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摘 ?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初中語文課堂的創(chuàng)設是素質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是語文教學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以學生為主要求教師在教學指導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教學思想,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模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創(chuàng)設;以學為主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17-0103-02
The Cre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ZHANG Zhiming (Guanzi middle school,Qinzhou District,Tianshui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wit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quality-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and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development. Students oriented requires teachers to actively change teaching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guidance,pay attention to mobiliz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and let students fully integrate into classroom learn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really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Chinese learning and build a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model.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Classroom creation;Learning oriented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1]。因此初中語文課堂以學生為主的模式構建關鍵在于找準素質教育改革的方向與脈絡,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欲望,發(fā)展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注重問題設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于身邊的事情都充滿了各種好奇心,但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毅力不足,很多時候容易放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趣味性的導入,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結合語文課堂進行問題設置,根據(jù)教材內容的布局進行問題的設計,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逐步幫助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實現(xiàn)語文深度學習的目標,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目標。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進行問題設置,如①品讀第一段內容,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風格是什么[2]?對此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手法進行表現(xiàn)呢?通過問題的引申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生在思考時自然會找到對應的內容“倫敦多霧、熱帶陽光,北平冬天多風”進行對比,在文章句子品讀的過程中自然會對內容進行引申和拓展,通過對比的方式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特點,這種手法與直抒胸臆的對比顯然有所區(qū)別,學生在對比過程中也對濟南的冬天形成了特定的認知,了解了“溫情”與“寶地”的概念;基于第一段的理解與認識,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閱讀后面的內容,提煉中心思想,分析一下作者在濟南的冬天中都看了哪些景色,這些景色有什么樣的特點[3]?通過問題引申的方式讓學生基于第一段的理解快速進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在學習中教師也可以提供便利條件,讓學生分析濟南的山、濟南的水的特點,感受到景色的變化特點,以濟南的水為例,從城外遠山到臥雪眠房,再到岸邊翠柳、綠萍水藻都體現(xiàn)了作者在景色塑造方面的能力。
2.鼓勵合作交流,共同解決語文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受限制,教師只能在講臺上講,學生只能保持同樣的姿勢在臺下聽,長期以往部分學生上課就會開小差或者走神,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低下。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合作與交流,共同解決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問題。語文課堂涉及到閱讀、習作等多個內容,每一個內容單獨依靠教師的力量是不夠的,而是要通過合作與交流的方式進行解決,發(fā)揮學生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完成語文學習任務,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和趣味性。
以《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無論是文章的篇幅還是閱讀理解的難度都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交流,感悟探討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如百草園的動植物非常的豐富,學生在閱讀時對如此多的動植物描寫感覺到不理解但又認為景物描寫的非常的生動,是“我”的樂園,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共有多少動植物,學生在組內通過數(shù)一數(shù)的方式快速找到了皂莢樹、桑葚、菜花等植物以及蜈蚣、叫天子、黃蜂等動物[4],一共有十四種,然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后讓學生分析每一種動植物的描寫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的生動與美好,具體而貼切,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豐富的討論與研究,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每一種動植物的描寫特點進行豐富的分析,如叫天子忽然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通過具體的例子就可以展示出對鳥兒的羨慕,對鳥兒靈活的生動描寫。在每一種的動植物分析是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基礎上形成的,學生對文字的內容理解進一步強化。
3.實施分層教學,滿足學生不同需求
學生學習背景、學習能力有所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實施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分層教學的關鍵在于了解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以《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為例,夾敘夾議的寫法是學生應掌握的重點內容,但在學習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實際的問題,包括第1.二段是第一部分的敘述的綱領,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總結,這兩處都是議論。第八、九兩段是第二部分的綱,最后一段則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總結,這兩處也都是議論。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夾敘夾議的特點,找到文章表達的思路,但在具體的討論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有的學生不能理解夾敘夾議的含義,因此對學生來講可以簡單分成三個步驟:①對基礎能力的學生強調掌握文章大意即可,掌握文章的基本結構和選材,掌握文章所表現(xiàn)出聞一多的精神;②對于有一定能力的學生著力于掌握夾敘夾議的方式并可以初步對文章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進行合理設計,對內容的相關手法進行熟練分析;③對能力學習強的學生應鼓勵學生掌握夾敘夾議的方法,在討論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根據(jù)夾敘夾議的方式進行討論并進行初步的實踐,在閱讀過程中進行習作嘗試與探討,提升自身對夾敘夾議方法的理解和認識??傊?,分層教學的關鍵在于滿足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方面,要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中都有所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4.引導學生拓展,開展語文拓展實踐
以學生為主的語文課堂構建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拓展,通過語文拓展的方式進行語文實踐,激發(fā)學生語文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能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進行語文的應用,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拓展的關鍵在找到學生的語文興趣點,通過問題引申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語文,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進行豐富的實踐。
以《最后一課》為例,在第二課時教師可以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通過對比的方式對全文進行分析和指導,引導學生強化對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按照:氣氛、學生、老師和后排板凳進行縱向對比,通過平時上課和最后一課進行橫向對比,通過對比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拓展與學習,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內容的理解進行摘抄并謄寫,然后進行語文的拓展實踐,如后排的板凳平時上課都是空著的,但最后一課:坐著好些鎮(zhèn)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個個看來都很憂愁;老師的衣服平時穿戴一般,但最后一課時:今天老師穿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通過多個對比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拓展,每一項的思維導圖中的內容都是學生自主選擇和內容對比,在對比中學生進一步拓展了對《最后一課》的認識和理解,在學習過程中強化了對內容的學習和理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理解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最后一課的理解進行深度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通過群文閱讀等多種方式進行討論與研究,提升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實現(xiàn)有效拓展的教學目標。
5.導入情景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情景教學方式是一種相對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夠把傳統(tǒng)的文字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生動的情景變得形象化和具體化,有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堂知識。教師講學生聽的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現(xiàn)在的學生需求了。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主要都是由教師來決定的,這導致學生對于學習好語文沒有動力,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教學中心放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導入情景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充足的發(fā)展時間和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于學生能夠輕松完成語文課程的學習。
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設計中,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本文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手法,以及深刻的感悟魯迅先生對于阿長的懷念之情,感受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去了解阿長這個人物的形象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再帶領學生去重點研讀《山海經》的部分,感悟那隱藏在字句之間的深層含義,理解阿長的形象。教師可以這樣來設計:“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屋到三味書屋》,大家還記得魯迅所講的那個美女蛇的故事嗎?”通過回憶導入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學生可能就會回答道:“是長媽媽”,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然后教師就可以導入新知識:“對了是長媽媽,那么長媽媽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在魯迅先生的心目中究竟是個什么印象,她跟山海經又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這些又能否在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中找到答案嗎?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比缓笤僖龑W生去分層探討,引導學生們思考升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表達各自的看法。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到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提高了課堂學習的效率,幫助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學內容,也促進完成了高質量的教學。
素質教育改革思想指導下以學生為主已經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初中語文課堂指導要關注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成長,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主動交流,主動探索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真正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懷仁.淺析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中進行師生互動的有效方式[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88.
[2]梁玲飛.導入讓語文課堂更有魅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藝術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0):74-76.
[3]朱曉敏.結尾添彩 意猶未盡——體校初中語文課堂五分鐘結課的分層教學初探[J].課外語文,2020(28):54-55.
[4]呂鳳琴.“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