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0年3月,移動互聯網流量猛增,已達到235億GB,較上一年度同比增長44.2%。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數字媒體的興盛和線上新興消費熱度的高漲,雖然這是全球疫情期間出現的新現象,但各行業(yè)數字化發(fā)展趨勢已經很明顯。因此,研究文化產業(yè)數字化對銀飾品牌的打造、宣傳策劃及考慮如何運用新的傳播營銷模式和傳播載體的空間很大。在信息化發(fā)展持續(xù)加速的時代,文化產業(yè)正在實現數字化轉型,這也將決定疫情緩和后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走向。
關鍵詞: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數字化
一、疫情期間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困境
全球新冠疫情的爆發(fā)給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帶來不小的沖擊,首先體現在銀飾工藝本身不斷發(fā)生的文化價值變化上。雖然現在鳳凰苗族銀飾圖案和過去大相徑庭,但是很多時候人們的思路仍停留在單純、靜止、固守的狀態(tài),因而鳳凰苗族銀飾在產品研發(fā)和銷售上還是不夠全面和多樣。其次,從目前鳳凰苗族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結合的發(fā)展狀況看,鳳凰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普遍依賴旅游行業(yè),以至于銀飾產品多限制在旅游區(qū)內的文化產品、旅游紀念品、服務行業(yè)創(chuàng)收等方面,沒有真正從旅游行業(yè)中獨立出來而在廣泛的市場中盈利。2020年旅游業(yè)遭受的重創(chuàng)必然會引發(fā)銀飾文化產業(yè)的危機。最后,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在多年發(fā)展中所遺留的種類雷同、造型極度夸張、低端廉價問題依舊存在,這些因素都影響著銀飾的發(fā)展。雖然有關部門對苗族銀飾進行了數字化編撰和采集,掌握了部分銀飾數字化資源,但各部門之間不能資源共享和開放獲取,銀飾文化資源仍然處于碎片化的孤立狀態(tài)。因此,有效整合資源不容忽視。
雖然面臨如此多的主客觀因素的局限,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個特殊時期銀飾文化產業(yè)轉型升級所面臨的發(fā)展新契機,數字化可以涉及銀飾文化產業(yè)的諸多方面,如促進苗族銀飾文化產業(yè)生產方式、苗族銀飾傳播途徑、苗族銀飾宣傳銷售的調整和改變等,今后,數字化消費模式將引領各行業(yè)消費的主流并最終朝著最優(yōu)的方向發(fā)展。
二、鳳凰苗族銀飾的數字化研究
(一)鳳凰苗族銀飾的種類及展示數字化
鳳凰苗族銀飾的種類主要有頭飾、頸飾、身前身后銀飾、鐲環(huán)等。頭飾分為銀帽、銀花大平帽、插頭銀花、銀鳳冠、帽飾等,頸飾分為輪圈、扁圈、盤圈、披肩、項圈等,身前身后銀飾分為牙扦、針筒、圍裙鏈子、掛扣、銀紐、銀花銀蝶、銀牌、后尾等,鐲環(huán)分為手鐲、指環(huán)、耳環(huán)等。鳳凰苗族銀飾種類的數字化創(chuàng)作過程體現為圖形的數字化技術與數據轉化、圖形的編輯與輸出等。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M等系統(tǒng)則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一系列任務,現在很多CAD/CAM等圖形處理軟件在圖形處理技術上可以根據草圖完成復雜而龐大的工作設計圖,并由計算機自動產生設計結果,通過對目標產品進行快速設計、繪制、分析和編寫技術文檔等工作完成2D圖形。主要針對三維制圖的 PRO/E制圖軟件還可以在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進行互換,可以利用它強大的功能實現銀飾圖案模具的設計,從而節(jié)省了制作模具的成本。在圖案設計和銀飾細節(jié)處理技術中,可將Maya軟件運用于銀飾的動圖設計,將它與苗族銀飾的設計制作技術相結合,不僅可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鳳凰苗族銀飾圖案和類型形式大幅度向精細化提升的需求,又可以用它來處理海量的數據庫和數據集。鳳凰苗族銀飾的很多工藝細膩而精巧,很多時候還要運用染色和捆扎五彩絲線的技術,而Maya在處理復雜圖案的時候,可以使用豐富的畫筆描繪技術很好的模擬絲線的紋路肌理,建立復雜模型、渲染多變的色彩并在動畫數據處理上提供可視化的視覺效果。
另外,建立數字化圖庫需要對現有的鳳凰苗族銀飾圖形進行收集、研究,對其進行掃描及矢量化處理,分類導入數據庫,既可以在設計中直接參照,也可以對其重組,從而得到所需要的圖形元素。此外,應利用數字技術對鳳凰苗族銀飾的核心技藝和經典款式進行永久性保存。博物館的參觀欣賞活動也可以移動到線上進行,每個人所攜帶的智能終端設備都可通過iPad或手機終端隨時隨地下載快手App和閃拍等,實現全媒體時代基于網絡智能終端的數字創(chuàng)意體驗,建立“云博物館”或線上直播介紹,通過智能終端的服務技術,點擊進入即可進行交流和瀏覽,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參觀“云端展會”,并進入“云端論壇”,與苗族銀飾相關的物品基于VR和全景視覺技術開發(fā)線上展示平臺向社會投放廣告,便于消費者居家期間的文化需求在網絡時空中得到一定補充[1]。
(二)鳳凰苗族銀飾的題材、創(chuàng)意數字化
可將鳳凰苗族銀飾的數字化圖形視作一種“可指稱意義的符號再現”。消費者通過解讀鳳凰苗族銀飾可視數字化圖案風格,對苗族銀飾產生正確的認識。確立銀飾圖形的題材模型庫,可利用信息化數字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技術,通過圖像編輯、智能編程等方式充分應用創(chuàng)意工具,將苗族銀飾題材的內容與靈活多變的藝術風格相結合,實現題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體步驟可以分為:(1)由計算機分析題材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利用計算機重新計算銀飾圖案題材的創(chuàng)意設計模式,將基礎題材紋樣設定不同的參數,改變其大小、形狀、位置、布局方式,從而實現靈活多樣的銀飾設計。(2)從苗族銀飾題材的數字化轉化入手,運用多種圖形處理軟件實現銀飾題材的可視化展示,將其變成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素材。(3)通過挖掘民族元素進行創(chuàng)意構思,通過篩選和甄別,實現對銀飾產品的提質改造,發(fā)展富有鳳凰苗族傳統(tǒng)特色的銀飾文化產品和品牌,在數字化產業(yè)中壯大復興[2]。要豐富鳳凰苗族銀飾產業(yè)的創(chuàng)意,就要增強對銀飾的沉浸式體驗和智能互動,在產生創(chuàng)意的同時還要堅持不脫離本土文化生境、發(fā)展自我傳襲的原則,將創(chuàng)新方式和創(chuàng)意題材的現實通過虛擬現實再度呈現,用裸眼3D的傳遞方式實現真實的感受。
(三)鳳凰苗族銀飾的制作工藝數字化
銀飾工藝生產的數字化線上操作可以體現在線上設計、制作、咨詢服務等業(yè)態(tài)。可以通過抖音、斗魚、快手、秘樂等短視頻平臺向消費者展示制作工藝的嚴格和精湛,將鍛制工藝流程等工作逐一上傳。在工藝處理方面,其工藝流程可以借助計算機輔助編程的方式利用計算機協同設計即CSCW技術來編輯制作流程和鍛制方式,它可以對圖形數據、圖像數據進行編排設計,在編排傳輸的基礎上利用網絡寬帶展示各個鍛制手法、流程和步驟。文本的編輯設計也能同圖案的協同設計同步并很好地結合,它又比純文本編輯方式要豐富和復雜得多。用計算機程序輸出的協同模式不僅加快了銀飾的制作時間,又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制作工序。在數字工藝收集方面,各種數字化轉化途徑,將苗族銀飾呈游離狀態(tài)、散漫自由的發(fā)展模式系統(tǒng)化整理,將其轉化成文化IP的象征、符號和當代衍生品,并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手段傳承傳播,從而實現IP轉化[3]。
三、鳳凰苗族銀飾基于數字化的發(fā)展對策
(一)注重社會公眾關注度,構建鳳凰苗族銀飾審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
利用互聯網積極調動社會公眾的關注與互動,設置微信公眾號與鳳凰苗族銀飾審美文化相關論壇,注重網絡輿情,展現鳳凰苗族銀飾的來源、審美特征、文化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創(chuàng)建相關網站,為鳳凰苗族銀飾紋樣在后疫情時代的視覺傳播、數字文化產業(yè)提供數字平臺,提升鳳凰苗族銀飾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整體水平。數字化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非物質文化保護手段,利用民族符號建立圖形數據庫分類收藏,形成可以同時在多個光盤上讀寫數據的光盤塔,利用光纖實現遠距離信息傳送,利用網絡鏈接等全面的方式對鳳凰苗族銀飾進行傳播和保存。
另外,要建立苗族銀飾歷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平臺,要繼續(xù)利用數字化技術形成完整的保護措施。數據庫的建設要做到標準、規(guī)范和詳細,特別是對于一些即將瀕危和失傳的銀飾工藝和鍛制方式要加大力度進行挖掘和整理,這是構建銀飾各種信息資源共享的條件和前提。還要加大數字化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同時要提高社會公眾的關注度和支持度,持續(xù)有效地推進數字化保護工作。
(二)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建立鳳凰苗族銀飾信息數據庫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認識到了信息的強大功能,其本身已成為財富和實力的代名詞,有序地利用信息收集和建立數據庫,整合、集成龐大的信息資源也成為世界各國科技水平較量的重要方式,體現著國家的文明程度,標志著經濟軟實力的發(fā)展高度,因而要形成和發(fā)展信息產業(yè)就要發(fā)展數據庫建設。信息的發(fā)展必然推動數據庫的發(fā)展,隨著光盤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普及,聲像數據庫也正在崛起,盡管目前所占比例較小,數據庫類型的劃分方法也將發(fā)生變化,鳳凰苗族銀飾就可以建立聲像型、全文型、文本/數值型和指示型等多方面的數據庫形式。例如聲像型數據庫運用數字信息技術,可借助計算機、VR、AR、MR、3D全息成像等實現無縫集成、自媒體客戶端等,全面介入鳳凰苗族銀飾的采集、整理、傳播、服務等研究領域,建立起適應數字時代的鳳凰苗族銀飾保存機制,運用全新的、立體的數字信息模式建構數據庫。對于指示型數據庫,則可以將收集到的鳳凰苗族銀飾照片、實物,以及采訪過程中形成的文字、錄音、錄像等一切具有保存價值的原始信息資料,進行分類、制作與保存,實現數字化再現,最終整合成一個遠程搜索豐富的鳳凰苗族銀飾數據庫,使之實現鳳凰苗族銀飾信息資源的便捷互搜、共享。文本/數值型數據庫則可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fā)展與保護方面入手,對其進行整理和搜集,不僅可以讓散落在民間的苗族銀飾藝術系統(tǒng)化,還能對鳳凰苗族銀飾所承載的鳳凰苗族文化進行搶救性保護,擴大收錄范圍。另外,我們還可將一些瀕臨消亡的苗族鍛制技藝及實物、圖案創(chuàng)作技法及文化寓意運用實物、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多種方式進行科學的記錄和保存,制定相關的數據采集、加工、整理標準,同時運用現代高新技術,以聲、光、電、色等媒介再現其神韻[4]。
(三)對于鳳凰苗族銀飾產品運用數字化技術模擬
將數字化模擬銀飾焊接組裝技術運用于復雜的銀飾構件,首先需要對實體構件進行準確的組裝,以獲得精致、無縫隙的銀飾整體外觀。在手工鍛制、焊接、編結和組裝的制作階段,存在誤差和耗時費力的現象,這會影響產量。隨著信息技術的到來,在鍛制過程中適時采用現代數字化銀飾造型的鍛制、測繪設備和軟件,是從設計到整體制作的關鍵。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數字化模擬預鍛制鳳凰苗族銀飾的各項工藝流程和技術。同時,也可以對鏨刻、拉絲、壓片和編結等復雜技術進行數字化模擬預制作,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制作的時間,還能提高生產效率、節(jié)約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如果能夠控制鳳凰苗族銀飾制作中手工鍛制難以達到的制作部位的精細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高、難、精的限制。
四、結語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已經深入到多個行業(yè),線上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很多新型業(yè)態(tài),如線上文創(chuàng)產品、線上文化服務、線上平臺交流等,這些業(yè)態(tài)都開辟了新的發(fā)展空間,自媒體、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衍生產品等新的內容不斷出現,每個人都能成為制作者和傳播者。利用數字技術為鳳凰苗族銀飾傳統(tǒng)的手工藝服務,不僅可以讓傳統(tǒng)民族藝術煥發(fā)新的活力,還可以提高產業(yè)化程度,從而引起民眾的關注。我們既要依靠大數據和科技的便利,更好地輔助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又要通過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和推廣,使其在民族特色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實現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
基金項目
2019年湖南省社科評審委立項課題“湖南苗族銀飾數字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XSP19YBZ0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田愛華,1976年生,女,湖南張家界人,藝術專業(yè)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為民族藝術與中國畫。
參考文獻
[1]范周.文化產業(yè)擁抱數字化轉型(解碼線上新風潮)[N/OL].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4-01)[2021-06-20].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401/c1013-31656640.html.
[2]唐琳,陳學璞.文化自信下廣西網絡消費文化產業(yè)體系構建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8(6):70-73.
[3]許靜,焦成根,彭馨蕊,等.湘西苗族銀飾紋樣初探[J].戲劇之家,2018(3):122.
[4]彭燕,田進婷.基于數字環(huán)境下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保護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