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是一種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犯罪原因的理論。社會控制理論建立在霍布斯的“性惡論”和迪爾凱姆的“失范論”基礎之上。社會控制理論還假設:如果每個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是每個人人性的一部分,那么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如果放縱自己,每個人都會自然地實施犯罪。因此,社會控制理論認為犯罪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大多數人為什么不犯罪”。社會控制理論還用社會聯系的強弱解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該理論被看成是20世紀后期最具有影響的犯罪學理論之一,對犯罪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意義。對我國預防犯罪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具有借鑒作用。
關鍵詞:社會控制理論;社會聯系;青少年犯罪
一、特拉維斯·赫希的基本犯罪學理論概述
(一)、赫希社會控制理論的內容
赫希的理論主要用來解釋少年犯罪,但其實也同樣適用于成年人犯罪,它已經成為西方犯罪學中的基本理論之一。赫希認為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為存在著控制或抑制行為人不犯罪的各種力量的原因,即“社會聯系”。社會控制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社會聯系。他認為少年犯罪是個人與傳統社會的聯系薄弱或破裂的結果。社會聯系主要由:依戀、奉獻、投入和信念構成。1
具體來說,依戀是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感情聯系。依戀在控制少年犯罪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奉獻是指用于傳統活動的時間、精力和努力。赫希認為,如果人們致力于傳統的生活、教育等活動中,就不大可能從事犯罪活動。相反,如果缺乏對傳統價值觀的奉獻,則表示其具有從事犯罪等危險行為的可能。投入是指花費時間和精力參加傳統活動。信念是指對共同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的承認和相信。
(二)、赫希社會控制理論的特點
赫希社會控制論的特點在于研究視角的獨特性,提出了與其他犯罪學理論截然不同的研究問題。赫希社會控制理論之外的犯罪學觀點多以人類的善良心理、良好道德和由此產生的對法律和行為規(guī)范的遵從為出發(fā)點,如以薩瑟蘭為代表的早期犯罪學家們探討的“為什么一些人要實施犯罪行為?”而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關注的則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個體對法律和行為規(guī)范的順從,大多數人為什么不犯罪。
二、赫希社會控制理論的積極意義
(一)、具有廣泛性,拓展社會控制理論的研究空間
適用范圍廣泛。赫希的理論擺脫了犯罪學理論適用對象有限、適用范圍狹窄的缺陷。例如,緊張理論主要解釋經濟犯罪,而文化越軌理論主要解釋下層階級青少年的犯罪等。社會控制理論可以廣泛地解釋不同文化中的犯罪、不同社會地位的人的犯罪和不同類型的犯罪。社會控制理論不但吸收了以往與少年犯罪相關的多種犯罪學研究成果,還對其進行了揚棄,對其中合理的內容加以總結,而不是自我發(fā)展??梢?,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的理論基礎十分廣泛,開拓了研究的空間,為之后的犯罪學家豐富了犯罪學的理論。
(二)、具有應用性,對發(fā)展科學的犯罪學理論研究做出了貢獻
赫希的理論沒有使用以往一些理論中含糊不清的概念。他用簡潔、明確的術語確立了社會聯系的四個因素,使其理論概念明確,容易理解。不但大大提高了作者研究的水平,也可以使其他人能夠加以驗證,從而增強了理論的科學性。赫希的依戀、奉獻、投入、信念等概念,都具有客觀性。繼赫希之后,欣德朗、詹森和布朗菲爾德、喬達諾等進行的類似研究,驗證了赫希的理論,大部分證實了赫希的研究結論,具有應用性。在犯罪學領域內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赫希社會控制理論存在的不足
(一)、犯罪主體具有片面性
根據赫希的觀點,犯罪率在具有最少的依戀、奉獻、投入和信念的群體中是最高的。例如下等階層的成員和特別的種族與人種的群體。這些群體實現個人價值的希望最小,他們希望有一種放任的、自由的生活?;谶@個原因,下等階層的成員和特別的種族與人種的群體一定是犯罪率最高的群體。但從實際來看,即使下等階層中有較多的犯罪可能,上等階層的犯罪卻得不到解釋。上等階層大概率會具有很多的依戀、奉獻、投入和信念,那么他們的犯罪到底是為了什么還是無法考證。從犯罪主體來看,有一些情況與社會控制理論的核心概念相悖,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
(二)、犯罪動機缺乏科學依據
社會控制理論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具有同等的犯罪動機,一些人不犯罪的唯一理由是他們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但有一種推理認為:為什么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有更強的犯罪動機?根據控制理論的假設:如果給予機會,每個人都是罪犯。那么,就有一種人性本惡的觀點。這樣,人們有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傷害他人,普遍是自私的。但是這種觀點與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觀點有所不同,他們發(fā)現人們最明顯的特點是他們的不同性,違法犯罪并不是一種被認可的共同趨勢。在事實上是有許多的價值體系,在一種價值體系中被認為是犯罪行為的在另一種價值體系中可能會得到寬恕。有些觀念雖然能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在其他的價值體系群體中則可能不被接受,可能還會有道德的影響。所以犯罪動機還需要從各個方面,比如環(huán)境、家庭、社會等因素加以考慮。
一些美國學者所指出的:“盡管這些批評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現有的大量經驗性證據支持控制理論。它已經成為犯罪學中杰出的理論之一?!?
四、對當前犯罪學研究的借鑒意義
(一)、赫希社會控制理論對我國預防和控制犯罪的啟示
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作為當代犯罪社會學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對我國預防和控制犯罪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赫希主張犯罪的產生是社會聯系的削弱的結果。個人只有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存在著緊密的社會聯系,即較高程度的依戀、奉獻、投入和信仰,他才會積極投入到正當的、積極的傳統活動中去。赫希認為增強個人同社會的聯系,這樣便能有效地抑制犯罪行為的產生。然而,這種緊密且有效的社會聯系的建立需要一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的支撐,這便為我國預防和控制犯罪提供了一些啟示。
我們可以從社會聯系中的四個因素加以具體解釋。第一,加強依戀。當前我國發(fā)生的一些群體犯罪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犯罪行為正是因為其與社會的依戀關系薄弱的緣故。針對這一情況,根據赫希理論的啟示,我認為,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同時加強法制建設,提供法律支撐,對于我國防控犯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投身奉獻。赫希指出,個人越是執(zhí)著于對更高層次教育、更良好的職業(yè)的和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就越不會實施犯罪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入奉獻對于預防和控制犯罪的重要作用。通過突如其來的這次疫情,我發(fā)現奉獻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為了蠅頭小利生產假冒偽劣的口罩,在疫情最為艱難的時刻,這些人根本沒有想到如果是醫(yī)務工作者用到這樣的口罩會是什么樣的后果。甚至有的人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使口罩和酒精等物資一度成為稀缺用品。他們沒有投入奉獻,沒有積極投身到抗擊疫情的大潮中,所以最終走向了犯罪的道路,令人憎惡。而那些不顧自己、不顧家庭的醫(yī)務工作者,還有那兩位已是花甲、古稀之年的醫(yī)學院士還仍然奮戰(zhàn)在一線。所以,投入奉獻顯得更加重要。讓個人相信其對于更高理想目標的追求,通過一定的奮斗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也是值得被人稱頌的。這樣既有利于增強個人對于社會的信任和依戀,也有利于防控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三,積極投入。要讓社會成員有事可做,并且積極投入其中,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提供充分的就業(yè)機會。因為,就業(yè)是民生之本,是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本前提。完善和促進就業(yè)不但有利于減少貧困,縮小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差距,而且有利于增進人際關系和諧,促進社會公平。
第四,增強信念。我國正處于信息高速發(fā)達的時代,如何分辨正確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成為了重要的步驟。這就要求國家重視和加強全社會的價值引導,以幫助人們在面臨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等一系列重要選擇時,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在符合現行社會價值和社會物質條件的前提下,促成自我價值的實現,預防和控制犯罪的發(fā)生。
(二)、赫希社會控制理論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控制作用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一個人的生活的起點,父母是一個人最早接觸的教師。它是個體出生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家庭會對個人的一生產生影響。成人以后絕大多數人還要建立屬于自己的家庭。所以說家庭環(huán)境對人們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發(fā)揮家庭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積極作用,按照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首要的是“建立起青少年對家庭、對父母的依戀?!敝挥写嬖诹诉@種依戀,他們在做出一定行為時才會考慮他這種行為所引起的后果對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就會考慮父母的感受。如果他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引起父母的不悅,他就會放棄自己的錯誤行為,去做為父母所贊同的行為。并且也只有存在了子女對父母、家庭的依戀,他才會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教導,從而使家庭、父母在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我認為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使孩子接受父母的觀點,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曾看過一則小寓言故事,一個人從小就喜歡偷東西,第一次偷東西回家,母親對他沒有教訓反而贊賞他的行為,從此就更加肆無忌憚的進行偷盜,直到有一天被警察帶走才發(fā)現是母親的放縱,從來沒有教育過他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所以不當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往往適得其反。雖然大多數父母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愛孩子,但結果卻有很大不同,這也這說明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
第二,學校因素。隨著網絡等多媒體信息的發(fā)展,一些校園暴力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此,我們應運用并改進各種學校教育方法,提高學校對青少年的凝聚力、控制力。在教育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只有青少年對學校有了很強的依戀時,學校才能對青少年的行為起到控制作用,青少年才會按照學校的教育和要求去行動。而且只有當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時,他才會增強遵守社會共同行為規(guī)范的意識,不去做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青少年犯罪預防體系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青少年雖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和校園中,但家庭和校園也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學生與社會的接觸也是必須的。因此,社會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不良的社會現象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應為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使青少年對社會有一個健康、正面的看法,增強其對社會的認同和依戀,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發(fā)生。
青少年犯罪預防問題的解決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但只要我們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的積極作用,使家庭、學校、社會在使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上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使它們成為青少年行為的重要控制因素,那么就會減少青少年犯罪。我一直認為預防犯罪永遠是社會穩(wěn)定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在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下,從社會聯系中的依戀、奉獻、投入和信仰四因素著手,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正確引導下更好的預防青少年犯罪。
五、結語
社會控制理論是從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來解釋犯罪,即核心概念“社會聯系?!蓖瑫r也強調了個人依戀、奉獻、投入和信仰四個因素的重要性。在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理論中,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更獨具特色。他認為青少年對家庭、學校、朋友的依戀是抑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本文也在社會控制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作用。通過對赫希社會控制理論的理論分析,使我對其理論內容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和把握。這為我國在預防和控制犯罪方面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路徑,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也具有借鑒和啟發(f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2]郭開元.青少年犯罪預防的理論和實務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
[3]吳宗憲.論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J].社會公共安全研究(現代社會科學研究???,1992(1).
[4]郭玉川.社會控制理論視野下的青少年犯罪問題[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
作者簡介:金士琳(1996年4月),女,漢族,吉林遼源。長春理工大學法學20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