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
[摘 要]科學課程要具有開放性。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教教材,則會大大限制學生科學學習的天性,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的拓展點、空白點,圍繞教材,補充科學觀察課、科學實驗課、科學技術課、科學閱讀課以及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等課型,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拓展,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拓展性課程;類型;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8-0083-02
科學學科的教學要打破教學內容和時空的限制,在課堂內外要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教師如果學會設計、實施科學拓展性課程,就會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通過研讀《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領域的活動建議里都強調指導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實驗活動、閱讀活動、制作活動等。為了讓這些學習活動內化為學生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我認為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可以這樣來實施:教師通過挖掘教材的拓展點、空白點,圍繞教材,補充科學觀察課、科學實驗課、科學技術課、科學閱讀課以及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等課型,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拓展。
下面,我將分別對以上五種科學拓展性課程如何在實踐中實施,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觀察型拓展性課程
1. 課型簡介
觀察型拓展性課程根據(jù)觀察場地的不同,可以分為現(xiàn)場觀察和非現(xiàn)場觀察;根據(jù)觀察的時間長短,又可以分為長期觀察和短期觀察。
2. 實施策略
現(xiàn)場觀察和長期觀察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我們在操作過程中是這樣進行的:
(1)準備階段:布置拓展觀察任務前,教師先通過授課引發(fā)孩子的觀察興趣,然后提出觀察的內容以及注意事項,發(fā)放觀察記錄單,并告知家長陪同觀察,可以通過網絡通知或發(fā)放告家長書,取得家長的配合。
(2)觀察階段:這階段主要注重的是學生的自主觀察、堅持和思考。因為是長期觀察,為了讓學生堅持做下去,在這期間,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的短暫反饋或者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繼續(xù)觀察的愿望,也可以通過上傳觀察圖片或文字描述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們繼續(xù)觀察。
(3)交流分享:觀察期結束后,教師要立即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學生先小組內分享自己的觀察所得、自己的解釋和思考,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們互相學習借鑒,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和拓展。
(4)評價激勵:學生對自己的觀察情況進行小組評價,例如用星級評價方式,從能否堅持、觀察記錄情況、提出問題和查閱資料情況等方面進行評價,可以分為優(yōu)秀、良好、一般等等級,分別用三顆星、二顆星、一顆星等來表示,統(tǒng)計在班級的學習情況記錄單里。
二、實驗型拓展性課程
1. 課型簡介
小學科學實驗型拓展性課程是指引導學生通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步驟,來思考、觀察、比較、論證,從而逐步發(fā)現(xiàn)事物本質的課程。
2.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在開展實驗型拓展課程前,先由教師課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布置適宜在家庭里進行的探究內容,通過網絡把拓展實驗的視頻指導或者文字要求傳送給學生和家長,對于需要家長協(xié)助的,教師會進行及時的說明。
(2)實驗階段:這些拓展實驗基本是在家完成的,我們要求學生注意考慮實驗細節(jié),并為了安全邀請家長陪同參加。家長可以把實驗情況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并能提出一至兩個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3)交流分享:學生們實驗后,把自己的實驗過程圖片或者視頻發(fā)到群里,供其他同學觀摩學習。
(4)評價激勵:教師在班級群里及時對學生做的拓展實驗進行點評,邀請學生在課前三分鐘進行小實驗展示或者播放學生的拓展實驗視頻,這種肯定和鼓勵進一步激發(fā)了做學生做實驗的熱情和興趣,促使學生們課后進一步探究。
三、技術型拓展性課程
1.課型簡介
科學技術型拓展性課程是指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概念引領,以設計、制作、栽培、飼養(yǎng)等活動為載體,在技術實踐中,促進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科學概念的教學活動。
2.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為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動手操作的愿望,教師在布置任務前,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或者出示制作好的教具讓學生欣賞,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然后提出制作要求,請學生設計方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討論,然后請學生把設計方案畫下來或者用文字簡單敘述出來,讓學生對操作步驟、技術要求等了然于胸。學生之間可以進一步相互交流,優(yōu)化方案。
(2)操作階段:學生根據(jù)設計方案在家進行操作,可以請家長協(xié)助,對于在操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可以通過班級網絡交流,可以查閱資料,也可以查看老師提供的視頻或文字指導。在此階段,教師提前把準備好的相關指導視頻或文字發(fā)到班級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多個視頻操作指導或文字指導,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
(3)交流分享:為了提醒學生制作,可以讓學生把作品的圖片或制作過程錄制的視頻發(fā)到班級群,教師進行及時的點評,其他學生進行互相瀏覽學習。
(4)評價激勵:對于技術型拓展性課程,仍然采用星級評價的方式,可以分為完成制作、制作較好、制作精致三個層次來進行評價,并且可以與平時成績掛鉤。每學期,我校會舉行技術類拓展制作的展覽,并把最優(yōu)秀的作品擺放在學校展廳里,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制作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認知的能力和科學探索的能力。
四、閱讀型拓展性課程
1.課型簡介
科學閱讀型拓展性課程是指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主題拓展,組織學生圍繞著主題,通過查找相關資料、閱讀、分析、提取等,從而形成基本的科學認知,從中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處理信息能力的拓展性課型。
2.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根據(jù)教材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閱讀環(huán)節(jié),請學生閱讀并進行討論,教師適時擴充,引起學生興趣,然后提出相關拓展閱讀主題,請學生課后繼續(xù)查閱或者教師提供好資料,由學生課后進行閱讀,下次課進行匯報。
(2)閱讀階段:教師通過網絡平臺推送一些相關資料或鏈接,及時提醒學生在家進行閱讀,并鼓勵學生進一步查找資料閱讀。學生在家進行閱讀,家長給予提醒和協(xié)助。學生閱讀時,可以進行簡單的摘記或者在資料上直接畫出重要的內容,并試著講給家長聽聽。
(3)交流分享:在科學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先小組內進行閱讀匯報,然后針對不同的方面,請學生進行典型事例的匯報。學生匯報的大量信息,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回去繼續(xù)閱讀的愿望。
(4)評價激勵:為了讓學生們熱愛閱讀,在進行小組匯報和全班交流時,仍然采用星級評價方式。這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們自主閱讀的愿望和興趣,而在自己查找資料、閱讀、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擴大了視野,還鍛煉了獲取信息、篩選信息、提取信息、交流表達、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
五、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拓展性課程
1.課型簡介
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拓展性課程是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它直指學習的本質。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拓展性課程通過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設計方案、動手操作、交流展示、評價反饋等學習過程,由在校學習和居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多學科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和分享表達能力等。
2.實施策略
(1)準備階段:跨學科的項目化學習拓展性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教材單元內容或者社會熱點問題提出問題,確定研究項目,然后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從而設計方案,在設計方案環(huán)節(jié)要進行小組以及全班的交流,對方案進行完善,還可以請教其他學科教師進一步提出指導意見,為接下來的實施做好充分準備。
(2)動手操作:為了讓學生能按照設計方案進行得更好,教師可以提供視頻操作資料或者圖文資料,讓學生進行借鑒,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這需要很長的操作時間,這個步驟主要是學生在家進行。
(3)交流匯報:教師分專題將學生展示的作品進行收集、匯總。課堂上,教師再依據(jù)專題組織學生對操作情況進行交流匯報,從而打開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等。
(4)評價激勵:教師將學生作品分為電子版和實物版進行收集整理,進行班級展示,對于優(yōu)秀作品,進行校級展示。科學教師可以在學校的公眾號或者學校網站設置專欄,用于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電子作品;科學教師還可以在學校的科學展廳,設計主題,集中展示學生的項目化學習成果等。
科學教師根據(jù)教材,適時地進行拓展性課程的實施,學生們在參與的過程中,親歷了查閱、設計、操作、交流、展示等環(huán)節(jié),不僅學習了一些科學知識,而且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去探究問題,在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實事求是、敢于質疑、獨立思考又樂于互助合作的科學精神。
綜上所述,我通過自己的體驗和實踐,嘗試提煉出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的類型與實施策略,以期與各位同行共享。我相信經過大家的共同切磋,一定會探討出更加有效的拓展性課程的實施策略,讓廣大的師生受益,希望孩子們都徜徉在科學的殿堂里,讓科學素養(yǎng)在悄然中增長。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