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師要強化對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與表達;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16-0125-02
【本文著錄格式】湯亞東.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方法探討[J].課外語文,2021,20(16):125-126.
高中語文作為高中必修科目,對于學生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缺乏對學生思辨性閱讀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核心素質缺乏。教師要不斷通過思辨性閱讀訓練,引導學生逐漸養(yǎng)成獨立、自主、理性思辨思維,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取得實質性提高。
一、重視思辨能力,在教學中不斷培養(yǎng)
在新課改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并在這之后其成為了后課改進程中進行課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內容。對于高中語文來說,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是在響應語文教學的深層次改革。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閱讀與表達,高中語文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是加強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趨勢集中體現(xiàn)在高中語文閱讀與表達課上。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要隨時注意語文的理論更新與當下教學狀況,緊隨時代步伐,采用新型教學方法,適應新的教學技術?!八急嫘越虒W”的實施者既是教師又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需要把思辨性方法運用到閱讀與表達的教學當中。
以《紅燭》一課為例,聞一多借用“蠟炬成灰”這一古典意象,在本詩的創(chuàng)作中賦予它新的含義。在全詩中,作者贊美紅燭以“燒蠟成灰”的方式點亮世界,并對此行為的崇高精神予以肯定。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詩人是如何借助與紅燭間的對話,表達了成長中遇到的困惑與希望,并且要對詩中理想追求層面進行深層次發(fā)覺。例如: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表達了詩人對于紅燭般奉獻的肯定,也體現(xiàn)出作者熾熱的愛國之心。本詩中以長短句交替等表現(xiàn)形式,為詩歌賦予一種節(jié)奏上的美感,有利于學生對短詩的理解。教師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時,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開始授課時不要將主要思想透露給學生,要帶領學生逐步分析、判斷、整理文章,不斷地在閱讀中總結有效信息,并且能在整理后進行表達,從而達到提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為目的。對于學生來說,不僅可以收獲思維、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還可以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在新課改趨勢下,思辨能力逐漸成為語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核心素質之一,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為一線語文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目標。
二、豐富思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有許多有先進教育理念的高中語文教師,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一新教學理念出現(xiàn)前,就已經(jīng)在重視起學生的思辨性閱讀。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忽視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作用,也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樂趣。教師應通過推理、批判等方法,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訓練融為一體,從而提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整體水平。
以《百合花》一課為例,文章以解放戰(zhàn)爭為背景,細致描寫了戰(zhàn)火中的人性美。文章的故事背景與現(xiàn)代高中生的生活背景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基于文章寫作的背景下,使用更豐富的思辨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進一步對文章內涵產(chǎn)生共鳴。例如,在原文中,作者運用“清翠水綠”“珠爍品瑩”等詞語描繪在戰(zhàn)爭前生機勃勃的景象。教師可利用這類景物描寫,將學生的閱讀情緒帶入到文章當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教學時要明確文章中心,并引導學生根據(jù)主旨內容來總結觀點和閱讀方法,通過對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與辯證思維的培養(yǎng),逐步加深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針對本班學生,促進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口語訓練發(fā)揮效果,在思辨教學中不斷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基于當前的學習需要,教師要加強當前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力度,通過高中階段的系統(tǒng)學習,驅動學生進行多個思考角度,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進行思辨性表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并以此收集素材,在課堂上以恰當?shù)姆椒ㄟM行授課,推動教師優(yōu)化教學結構的同時,也能教授學生如何分清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等方法,從各個方面探究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作用。思辨能力包括邏輯表達和辯證表達,教師在教學上應不斷通過條理性和嚴謹性教學,幫助學生思辨性思維的形成。
三、明確思辨教學,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新時代的教學任務要求促進學生全面化、個性化發(fā)展,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更要學習一種邏輯思維,引導學生為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做準備,幫助學生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不斷明確課堂主體,引導學生逐步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思辨性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提高對經(jīng)典文化的認識,也能帶動學生促進寫作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形成。
以《故都的秋》一課為例,教師要巧妙借助作者內心深處“秋”的景象,例如,對課文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了解,進一步把握課文的寫作思路,整合自主學習時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或利用微課教學,通過作者筆下的“秋”,逐步明確思辨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不斷促進思辨性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在課文知識點講解中,教師可根據(jù)文章主旨入手,從清、靜、悲涼三大部分進行問題設置,并將“秋”的意向貫穿到教學始終。在“清”部分,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文章內找出相應段落,找出與全文的聯(lián)系。例如,在文章中,作者運用五幅“秋景圖”,進一步體現(xiàn)了故都秋日的冷清。教師應利用作者在該部分運用的景物描寫,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閱讀思考,進一步彰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靜”部分,作者運用蘆花、柳影、蟲唱等景色進一步體現(xiàn)秋天的景象,教師可以從景色方面再次入手,分別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辨性閱讀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賞析和思考,在思辨性閱讀與思考的引導下,進一步利用微課等教學手法,加深對文章的細致觀察,并且進一步理解五幅“秋景圖”在文中的作用。在“悲涼”部分,教師可對前面的兩大主題進行整合,再結合“悲涼”部分形成綜合性閱讀鑒賞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以多媒體教學設備或翻轉課堂為教學基礎,帶領學生在作者的話語間體會悲涼這一情感,從文章的景物描寫、語言描寫、修辭手法等角度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不斷帶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接下來的語文閱讀學習奠定基礎。同時也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不斷內化情感,將這一情感運用到寫作當中,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fā)展。教師應以此為契機,加強學生對于實際生活的觀察,引起足夠的思考和批判,促使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得以提高。
四、重視思辨教學,加強閱讀必要性
語文作為人文類學科,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思辨性思維的形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高中語文必修課程的七個學習任務群之一,它不僅定位了高中語文課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作用,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思維和能力。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之一,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需要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檢驗和完善。從它的內容來看,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相互包容的,這種綜合性的呈現(xiàn)方式使得學生在進行閱讀訓練的時候可以充分發(fā)散思維,進行換位思考。
以《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課為例,作者利用瑰麗的形象表現(xiàn)了夢境,進一步展開對深沉復雜人生的思考。教師在授課時應根據(jù)詩境的繽紛多彩的藝術表達,以及新奇的表現(xiàn)手法上進行思辨性閱讀賞析,在古詩中展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有助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教學軟件,在課后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賞析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古詩內蘊含了較為豐富的文化情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形成,也為閱讀加強了必要性。學生在學習時要不斷賞析并記錄筆記,對古詩傳遞的中心內容、思想情感等內容做出深層思考。教師也可針對重點問題,制作微課視頻,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加強學生在古詩中建立思辨性閱讀思維。教師在教學時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進一步建立系統(tǒng)化、多樣化的語文教學體系,并且在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之后,便能夠圍繞興趣點展開進一步的討論。這既能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也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不斷豐富高中語文課堂表現(xiàn)形式。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不斷改變原本的教學方式,從原本偏重知識傳授,轉變成思維能力的拓展。教師在開展思辨教學時要堅持理性化、多元化閱讀教學形式,從多角度重視學生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學生思辨興趣,提升學生自身的語文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褚樹榮.思辨何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解讀[J].語文學習,2018(8).
[2]陳芳芳.高中語文“表達與交流”教學策略探析[J].語文天地,2019(13).
作者簡介:湯亞東,1980年生,江蘇如東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閱讀與作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