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小東
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不管它有多么簡陋。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相互關愛,家中總是充滿歡聲笑語,就是一個溫暖的港灣。
父親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甚至連春節(jié)都不回來,媽媽就說:“你爸爸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瞞著我們?說是在上班,肯定在騙人?!蔽覒嵟卣f:“媽,您怎么能這樣說爸爸呢?爸爸不是每個月都給您打錢了嗎?他在外面努力賺錢,我不準您猜疑他!”
說實話,有時候我也不相信父親。一個人在外地那么多年,不可能一次都回不了家。我懷疑他是不是把這個家給忘了。
中秋節(jié)的時候,我們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全家人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我并沒覺得少了誰,好像全家人都到齊了。
后來弟弟說了一句話:“爸爸怎么又沒回來???”當時正吃得津津有味的爺爺突然停住了。我從他的眼神里看出,他又想爸爸了。作為一個父親,怎么能不想念自己的兒子呢?過了好一會兒,爺爺才說:“是啊,又少了你爸爸?!?/p>
回家這個詞對父親來說真的有那么難嗎?也許父親是有苦衷的;也許父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也許他真的像媽媽說的……
每一年,我都盼啊,盼啊!結果盼來的都是再盼。我真希望今年能把父親給盼回來,希望父親能把那個一直空缺的位子給填滿。我們能全家人在一起團聚,高高興興地過年。
父親,真希望,今年能把您盼回家。
【評 ?語】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讀過這篇作文的感受,那一定是:酸。酸楚的酸,心酸的酸。
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常年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甚至連父親的面也見不著,心,該如何酸楚?當母親猜疑父親,“我”雖憤怒地駁斥母親,但心里其實有著跟母親一樣的猜疑。中秋團聚,“我”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父親的缺席,而年幼弟弟的怨怪,讓“我”心生憐惜,這憐惜難道不是給自己的嗎?爺爺停頓后的話語里那個“又”字包含了多少父親思念兒子的無奈與無助?
這種種情緒,無不在令人心酸的情境里發(fā)酵,匯聚成一個令人最心酸的詞語“也許”。孩子畢竟是深愛父親的,“我”多么渴望父親是真有苦衷,是身不由己,三個“也許”,前后是矛盾的,而最后一個是“我”最害怕、最不愿意面對的。
即使如此,“我”仍然能理解父親,深愛父親,盼著父親。這個“盼”字是更令人心酸的一個字了吧。一個孩子最大的愿望是盼著常年缺席的父親能回家,全家人能夠團聚,僅此而已。
所以,“您”該回家了,那個“該”字顯得多么誠懇而真摯,且發(fā)自肺腑,順理成章。
出色的心理活動描寫成就了這樣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文章不華麗,不虛飾,說愛恨交織有點夸張,但對父親那復雜又微妙的情懷在字里行間顯露無遺。
(講評教師 ? 楊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