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曹改杰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鶴壁 458030)
糖尿病胃輕癱是由于長期高血糖致胃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的常見糖尿病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33%~73%,以胃節(jié)律紊亂和胃動力下降,出現(xiàn)惡心、噯氣等為主要表現(xiàn)[1]。屬中醫(yī)“痞滿”、“反胃”等范疇。消渴陰虛為本,消渴日久由陰及陽,脾陽虛衰,或素體本虛致陰寒凝滯,胃陽不得宣通所致。本研究用枸櫞酸莫沙必利及重灸中脘穴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6例,均為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治療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 3例。對照組男3 7例、女2 6例,年齡60~70歲、平均(64.15±3.24)歲,病程5~10年、平均(7.92±1.81)年,體重指數(shù)(BMI)(23.14±1.57)kg/m2,空腹血糖(6.86±0.18)mmol/L。觀察組男36例、女27例,年齡61~70歲、平均(64.21±3.38)歲,病程6~10年、平均(7.98±1.79)年,BMI(23.21±1.59)kg/m2,空腹血糖(6.83±0.19)mmol/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中關于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胃輕癱臨床研究進展》[3]且中關于胃輕癱診斷標準且X線鋇餐顯示胃收縮力減弱。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4]中糖尿病胃輕癱診斷標準且為脾胃虛寒型,以胃脘痞悶、惡心、嘔吐等為主癥,口淡不渴、畏寒肢冷等為次癥。舌質淡苔白,脈虛大無力。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糖尿病胃輕癱診斷標準,糖尿病病程超過5年,且血糖控制良好,近期未接受過相關治療。
排除標準:合并胃黏膜損傷、胃部感染等,由其他疾病所致胃輕癱,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對研究藥物過敏。
兩組入院后予以飲食、活動指導,密切監(jiān)測血糖變化、控制血糖等。予以枸櫞酸莫沙必利片(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H19990317)5mg,1日3次,共治療4周。
觀察組加用重灸中脘穴治療。參照《經(jīng)絡腧穴學》[5]中脘穴定位標準?;颊哐雠P,將施灸部位暴露施灸部位,將艾條(18mm×200mm)點燃用灸架夾住并對準中脘穴后施灸,艾條距皮膚3~4cm,溫度以無灼痛感為宜,1次60min,1日1次。共治療4周。
胃輕癱癥狀[6]:采用胃輕癱癥狀嚴重指數(shù)量表(GCSI)評分從早飽、惡心嘔吐、胃脹3個維度評價臨床癥狀,各維度總分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胃腸功能障礙: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量血清胃動素(MOT)、胃泌素(GAS)、膽囊收縮素(CCK)。胃排空試驗并行腹部X射線檢查記錄胃排空時間,用胃電圖檢查胃竇部胃電頻率、胃電振幅、胃電節(jié)律。
用SPSS22.1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胃輕癱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胃輕癱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胃輕癱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早飽 惡心嘔吐 胃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 4.24±0.35 1.36±0.35* 4.51±0.24 1.02±0.29* 4.57±0.35 1.23±0.28*對照組 63 4.31±0.37 3.02±0.43* 4.49±0.25 2.69±0.41* 4.61±0.31 2.84±0.25*t 1.091 23.764 0.458 26.395 0.679 34.044 P 0.277 <0.001 0.648 <0.001 0.498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障礙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障礙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障礙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續(xù)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障礙指標比較 (±s)
續(xù)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功能障礙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胃排空延遲但無胃機械性梗阻為糖尿病胃輕癱的特點,但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F(xiàn)代醫(yī)學認為其與胃腸激素、胃平滑肌病變、自主神經(jīng)病變等密切相關。莫沙必利能通過興奮胃腸道膽堿能中間神經(jīng)元5-羥色胺4受體,促進乙酰膽堿釋放,增強胃腸道運動。中醫(yī)認為其病位在脾胃,與肝、膽、腎、大小腸有關。消渴日久,損及陰陽致脾陽虛衰,脾胃運化腐熟功能降低,胃失溫養(yǎng)等為主要病機,故治療應以溫經(jīng)散寒、調脾和胃為主。
重灸中脘穴借助艾灸釋放熱量作用于局部穴位,促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以擴張血管,促使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快,改善氣血運行同時調節(jié)神經(jīng)-內分泌-免疫網(wǎng)絡系統(tǒng),改善臟腑功能。中脘穴具有理中焦、調升降等功效,且其深層和淺層分別布有第7、8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第8胸神經(jīng)前支的前皮支,艾灸該穴位能反射性調節(jié)胃腸功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胃腸血流循環(huán)。
研究表明[7-8],艾灸中脘穴能通過影響夠SCF/C-KIT信號轉導通路增加胃竇中Cajal間質細胞含量,進而促進胃排空,改善胃輕癱癥狀。
重灸中脘穴可調節(jié)糖尿病胃輕癱胃腸激素水平,促進胃電活動恢復,改善胃腸功能障礙和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