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蔚 劉兆龍
關鍵詞:感性消費;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設計方法
1 感性消費概述
1.1 感性消費概念
感性消費與其他消費在理念上存在不同,感性消費不再是只關心商品材料、質量、功能、價格等普遍因素。感性消費更關心“人”的重要性。把“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從人性需求、精神需求兩方面滿足消費者。
“感性消費”的概念最早是由飛利浦· 科特勒提出,他根據(jù)“人”的三種心理活動過程,研究并分析出了感性消費這一理念。將“人”的消費心理分為三種過程: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將消費也分為三個階段:量的消費時代、質的消費時代、感性消費時代。我們正處于感性消費時代,感性消費時代就是從消費者的個人喜好、感官直覺出發(fā),目的是滿足消費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雙重追求[1]。現(xiàn)在感性消費已經成為科學和文化設計研究探討的內容。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前都會摻雜復雜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都會影響判斷的結果,所以要針對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從而引起消費者注意并激起其購買欲。
1.2 感性消費層次
感性消費是針對大眾的,任何群體都會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意向進行消費。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可將感性消費劃分為了兩個消費層次:初級感性消費和高級感性消費。
初級感性消費主要依賴于直觀的觀感進行消費。在消費過程中理性占比較低,沒有過多的思考和其他意志的參與,是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的一種消費模式。初級感性消費者在消費時缺乏知識性、經驗性和理性的思考,所以在初級消費過程中常會出現(xiàn)沖動性消費和情緒性消費。
高級感性消費的消費群體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在消費中更加享受輕松、自由的消費體驗。在消費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不僅放在商品的外觀上,也會對商品本質功能進行研究,最后確定是否購買此商品。高級感性消費群體具有理性、睿智消費等特征,受外界的因素影響很小,理性大于感性。他們購買行動都是理性的思考加感性的沖擊,具有目的性、計劃性和穩(wěn)定性。
1.3 感性消費心理的分類
1.3.1 自我情感的消費心理
在消費中,消費者的情感訴求來自于消費者的內心,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才能設計出適合的產品。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存在,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消費過程中這些觀念和個性都會左右消費者的選擇。如性格外向的人比較喜歡顏色鮮亮能體現(xiàn)出自身個性的產品。個性內向的人就會選擇中規(guī)中矩的產品。感性消費充滿各種自我情感的需要,如果消費者沒有了自我情感消費的需要,任何刺激也無法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根據(jù)這種需要,在進行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時就要把產品的內涵與消費者的需要聯(lián)系在一起,使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的某種心理需要。
1.3.2 流行時尚的消費心理
人們的購買需求是多樣的,購買的產品要滿足物質需求、精神需求,同時還要能迎合環(huán)境。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外界“帶貨”的影響。在消費中就會出現(xiàn)跟風消費的現(xiàn)象。在感性消費充斥的現(xiàn)代社會,流行時尚消費愈發(fā)嚴重,消費也會追求時尚和流行。在追逐這種流行時尚消費的過程中,突出體現(xiàn)在具有新潮的、時尚的、前沿的產品中。這種消費心理不再是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的體現(xiàn),它主要反映出的是一個時代的印記、精神的追求。
1.3.3 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費心理
在感性消費時代,會有理性—感性追求消費心理的消費群體。這種消費者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追求下的感性消費模式。這種消費的追求者不僅要在精神上得到滿足,還要在物質上得到滿足,這種需求滿足甚至會代替物質需要。換句話說,就是既要產品的質量達標,滿足其產品最本質的功能基礎,也要有附加值的超值性能。所以產品要在功能上滿足消費者對于功能的需求,在感性層面上又能打動他們,進而完成他們精神層面的追求[2]。
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費心理對于其他的消費心理是相對復雜的,不能單純的歸順為是理性消費或是感性消費。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費心理主要以理性認識為主,感性消費的心理因素影響為輔。理性消費觀在購買產品時最看重的就是實用價值,能夠解決實用性的問題。缺點是選擇的產品會過于單一、死板,沒有“溫度”。而這時候理性—感性追求的消費者們與完全理性的消費者不同,他們在選購產品時只有實用性是不行的,還要具有一定的感性因素。
現(xiàn)代社會日益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經沒有人會對單調的只能夠滿足實用性的產品產生購買欲。都希望在完成最基本的實用性功能的同時,能感受到別樣的體驗。這就需要在產品設計時,設計師要對實用性觀念進行升級。在使用體驗上要方便、快捷、輕松、愉悅,外觀上要新穎但是不要過度繁瑣。也不能太過于理想化,還需要有一定的科學基礎,這就是理性—感性追求消費所需要的,也是當下人們精神層面提高之后的表現(xiàn)。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也要跟著局勢的變化而改變,在保證功能的同時增加獨特的創(chuàng)意,同時也要注重群體的理性心理、感性心理。
2 基于感性消費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方法分析
2.1 感性消費功能附加法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功能性是產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產品基礎功能是一切的基礎。在感性消費中還要在此基礎上加入附加性的精神功能,滿足感性消費者精神和心理上的追求。功能附加法就是在產品的基礎功能上加上一些象征性的、教育性的、具有獨特形式的精神產物。設計師在設計調研中,了解不同人群的深層心理追求,把這些都運用到設計中。在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中,要改變之前無用的貼合性設計,更加注重產品的功能性和文化內涵的賦予。如故宮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其把莊嚴古典的故宮和潮流的彩妝進行互動設計,推出了系列的彩妝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故宮國寶色口紅”“故宮鶴禧覺色眼影”(如圖1)。這些產品一經發(fā)出就成為了女性游客們的必買清單。將彩妝的基礎功能做好的同時,賦予精神上的文化內涵,會更容易刺激感性消費的欲望。
2.2 感性消費色彩重組方法
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在基礎功能都大為相似的時候,產品色彩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根據(jù)美國流行色彩研究調查表明,在挑選相同類型的產品時,只需7 秒就能確定他們是否想把這款產品收入囊中。在這短短的幾秒鐘,色彩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之一[3]。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色彩和感性消費有著密切的關系,研究感性消費色彩的重組方法也是感性消費時代研究的關鍵。
在感性消費色彩的重組法中,色彩要有一定的含義。色彩要與產品的設計理念預期基本一致,明確所要運用色彩的價值,在設計的時候獲取消費者對產品和顏色的感性需求,因為不同的色彩給人們帶來的體驗感不同。如健達奇趣蛋的外產品包裝設計就利用了兒童對顏色的感受進行了針對性的設計(圖2),選用白色與橙色的流行色,又根據(jù)兒童中男孩和女孩喜愛的顏色不同,針對男女孩兒喜好進行區(qū)分設計,所以產品外包裝設計分為男孩版和女孩版,男孩版在白色部分加入一些藍色,女孩版就是在白色部分加入了粉色。這就是利用了色彩的感覺不同,進行色彩的應用[4]。
2.3 感性消費材料選擇方法
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產品的材料也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欲。不同的材料代表的價值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材料是產品造型的載體,造型相同的產品運用了不同材料也會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觸覺感受,同時也要不斷地對新材料進行開發(fā)研究,新材料能夠創(chuàng)造出多樣的表達方式。在相同外觀和使用條件下,材料的應用會脫穎而出,這就是在感性消費中,感性設計材料選擇方法帶來的成效。
2.4 感性消費視覺形式表達法
視覺沖擊在感性消費中占比很重,設計時要特別注意形式美的表達。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每個人都會追求外觀獨特的形式美。尤其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外觀就是吸引消費者的基礎,外觀如不能夠給消費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就很難在市場上堅持下去。例如,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朕知道”膠帶(圖3),外觀上具著獨特的形式美感,并且適宜它所售賣的環(huán)境。膠帶簡單的加上幽默風趣的網(wǎng)絡語言,就顯得不那么普通,反倒流行時尚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激發(fā)購買沖動。從而可見,好好利用視覺形式的表達方式,簡單的產品也會帶來很大的效益[5]。
3 結語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相比以前雖然有所好轉,但依然存在過于簡單的商業(yè)化形式。在感性消費時代,還是要脫離之前的固有思維,設計出更加富有深意的、更加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行購買。所以就要了解每一類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根據(jù)各類人群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進行設計,要讓不同人群的人都有著屬于他們的自己的感性點,滿足物質需求更要滿足心理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