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王國平,邵國慶
(寧波市第六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40)
血管球瘤又名Popoff或Barre-Masson綜合征,由輸入動脈、吻合血管腔、集合靜脈及輸出靜脈組成,其結締組織包膜中有豐富的神經末梢[1],好發(fā)于手指、足趾甲床區(qū),也可見于腕部掌側面及前臂[2],指(趾)部病灶多見于女性[3]。甲下血管球瘤的典型表現(xiàn)是甲板下圓形藍色小結節(jié),疼痛、局部有壓痛,對冷刺激敏感,但顏色改變不明顯或疼痛不明顯者難以發(fā)現(xiàn),易被漏診、誤診[4-5]。為進一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我們對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經手術和病理檢查證實的11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X線及MRI影像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對其影像表現(xiàn)特點進行總結,現(xiàn)報告如下。
甲下血管球瘤患者11例,均為寧波市第六醫(yī)院住院患者。男3例,女8例;年齡26~57歲,中位數(shù)44歲;均有局部疼痛不適癥狀。病灶位于拇指5例、食指3例、中指1例、環(huán)指1例、小指1例。病程5個月至12年,中位數(shù)5年。患者具體資料見表1。
表1 11例甲下血管球瘤患者臨床資料
2.1 檢查方法
2.1.1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采用Philips EPIQ7、Philips EPIQ7C、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2 MHz、4~18 MHz、6~18 MHz。
2.1.2X線檢查 采用Philips Digital Daignost TH型數(shù)字化X線機拍攝手指正側位片,曝光條件40~46 kV、5~8 mAs。
2.1.3MRI檢查 采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syngo 1.5T超導型MRI掃描儀、手部專用線圈。掃描視野200 mm×200 mm,矩陣256×256,層厚3 mm,層距0.3 mm。平掃矢狀位和冠狀位自旋回波序列T1WI,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回波時間(echo time,TE)=550 ms/11 ms;脂肪抑制質子密度加權像(fat suppression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F(xiàn)S-PDWI),TR/TE=3000 ms/44 ms。
2.2 影像分析方法1名高年資超聲科醫(yī)師對超聲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觀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和后方回聲及病灶內部血流情況。2名高年資影像醫(yī)師對X線和MRI檢查結果進行獨立閱片,觀察病灶的部位、大小、病灶內部密度及鄰近骨質破壞情況,結果不一致時通過討論統(tǒng)一。
11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聲和MRI檢查4例、行X線和MRI檢查5例、單行MRI檢查2例,病灶最大徑1~10 mm,中位數(shù)4 mm。超聲檢查見甲床低回聲結節(jié)、邊界清晰3例,其中2例血流成像顯示血流豐富;未見異常征象1例。X線檢查見指骨背側扇貝樣缺損2例,指骨背側軟組織腫脹1例,未見異常2例。MRI檢查T1WI均呈均勻等信號;FS-PDWI呈均勻高信號7例,呈不均勻高信號4例;鄰近骨質可見扇貝樣侵蝕8例。見表2、圖1。
圖1 甲下血管球瘤影像圖片
表2 11例血管球瘤患者影像檢查結果
血管球瘤的發(fā)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外傷、局部受到長期擠壓或摩擦、溫度變化等均可誘發(fā)。因位于甲下的病變含有大量神經纖維,少許刺激即可出現(xiàn)難忍性疼痛,故甲下血管球瘤臨床表現(xiàn)為明顯的陣發(fā)性劇烈疼痛、夜間及遇冷疼痛、按壓刺激后疼痛明顯“三聯(lián)癥”。甲下血管球瘤最大徑通常小于10 mm[6],因部分瘤體微小,X線檢查常為陰性,當瘤體較大時可見鄰近指骨背側弧形壓跡,呈扇貝樣改變,相應軟組織增厚。超聲檢查甲下血管球瘤可表現(xiàn)為類圓形低回聲或中等回聲信號,腫塊與鄰近組織分界清晰,鄰近骨質的凹陷具有特征性;血流成像可見血流信號豐富,亦有少數(shù)血流信號稀少,可能與瘤內擴張的血管伴血栓形成有關[7]。但超聲檢查難以發(fā)現(xiàn)扁平及過小的瘤體,且對超聲醫(yī)生的要求較高[8]。血管球瘤系小動靜脈間的一種神經平滑肌結構[9],MRI檢查可表現(xiàn)為T1WI呈與肌肉和相鄰甲床一致的均勻等信號,T2WI呈均勻高信號,也有部分因瘤內血栓形成T2WI呈不均勻高信號。甲下血管球瘤在MRI上可見邊界清晰的包膜,在T2WI上包膜呈線狀低信號影[10]。王錕等[11]認為,高分辨率MRI在顯示直徑小于3.0 mm的甲下血管球瘤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
甲下間隙有多種實性病變,甲下血管球瘤需與腱鞘巨細胞瘤、甲下骨疣等進行鑒別。腱鞘巨細胞瘤85%發(fā)生于手指,大多局限在腱鞘內,沿縱面延伸,外形呈分葉狀[12]。腱鞘巨細胞瘤的MRI表現(xiàn)多為T1WI及T2WI不均勻中低信號腫塊,伴有低信號纖維分隔及骨骼侵蝕,且低信號含鐵血黃素灶在T2梯度回波呈“開花樣”[13];超聲檢查則多表現(xiàn)為肌腱旁或包繞肌腱、形態(tài)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的不均勻回聲,有液化及鈣化,血流0~3級[14]。甲下骨疣是指(趾)甲遠端孤立外生性腫塊,質硬[15], 趾是最常見的發(fā)病部位,偶見于手指[16]。甲下骨疣X線片表現(xiàn)為骨旁軟組織內致密影,外側為薄層皮質骨,內有松質骨,病變與骨皮質之間有低密度間隙,部分附著于骨皮質[17];超聲則表現(xiàn)為趾骨背側甲床內與趾骨相連的線樣強回聲團塊,后方伴聲影,可伴甲床增厚及甲板異常[18]。
本組病例的影像分析結果表明,對于甲下血管球瘤,超聲檢查主要表現(xiàn)為低回聲、血流豐富的結節(jié)影;X線檢查可見鄰近骨質扇貝樣缺損;MRI檢查可顯示較小病灶,主要表現(xiàn)為T1WI均勻等信號、FS-PDWI均勻或不均勻高信號,周圍骨質可見扇貝樣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