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臣
內(nèi)容摘要:蘇軾作于貶官黃州時期的詞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抒寫了此時期的人生體味與思索,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仕與隱的矛盾心理和對生命意義的思索、探尋與追求。本文主要探討了這一心理的內(nèi)涵和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路歷程。
關(guān)鍵詞:仕與隱 佛老思想 人生歸宿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詩詞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為讀者喜愛。作者借雨中的瀟灑歌行,展示了他雖然坎坷挫折不斷,但依然不懼不畏、灑脫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曠達胸懷,這首詞在讀者中產(chǎn)生了心靈共鳴,獲得審美體驗。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何消解人生苦悶,超越現(xiàn)實困境,拓展精神空間,獲得心靈撫慰,是人們永恒的追求。這首詞契合了中國人深層次的審美和心理需求。
要想很好地品讀這首詞,就要從更深層次上理解作品的“雨”和“斜照”這兩個意象,從中找到解讀作品的鑰匙。
一.雨:蘊含著理想幻滅與意存退隱的超然物外與灑脫達觀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春。當時,作為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與朋友出游突遇風雨。他毫不在乎,冒雨吟詠,自若徐行,得此篇。詞的小序寥寥幾筆,交待了時間、地點、天氣、人物、事件和寫作緣由,也把蘇軾的灑脫和與眾不同表現(xiàn)了出來。
古典詩詞中,雨中詩詞多伴隨著雨中多愁。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陷入極度苦悶凄楚消沉之中。這首詞作者運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手法,借“雨”意象來表現(xiàn)其漂泊流離、前途迷茫的處境和內(nèi)心的痛苦凄清、惆悵悲涼、孤獨幻滅的情思。
上片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即見不凡?!坝辍?,穿林打葉,足見驟雨猖狂。既是實寫,寫出當時作者途中遇雨的實景與氛圍。也是虛寫,是人生風雨、政治風雨。這穿林打葉的雨,上匯聚了作者的淚水與愁緒,是雨淚同滴,是一滴滴敲擊在作者心頭的心雨?!澳牎奔床灰牐遣灰蛔约簝?nèi)心的凄涼漂泊、孤獨幻滅之感擾亂?!昂畏痢本浼床环劣曛蟹鸥枳匀粜煨校凳玖怂谡物L雨中屢遭貶謫,仍能鎮(zhèn)定自若、泰然處之的心態(tài)?!爸裾让⑿本錁O具詩情畫意,勾勒出一幅煙雨蓑衣行吟圖:沙湖道上,詞人竹杖芒鞋,雨中吟嘯徐行,似閑庭信步,甚覺“輕勝馬”,灑脫中有狂放。“竹杖芒鞋”喻指行走江湖,“馬”喻指身居廟堂。此句表面是表現(xiàn)作者雨中行走,竹杖芒鞋比騎馬前行更便捷,實際是暗含了他經(jīng)過多次坎坷困境、貶謫磨難、備受打擊之后,內(nèi)心悲涼、理想幻滅而意存退隱的心緒,盡顯作者笑傲人生的灑脫豪放。其內(nèi)在情感延續(xù)到了首句之意,開啟了“誰怕”一句,那種在風雨中且行且吟淡然自若的情懷,都濃縮在了“一蓑煙雨任平生”中。雨具有天然的阻隔作用,在心理上容易出現(xiàn)幻滅與迷茫之感?!耙凰驘熡辍?,煙雨迷蒙給人以前路茫茫,前程渺茫的心靈感悟。穿林打葉的雨喻示著蘇軾內(nèi)心的抑郁悲涼、矛盾痛苦、蕭索落寞,他在人生最低谷之時,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孤寂凄涼之感,理想破滅之嘆?!叭巍焙汀罢l怕”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一切的淡然無畏,曠達超然,風雨兼程,傲然前行。人生有順逆成敗、榮辱禍福。無論何時處于何種境地,蘇軾都能以坦然超脫的心境去對待。
二.斜陽:蘊含著理想幻滅與淡泊寧靜的閑適灑脫與空靈超然
烏臺詩案對于蘇軾,是一場惡夢。黃州的貶謫生活,使蘇軾由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轉(zhuǎn)入出世隱逸的老莊思想,重新認識社會,評價人生。
下片的“料峭春風”點明時令與惡劣的環(huán)境氛圍,這既是自然環(huán)境,也是作者殘酷的現(xiàn)實生存環(huán)境。料峭春風吹得作者清醒,是酒醒,也是覺醒,夢醒就是現(xiàn)實?!拔⒗洹庇须p重意義:一是大自然的陰冷寒意,二是烏臺詩案給積極進取的作者帶來的心理感受——心寒。“微冷”二字,作者寄寓著人生感慨,彌漫著蕭索意味,暗示著其悲傷凄清孤寂落寞的心境。緊接的是“山頭斜照卻相迎”一句,“相迎”二字極妙。對經(jīng)歷風雨者來說,是欣喜:驟雨初歇,雨過天晴,山頭斜陽,親切振奮;驅(qū)散陰冷寒意,迎來和煦陽光。
“斜照”即夕陽黃昏。在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在太陽意象的象征意義里,升起、日午、黃昏、日落,就像是一個人經(jīng)歷了出生、青壯年、老年、死亡的人生旅程,就像歷史經(jīng)歷了源起、興盛、頹敗、替代的過程(《晚唐鐘聲》73頁)。太陽升起意味著誕生,充滿希望。太陽升起,噴薄而出,光芒四射,威力無比,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驅(qū)散黑暗寒冷絕望,帶來光明溫暖希望。太陽的降落意味著死亡,蘊含著恐懼。黃昏夕陽,美麗溫馨,日薄西山,帶來傷感恐懼絕望,使生命涂上了虛無迷離的色彩,沉淪了英雄氣度、消逝了生命亮色。
斜陽黃昏,在時間意義上具有蒼茫的歷史意味??梢韵胂?,47歲的蘇軾,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站在雨過天晴的黃昏里,呼吸著清新微涼的空氣,拄杖追憶前塵往事,他會產(chǎn)生怎樣的人生感想與慨嘆呢?回顧近三十年的宦海沉浮,蘇軾在痛苦中反思,在幻滅中動搖,在消沉中追求,在泛舟江湖與身處廟堂之間悵然徘徊,在退隱與入世中激烈交鋒。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并積極踐行的蘇軾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豈是今天的我們所能夠理解的?
“山頭斜照”表明雨過天晴,斜陽相迎,充滿溫馨與生機。雖然沒有早晨太陽的威力驅(qū)走“微冷”,但總是會給人帶來些許溫暖、一絲希望,卻也改變不了黃昏夕陽帶給人的往事如煙、世事滄桑、理想幻滅、悲涼虛無的人生感悟?!靶闭铡卑凳咎K軾在失意困頓絕望中感到點滴暖意,還有微茫的希望。但是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種種打擊之下,理想成空,一無所有,在內(nèi)心希望與失望、追求與退隱的矛盾沖突中,最終老莊思想占據(jù)了上風,“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獙さ萌松嬷B。
夕陽黃昏也喻示著太陽回歸“家園”,暗示著人之歸和精神回歸?!坝辍毕礈炝耸篱g塵濁,也蕩滌了作者功業(yè)追求的熱情。雨過天晴,“山頭斜照”,如畫美景,朦朧柔和,靜謐溫馨,清新自然,婉約和諧,讓作者陶醉,暫時忘卻了煩惱苦悶憂愁,在滌盡塵濁而清新優(yōu)美的大自然中,尋到了精神家園,得到了精神的自由與解脫,心靈的安寧與慰藉,人格的獨立自由與發(fā)展,使得作者自然而然地感到“歸去”方能“也無風雨也無晴”,隱逸方能超越世俗煩擾,達觀灑脫,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獙さ萌松雎?。
下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是作者回望適才煙雨迷蒙的經(jīng)行處。這里的“向來蕭瑟處”是既指剛才雨中吟嘯所行之處,也指作者追憶回顧一生經(jīng)歷:遙想蘇軾當年,21歲考中進士,名動京師,春風得意,青云直上;抱負遠大,等待機遇,一展雄才。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高太后臨朝聽政時期和哲宗親政時期)、徽宗五位皇帝,因與同僚政見不合,再加上自己的性格所致,多次被貶謫,仕途坎坷,顛沛困頓,對他打擊最大的是烏臺詩案。當時朝廷上有許多官員為蘇軾求情,與蘇軾政見不和的王安石也勸神宗,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力挽,蘇軾才終免一死,最終落得個貶官黃州做團練副使的下場。有濟世之才和遠大抱負且才華橫溢的蘇軾,作這首詞時已經(jīng)47歲了,他空有一腔報國安民的志向,徒有一腔建功立業(yè)的熱情,終因“烏臺詩案”而貶官黃州,名為團練副使,實為勞動改造,沒有官俸,只能在東坡開荒種地,躬耕自資,自建“東坡雪屋”居住。在夕陽斜照中,往事歷歷,物是人非,似夢如幻,白云蒼狗,他產(chǎn)生了一種濃濃的世事滄桑、人生幻滅之感和虛無縹緲、看穿生死、萬事皆空的生命體驗。
此時作者到黃州已是第三個春天了,何時才能離開此地?何日是歸程?沒有人能給他答案。他在溫暖的夕陽中思索,在迷離的黃昏里體味,感到了心靈的孤寂疲憊,人生的失意空嘆,生命的虛無迷離,最后道出了“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聲?!皻w去”,既是實指,回歸實有家園,也是虛指,回歸精神家園,隱逸出世。烏臺詩案使蘇軾對儒家積極入世思想、人生追求進行了深深的思索,在此失意之時,他傾向于佛老思想:超然物外,物我相忘;洞明世事,通達人生;無風無雨,身心皆空;不悲不喜,萬事皆空。他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追求更多地寄托于佛法禪意、老莊思想、青山秀水之中,在更大意義上成就了東坡式的閑適灑脫、空靈超然?!獙さ萌松鷼w宿。
三.“雨”“斜陽”:蘊含著凄迷朦朧與婉約淡泊的感傷美
此詞,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語言,勾畫出一幅煙雨迷蒙的春雨圖。首句用“穿林打葉”點出雨的急、大,形象地凸現(xiàn)春雨清冷明麗、似寒非寒、時密時急的特征,又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煩郁心情。意境凄迷朦朧,令人惆悵煩悶傷感。而后文的“一蓑煙雨”又構(gòu)成了煙水朦朧迷離的畫意聲情美景,婉約凄清,迷離蒼茫,轉(zhuǎn)瞬即逝。
“山頭斜照卻相迎”的“斜照”,寫出了太陽西沉時的溫馨寧靜,淡泊愉悅之美?!跋﹃枱o限好,只是近黃昏?!秉S昏意象在時間意義上具有迫近死亡的憂懼和哀傷。“夕陽的審美愉悅化解銷蝕著日暮的悲哀,而日暮的悲哀又使夕陽的審美流露出凄婉迷離的特征?!保ā锻硖歧娐暋?2頁)“斜照”給人溫馨與悲涼同在,愉悅與凄婉并存的審美體驗,是一種感傷美,銷蝕著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而獲得審美體驗。
作者借出游途中遇雨這件小事,抒寫了人生感悟與智慧?!按┝执蛉~聲”道出了作者“烏臺詩案”后的抑郁苦悶、悲傷無奈、疲憊幻滅的心聲?!澳牎薄耙鲊[”“徐行”“誰怕”“任”表現(xiàn)了作者的豪放曠達,灑脫超然?!爸裾取薄懊⑿薄皠亳R”顯現(xiàn)了作者的厭倦官場與隱逸心態(tài)?!靶闭铡薄盎厥住薄皻w去”是曠達率性,也是理想幻滅后的無奈?!耙矡o風雨也無晴”看似作者參透了人生意義,找到了人生歸宿,更是無奈后的自我安慰。
透過這首詞,我們感到命運多舛的作者對于生命意義的不懈思索、探尋與追求。
參考文獻
[1]傅道彬.晚唐鐘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山東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