHg;合并癥狀:冠心病19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原發(fā)性高血壓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標準:患者符合《內科學》中早搏診斷標準,臨床出現心悸以及胸悶癥狀,心電圖時限常超過0.10 s;②中醫(yī)診斷標準:患者符合《中醫(yī)內科學》中胸痹診斷標準,臨床出現心悸、煩躁、失眠、舌質暗淡。
1.3 納入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患者心電圖檢測結果符合心力衰竭早搏現象,患者早搏情況每小時大于360次,患者能夠進行持續(xù)治療,本研究經過院內倫理委員會同意;②排除標準:患者有急性心力衰竭癥狀,具有肝腎等器質性疾病,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體內電解質紊亂,對本研究使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
1.4 方法。臨床合并有高血壓,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給予降血壓以及降血糖,改善心肌供血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胺碘酮(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3254)進行治療,患者口服使用,每天3次,每次0.2 g,再治療1周后,根據實際情況改為每次0.2 g,每天兩次,患者在服用1周后,劑量不變,次數改為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3]。觀察組采用穩(wěn)心顆粒進行治療,患者口服使用,采用溫開水沖服,每次9 g,每天3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內徑以及血壓變化。血壓水平主要包括收縮壓以及舒張壓。利用心臟彩超儀測量患者的左房內徑,采用標準的水銀柱血壓計進行測量患者的右前臂收縮壓以及舒張壓;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QTc離散度以及心率變化。采用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進行檢測。
1.6 統(tǒng)計學分析。用SPSS 24.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內徑以及血壓變化。治療前,兩組患者心房內徑以及血壓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房內徑、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數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內徑以及血壓變化(±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房內徑以及血壓變化(±s)
組別 例數 心房內徑(mm)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3 40.23±2.01 31.20±0.62 124.23±9.26 71.23±2.01 87.51±5.28 125.23±2.01對照組 43 41.22±0.06 38.25±2.16 125.34±10.24 79.62±2.31 89.21±5.16 136.41±1.29 t-1.023 6.214 0.235 6.954 0.421 7.526 P-0.095 0.028 0.675 0.026 0.314 0.021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QTc離散度以及心率變化。治療后,觀察組患者QTc離散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4h平均心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后QTc離散度以及心率變化(±s)
表2 治療后QTc離散度以及心率變化(±s)
組別 例數 QTc離散度(ms) 24h平均心率觀察組 43 50.23±2.01 73.26±2.21對照組 43 62.15±2.01 72.99±0.15 t-7.956 0.121 P-0.019 0.895
心律失常是臨床心血管科常見疾病,主要包括心率較快以及心室顫動等,早搏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癥狀,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嚴重的還會使患者出現暈厥以及心力衰竭癥狀,危害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生活質量,目前臨床對于該類疾病常采用西藥治療,主要包括胺碘酮以及心律平等[4]。胺碘酮是臨床常使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能夠有效抑制患者心臟重構現象的發(fā)生,還對病變組織部位的擴張起到了抑制作用,清除體內病變細胞,該類物質在使用過程中還能有效抑制腎上腺激素的活性,同時刺激心室的興奮性,以維持竇性心律,但是在心房顫動轉復后易出現反復發(fā)作[5]。
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房內徑、收縮壓以及舒張壓數值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采用穩(wěn)心顆粒對頻發(fā)早搏患者進行治療,有效降低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改善血壓狀態(tài)。臨床對于心律失常的檢測主要包括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以及臨床心電生理檢測等,心電圖主要是診斷心律失常的最常用方法,該類技術較便捷,對患者損傷較低,接受度較高,運動心電圖主要是能夠了解患者心悸以及暈厥情況,為后期治療提供理論依據[6]。目前根據藥物的主要作用和電生理特點,主要分為鈉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鉀通道阻滯劑以及鈣通道阻滯劑,但是長期傳統(tǒng)西藥治療,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會產生毒副反應。隨著電生理技術不斷發(fā)展表明中醫(yī)藥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同時能夠降低臨床并發(fā)癥狀[7]。中醫(yī)認為早搏患者會出現胸悶、耳鳴、失眠等不良臨床癥狀,研究采用的穩(wěn)心顆粒主要是由甘松,黨參,三七等藥物混合組成,可以達到益氣止痛,疏通經絡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時減少患者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液粘稠度,同時甘松中含有的纈草酮,還能起到穩(wěn)定和延長動作電位的功效,起到抗心律失常作用[8]。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QTc離散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4 h平均心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臨床采用穩(wěn)心顆粒對頻發(fā)早搏患者進行治療,可以降低QTc離散度,緩解心率對患者的影響。
綜上所述,臨床采用穩(wěn)心顆粒對頻發(fā)早搏患者進行治療,有效降低舒張壓以及收縮壓,改善血壓狀態(tài),可以降低QTc離散度,緩解心率對患者的影響,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