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珍
摘 要:以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更改為《道德與法治》為切入點,總結了新課標關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新思路:包括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小學階段仍然以道德教育為重點;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體等。分析了現(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上存在的以傳授知識為導向、講教材、教學形式單調等局限,提出了教學內(nèi)容從教材擴展到兒童的生活;教學形式以活動式教學模式為基礎;教學空間從課堂擴展到兒童的生活空間;教學評價方法多元化轉變等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通過穿插課程實例,展示了這些教學方法變化途徑對激發(fā)兒童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幫助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工作者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一、 新版課程體現(xiàn)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新思路
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生活》已走過了十五年,《道德與法治》是否會使德育教育課程法律化?小學新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給人們展示了義務教育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加強法治教育就是加強道德教育,二者不可分割
對小學階段的學齡兒童,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礎,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衍生。分析小學低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仍然是以愛生活、愛學習、愛他人、愛家鄉(xiāng)、愛自然為主題,培養(yǎng)兒童自律、自信、獨立、自強為目標,養(yǎng)成兒童充滿善意,積極向上,有責任、有擔當?shù)拿篮闷焚|。進入小學高段,逐步引入法律基本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覺成為愛國、愛黨、愛人民,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二)道德教育仍是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點
新課標指出: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小學階段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活態(tài)度、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德育教育課程根據(jù)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和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三)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的主體
新課標無處不體現(xiàn)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的主體。課程視兒童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fā)點。課程設計思路強調以兒童為中心拓展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條主線。在教學中要多采用游戲式、情境式、參與式等教學模式,以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形式,無不以學生為中心展開。
二、 現(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盡管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對兒童品格、習慣、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以升學為重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等原因仍導致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差強人意,現(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固守傳統(tǒng)教育模式,以知識傳授為目標主導課堂
部分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任務往往由班主任或學校管理干部擔任,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什么,怎么學缺乏深入的思考,以學科知識體系教學為主要目標的思維沒有改變?,F(xiàn)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以下兩個特點。
1. 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教師往往采取淺層灌輸式。道德與法治教育是以價值引領、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主要教學目標,簡單的知識傳授型教學無法完成道德價值的傳遞。
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時,依賴自身過去的教學經(jīng)驗,不關心新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新理念,導致教學模式存在很大隱患。
(二)單純依賴教科書,“講教材”的現(xiàn)象普遍
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兒童生活邏輯,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nèi)容的主要源泉。課程按照單元主題、課題、小話題的體系設置,反映不同階段兒童成長的需要。但教材僅是呈現(xiàn)教學內(nèi)容的載體,不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復制,更不是教學內(nèi)容的全部。如果仍然以“教”教材為主,學生仍然只是教學故事的旁觀者,無法以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感受道德之美。
(三)課程形式設計刻板,難以吸引學生的課堂興趣和道德共鳴
大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課程的設計仍然習慣性采用傳統(tǒng)的老師教課、學生聽課、課后練習的模式。這種學生聽為主,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機械沉悶,與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相悖,長期以往,難免會使學生感到乏味。
學生的課堂情緒尚難以調動,更難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道德共鳴。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普遍都是被動的接受者,往往老師講什么就是什么,喪失積極主動的思維,學生會逐漸厭倦課程,慢慢與課程目標漸行漸遠。
三、 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途徑的研究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強調課程以兒童生活為基礎,要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學基本形式,課程應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
現(xiàn)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上都與課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無論是新課標規(guī)定,還是學生道德法治素質培養(yǎng)的時代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都必將面臨改變,以下就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途徑提出幾點建議。
(一)教學內(nèi)容:從教科書向兒童生活方方面面拓展
道德與法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的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nèi)容應當以教科書為起點,抓住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的三條主線,擴展到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小學第一課的“我是小學生啦”為例,在“開開心心上學去”這個小單元中,教師以教材為起點,讓學生講一講自己第一天上學最影響深刻的故事。當孩子踴躍的講著:為了不遲到,開始了一個忙碌的早晨;上學途中即將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的校園的小焦慮;遇到形形色色的新同學,興奮的心情;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怎樣克服膽怯;還有跟著老師,用學習拉開小學時代的帷幕;放學了,有點留念學校熱烈的生活,但也有點想早點見到爸爸媽媽的矛盾;第一次完成作業(yè),是怎樣的一筆一畫、一點也不敢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