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厚梅 曹宇
摘 ?要:音樂為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大量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資源,適合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融入。新時代的教師應當具有不斷反思的意識,讓學生通過學唱歌曲、感知樂器、欣賞音樂、模仿舞蹈等活動形式,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從小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由于小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存在活潑、好動等心理特點,因此,選擇適合的內容,采取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教育;傳統文化
一、合理選擇歌曲內容,突破課堂教育的局限
在跟其他科目老師交流過程中發(fā)現,有些小學生平日哼唱的歌曲以流行音樂為主,歌詞內容過于成人化、娛樂化,并不適合小學生傳唱。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作曲家、作詞家把它們編成了好聽的歌曲,例如《春曉》《憫農》等都很適合小學生歌唱,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理解歌詞,熟悉旋律,學唱歌曲。除了在課堂上學習之外,也可以在每天入校、放學的時候播放體現傳統文化內容的歌曲,讓學生浸潤在傳統文化的音樂中,不僅能鞏固學習內容,也能體會到藝術的美感。
二、利用專業(yè)的家長資源,感受民族樂器的魅力
家長一般都會給孩子報課外的音樂輔導班,學習的內容大多數為鋼琴、小提琴等樂器,大部分家長對民族樂器了解得很少,筆者在調查中找到一位創(chuàng)辦音樂培訓機構的家長,充分借助家長資源,實現家校共育,開展家長進課堂活動,例如邀請專業(yè)的古箏教師來到班級中,向學生介紹古箏的有關知識,演示彈奏的方法,聆聽獨特的音色,動手嘗試撥動琴弦。通過對音樂活動形式的創(chuàng)新,學生對其他民族樂器也產生了濃厚興趣,相繼了解了二胡、琵琶、笛子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把握節(jié)日活動,做好傳統文化音樂教育
傳統節(jié)日包含節(jié)日文化、民俗習慣,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學校和教師可以結合節(jié)日活動開展音樂教育內容,例如《搓湯圓》《八月十五月餅圓》等歌曲可以作為歌唱活動的教育內容。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預留一定的生成教育內容,適當留白,根據節(jié)日活動,開展相應的音樂活動,體現出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
四、多形式音樂律動,提高學生身體協調性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室內外場地,在音樂教育中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律動,在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體現節(jié)奏感強的民族音樂,例如《茉莉花》適合舒展肢體,《賽馬》適合上下肢協作。教師還可以播放一些有特點的視頻,讓學生模仿動作,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
音樂教育作為小學教育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發(fā)揮其獨特的美育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教師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優(yōu)化音樂教育的課程內容,讓音樂教育成為傳統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小學生的生活,讓他們體會到藝術的魅力,為學生以后進一步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牛少麗.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J]. 學苑教育,2018(23):30.
[2]張靜. 小學音樂教育呼喚傳承與創(chuàng)新——如何將民族傳統文化引進小學音樂教學[J]. 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