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娜
提到現(xiàn)在孩子們的童年,輔導班、培訓班是繞不過的話題。前一陣,電視劇《小舍得》火了,“雞娃”“內(nèi)卷”“小升初”等引起了大討論。
所謂的“雞娃”,不是字面意思的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方式教育小孩。以前,“打雞血”常常是借以諷刺此人對特定的人物或事物突然情緒亢奮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也具有調(diào)侃的意味。這個詞來源于20世紀80 年代,那時曾有一種偽科學保健方法,叫做“雞血療法”,就是把一年生的大公雞的血,抽出來給人注射。而注射了雞血的人,面色發(fā)紅,據(jù)說精神亢奮,也不知到底效果如何?!半u娃”就是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用以形容當下階段父母育兒的瘋狂程度。
在電視劇《小舍得》中,蔣欣扮演的田雨嵐是一位標準的“雞娃”狂魔。為了兒子顏子悠在小升初順利“上岸”,她拼盡全力,一心想讓顏子悠進奧數(shù)金牌班,在競賽拿名次。她在劇中的名言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這次擇數(shù)杯你要是能給我拿二等獎以上,那我以后出門可以不用化妝了,素顏出門也是光彩照人?!?p>
而由宋佳飾演的南儷剛開始的理念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怎能浪費在補習班上?要多發(fā)展點興趣愛好?!睙o奈,現(xiàn)實很骨感。在女兒歡歡學習成績下滑大哭一場以后,夫婦倆也坐不住了,信念開始動搖,也走進培訓機構(gòu)的大門。
劇中的表演,可謂真實地刻畫了家長的“百態(tài)”。值得注意的就是劇中的培訓班,可謂是名目繁多?,F(xiàn)實中也的確如此。不僅“語數(shù)外”等教育類科目有培訓班,跳舞、唱歌、繪畫、鋼琴等等,均有相應培訓班?,F(xiàn)在的家長,相互聊天,經(jīng)常問的就是:“你家孩子報的哪個培訓班?老師怎么樣?”有的孩子所有的課外時光都被培訓班占滿了,一個人要上四五個培訓班。一方面是被培訓班快要壓垮的孩子,另一方面是眼巴巴、滿眼都是期待的家長。
《武漢晚報》攝影師金思柳長期關(guān)注陪讀家長。一張張照片上,你能看到孩子們的辛苦,但更讓人動容的是那家長寫滿臉龐的焦急與期待。
或許很多人都會問:“現(xiàn)在的家長都這么焦慮了嗎?”這也正是《小舍得》為何引起大討論的原因。家長的焦慮,讓孩子們的童年不一樣了。在一個個輔導班里輪轉(zhuǎn),將來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是一個個輔導班里的回憶。這樣的童年,是孩子希望的嗎?孩子長大后,會不會怪家長給自己報了很多輔導班,錯過了很多娛樂時光?
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
在 2021 年全國“兩會”的“委員通道”上,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的一席話燃爆全場。他說:“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yǎng)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yōu)雅生活者。比如,教幼兒園的孩子養(yǎng)成整理東西的習慣,遠比早識字重要;讓孩子多讀書,遠比讓他們做那些閱讀理解題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