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揚榮
海安市人民醫(yī)院胸外科 (江蘇海安 226600)
胸腔積液可由靜脈高壓滲出、腫瘤、外傷出血等多因素導致,若治療不及時,會出現胸膜肥厚、粘連等現象,影響患者的預后[1]。目前,臨床治療該病患者的主要手段為胸腔閉式引流術。該術式通過1根引流管連接較低位的引流瓶和胸腔,借助重力作用,排出胸腔內積液與氣體,以促進患者肺功能的恢復;但術中通常采用的導管材料較硬、管徑較粗,導致穿刺口較大,增加感染風險,且導管極易滑脫,導致患者活動受限。J 型醫(yī)用導管是在中心靜脈導管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因其形似豬尾巴,故又稱豬尾巴管;J 型醫(yī)用導管具有質地柔軟、密封性好的優(yōu)勢,目前逐漸被應用于胸腔積液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2]。本研究探討J 型醫(yī)用導管在胸腔積液患者行胸腔閉式引流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腔積液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31例。對照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46~78歲,平均(62.48±5.42)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4例,大專10例,本科及以上7例;體質量指數18~29 kg/m2,平均(25.13±0.53)kg/m2。試驗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22~41歲,平均(31.69±3.35)歲;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15例,大專8例,本科及以上8例;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平均(25.22±0.51)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經B 超、X 線等檢查確診為胸腔積液;(2)臨床資料完整;(3)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4)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依從性較差,無法配合完成研究的患者;(2)嚴重肺部疾病的患者;(3)腫瘤原因引起的胸腔積液。
兩組均行胸腔閉式引流術。
對照組術中應用中心靜脈導管:術前局部麻醉,在患者腋中線第7或第8肋骨間做一長約1 cm 的切口,鈍性分離肌層,刺破胸膜后,將16Ga 型20 cm 單腔8FR 中心靜脈導管(珠海尼亞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送入胸腔,當有氣體或液體流出時,連接水封瓶,固定并縫合導管,使用無菌敷料覆蓋。
試驗組術中應用J 型醫(yī)用導管:術前局部麻醉,穿刺部位同對照組,穿刺針直接刺入胸膜,當注射器內出現液體或氣體后停止進針,插入并固定導絲,退出穿刺針;將J型醫(yī)用導管(8F,30 cm,由廣東百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沿導絲置入胸腔內10~12 cm,抽出導絲,固定導管;連接引流管與水封瓶,引流胸腔積液,首次引流量應≤700 ml,以后每日引流量應≤1 000 ml,引流速度不宜過快;J 型醫(yī)用導管上有控制閥可調控引流速度和量,若無需持續(xù)引流,可使用肝素封管避免發(fā)生堵管;當無液體流出或每日引流量<50 ml 時,水封瓶內無氣體冒出,CT、彩超檢查顯示肺復張良好,可考慮夾閉導管觀察24 h,若患者無明顯不適,可進行拔管。
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3]評分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治療總有效率:術后1個月進行評估,胸腔積液完全消失,且1個月內未檢查到胸腔積液,為完全緩解;胸腔積液減少≥50%,且維持1個月,為部分緩解;胸腔積液減少<50%或增加≤25%,為穩(wěn)定;胸腔積液增加>25%或死亡,為進展;治療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總例數×100%。(2)VAS 評分:術后第1天,在紙上畫一條10 cm 長的直線,0 cm 和10 cm 分別代表無痛和最嚴重的疼痛,由患者根據主觀感受標出疼痛的位置,1 cm 代表1分,評分與疼痛程度成正相關[3]。(3)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胸腔感染、皮下氣腫、胸腔內出血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 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試驗組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VAS 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VAS 評分比較(±s)
注:VAS 為視覺模擬評分法
組別 例數 傷口愈合時間(d) 拔管時間(d) VAS 評分(分)對照組 31 4.88±0.61 5.63±1.08 6.21±0.93試驗組 31 1.45±0.58 3.67±0.87 2.26±0.75 t 22.689 7.869 18.408 P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胸腔積液患者由于大量聚集的胸腔積液可出現肺不張和肺水腫,影響其肺通氣功能,增加其心臟前負荷,減少心輸出量。胸腔閉式引流術是現階段治療該病患者的首選方式,可有效解除肺組織的受壓情況,恢復正常通氣,減輕心臟負荷,改善循環(huán)功能,大大減輕患者的痛苦。中心靜脈導管因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愈合快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胸腔閉式引流術中;但常規(guī)中心靜脈導管管徑較大,在置管過程中需切開皮膚,手術切口較大,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4-5];此外,因管徑較大,胸腔積液排出速度過快,易使患者體液失衡,進而導致肺水腫、休克等不良事件,延緩患者的康復。
J 型醫(yī)用導管管徑較小,在實施引流操作時,無需切開皮膚,直接通過穿刺針刺入胸膜,并固定導絲,然后將導管沿導絲置入胸膜,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與常規(guī)中心靜脈導管相比,J 型醫(yī)用導管增加了調控引流量的開關,可有效控制引流量,且其對胸壁的損傷較小,即便有少量出血,其管道也能達到有效壓迫止血的效果;采用J 型醫(yī)用導管患者胸壁處的傷口處于完全封閉狀態(tài),可避免與外界接觸發(fā)生感染或皮下血腫,有助于促進切口愈合,縮短拔管時間[6-8];長時間引流難免會發(fā)生引流管堵塞的情況,而J 型醫(yī)用導管的螺旋形設計可有效降低堵塞的發(fā)生風險[9-10];J 型醫(yī)用導管管腔表面為親水性膜,管內壁光滑,穿刺阻力較小,操作過程中及帶管病程中舒適感較好,患者耐受度高,且穿刺扣較小,拔管后不會遺留明顯瘢痕,可滿足患者的審美需求;此外,J 型醫(yī)用導管質地柔軟,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易被患者所接受[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胸腔積液患者行胸腔閉式引流術中應用J 型醫(yī)用導管的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中心靜脈導管,J 型醫(yī)用導管具有不易脫管、傷口小、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可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拔管時間,減輕疼痛,并可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