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浩月
清晨4:30的鬧鐘準時響起,城市還在酣睡當(dāng)中,晨光尚未穿透窗戶。起床洗漱,然后離開酒店,打車去幾公里外的火車站。
這是一趟5:53準時發(fā)車的綠皮火車,車次是7053次,四十多年了一直如此,從濟南市區(qū)開往泰安,以很慢的速度駛過村莊與田野。它剛啟動的時候,給我的感覺也像是沒睡醒似的,沒有綠皮火車慣有的那種巨大的噪音,安靜得不像話,也有可能是我的耳朵沒醒,五官沒有徹底打開的緣故。
非常喜歡它的守時。說5:53開,就5:53開,帶著一點兒不講理的固執(zhí)與不遷就,反正沒人求你坐。但每位坐上來的乘客,表情里除了有沒睡醒的惺忪,分明也帶著一點兒喜悅。坐慢火車,去不遠的遠方,實現(xiàn)一次不那么徹底的“流浪”,是現(xiàn)代都市人內(nèi)心的一個夢。
我坐上這趟車是奔著一個書店、一場活動而來?;顒邮呛糜丫G茶《如果沒有書店》的新書發(fā)布會。在火車上開書店,這個創(chuàng)意太棒了。坐在慢火車上無聊,如果能逛逛書店該有多好,這不,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人知道你的想法,把書店開到你座位面前了,從此不用擔(dān)心出門忘記帶書,或者帶的書讀完了——火車書店,任你挑選。
書店的名字叫阡陌。阡陌縱橫的阡陌,這個名字的書店放在火車上,有了特別的意味。火車上的書店不大,占了餐車的一個頭部?;疖嚨臅辏緛砭筒恍枰?,要找大的、時髦的書店,一線城市里很多,有些書店,有幾層樓高,占地幾千平方米,像迷宮一樣。既然是火車書店,就要符合火車的環(huán)境與氛圍。再者,有的逛已經(jīng)不錯了,不能嫌它小。世界上有意思的書店,多是小書店。
餐車有了書店就不再是簡單的餐車了。窗戶上印上了一些字,比如“一間暮色中的書店,宛若黑夜中發(fā)出的光芒”“我這一生做過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走進你的書店”“為了人與書的相遇”……這些字下面,放了一個透明玻璃做的花瓶,花瓶里插著從田野里剛采來的野花,用手機鏡頭隨便對著窗戶拍攝,就能得到一張張文藝氣息十足的圖片。
于是,這樣的書店,恍然間有了電影拍攝現(xiàn)場的感覺,有了時光穿越的感覺,也有了心靈寧靜的感覺。為什么會這樣?明明二三十年前,人們還抱怨綠皮火車太慢,太擁擠,效率太低,而現(xiàn)在,卻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乘客恨不得它慢些、再慢些,仿佛坐上綠皮火車,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多一些長度,讓自己的思想尋找到靜置的容器,順便,也讓自己找到了迷失的自己。
每每到達火車站點小停片刻,或者經(jīng)過村莊的時候,火車總會鳴笛幾聲。以前我總對火車鳴笛有興趣,有暢想,覺得這是一種呼喚或者傾訴,總是聽不夠火車的鳴笛聲?,F(xiàn)在依然喜歡聽,我四十多歲時聽到火車鳴笛聲,已經(jīng)與二十多歲聽到的有些不一樣了,要是細細尋找這種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多了些喜悅,少了些惆悵。
何況,還有一本書在手,還有幾百本書擺在火車書店里,等待有人前來翻閱或者付錢后把它帶走。在慢火車上,書不是用來打發(fā)時間的,也不是用來裝點鏡頭的,書在慢火車上是一艘“船”,一艘可以卸掉一個人所有防備與不安的“船”,只帶著肉身上路,讓路上的風(fēng)景、書,還有詩,再次灌滿心靈,再次讓人感到輕盈。
四五個小時的時間,和朋友喝著茶,翻著書,聊著天,不經(jīng)意間過去?;疖嚨竭_終點,幾乎所有人都覺得旅途短暫,要離開的時候,有一些戀戀不舍。是的,下了這輛慢火車,一腳就要踏進快節(jié)奏的生活了,這樣的轉(zhuǎn)換,多少都有點不適應(yīng)。
幾天后,我在千里之外的城市,想起那輛綠皮火車,當(dāng)我還在沉睡的時候,它再一次準點出發(fā)了,披著晨霧,迎著霞光,穿過林蔭,駛過山間……那間小小書店,隨著火車的晃動而輕微地震顫,如果你恰好路過,請幫忙撿起落在地上的書,或者簡單整理一下書架,請動作慢一點兒,小心一點兒,就像在夜里,擦拭自己的夢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