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月華,錢敏,2,劉曉艷,2*,白衛(wèi)東,2,趙文紅,2,潘振輝
1(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 輕工食品學院,廣東 廣州,510225)2(現(xiàn)代農業(yè)工程創(chuàng)新研究院,廣東 廣州,510225) 3(廣州酒家集團利口福食品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511442)
淡水魚資源在我國尤為豐富,其中鰱魚、鳙魚、草魚、鯉魚是典型代表(約占88.5%)。絕大多數(shù)淡水魚糜的內源性蛋白酶含量遠高于海水魚,其肌肉蛋白不僅抗凍能力較差,易發(fā)生冷凍變性,加工過程中還存在凝膠劣化、彈性不足等缺點,因此需要加入合適的外源物質對其品質進行改良,降低加工成本的同時提高淡水魚糜的凝膠特性,如酶類蛋白質、非酶類蛋白質、淀粉類、非淀粉多糖類及其他天然產物等[1]。我國研究淡水魚居多,國外研究則超過90%以海水魚為主;但目前國內淡水魚糜制品生產規(guī)模還不大、品種也較為單一,對其深加工的發(fā)展前景是大勢所趨,如何更好地改善淡水魚糜凝膠形成能力仍是目前開發(fā)高品質淡水魚糜制品、提高淡水魚加工深度和廣度所需解決的首要問題,這將會推動我國淡水漁業(yè)繁榮興盛,使其資源得以物盡所值,對合理利用大宗淡水魚資源意義深遠[2]。因此本文主要綜述了淡水魚糜凝膠形成及劣化的機理,通過添加蛋白類、淀粉類、非淀粉多糖類及其他天然產物等外源物質改善淡水魚糜及其制品凝膠性能的研究進展,旨在為開拓各式各樣的凝膠增強劑,并對其后續(xù)復合互作提高淡水魚糜凝膠特性提供更多參考。
魚糜制品是水產品加工程度較高的產品之一,2010年以來我國水產加工品總量增長32.95%,而魚糜制品生產量則增加44.91%。當今,國內消費者對魚糜及魚糜制品的主要消費方式是作為火鍋料,食用方式較為單一,中低端產品銷量較大、高端產品銷量低。隨著魚糜制品需求逐年增長,冷凍魚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作為冷凍魚糜生產原料的海水魚產量不足,因此淡水魚已成為我國魚糜制品生產的重要原料。
通常將新鮮淡水魚經清洗(洗魚、除磷)、采肉、漂洗(2~3次)、脫水(水分控制在78%~82%)、精濾(去除細筋、刺)等一系列操作加工后得到肌肉蛋白濃縮物,并加入適量抗凍劑,能在-18 ℃低溫下較長時間貯藏的產品為冷凍淡水魚糜;冷凍魚糜解凍后,先空斬,再加入食鹽及其他添加劑進行鹽斬和調味斬,形成魚溶膠后并對其進行熱誘導,冷卻后形成富有彈性且具有獨特風味的膠狀食品為魚糜制品[3],其中典型傳統(tǒng)代表有魚糕、魚腸和魚板等[4]。冷凍魚糜制品不僅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如鈣、磷、鐵等,而且易消化吸收,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通常評定淡水魚糜品質的指標有凝膠強度、全質構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持水性、白度、流變學特性、熱變性等,其中TPA、凝膠強度及持水性常作為魚糜凝膠特性的首要衡量指標[5]。淡水魚糜在凝膠形成過程中,內源性蛋白酶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強代謝,導致蛋白質發(fā)生降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凝膠網狀結構,出現(xiàn)結構松散,持水能力弱,凝膠強度低等問題,故淡水魚魚糜凝膠特性不如鹽溶性蛋白含量高的海水魚魚糜[6]。重組魚糜制品是當下水產品加工領域研究的重點及熱點,尤其是通過添加外源物質來增強淡水魚糜制品的機械性質和功能性質而獲得新的產品類型,具有很高的研究潛力[7]。
淡水魚糜體內含有的內源性谷氨酰胺轉氨酶(transglutaminase,TGase)和組織蛋白酶分別通過肌球蛋白的共價交聯(lián)反應、蛋白質肽鏈的水解作用來影響其凝膠的形成。傳統(tǒng)淡水魚糜制品的生產一般采用熱誘導魚糜形成凝膠,通過控溫提高產品品質;在這過程中,魚糜蛋白形成凝膠的過程主要有3個階段,分別是凝膠化、凝膠劣化和魚糕化[8]。
(1)凝膠化:淡水魚肉需經過清水和低濃度鹽水漂洗,溶出阻礙凝膠形成的水溶性肌漿蛋白;在斬拌過程中,通過加入食鹽充分溶出屬于鹽溶性蛋白的肌原纖維蛋白,原因在于魚肉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為肌原纖維蛋白、肌漿蛋白、基質蛋白[9],其中肌原纖維蛋白是形成魚糜凝膠的關鍵蛋白,其主要由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構成,在此過程中二者由于鹽溶作用而溶解,發(fā)生水化作用并聚合成肌動球蛋白——溶膠體(可塑性及黏性強)。將斬拌好的魚糜置于≤40 ℃下熱處理一定時長,其蛋白構象將會發(fā)生松散,分子間作用力也隨之產生架橋形成立體網狀結構,自由水被封鎖在網眼中不能流動,從而形成了失去可塑性和黏性,但具有彈性的凝膠狀物——凝膠體。其主要依靠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鍵,逐漸形成疏松的凝膠網絡結構,淡水魚糜蛋白從溶膠狀態(tài)轉變?yōu)楫a生彈性的凝膠狀態(tài)[10]。
(2)凝膠劣化:魚糜凝膠劣化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淡水魚糜的加工過程中,它會影響制品的凝膠特性,降低其品質。當?shù)~糜處于50~80 ℃時,其內源性蛋白酶活性會被激活,從而水解肌球蛋白,致使凝膠網絡結構發(fā)生斷裂現(xiàn)象[11]。
(3)魚糕化:當?shù)~糜避開凝膠劣化溫度帶加熱時,會逐漸抑制魚肉中的內源性組織蛋白酶活性,魚糜凝膠網絡結構會隨之變得穩(wěn)定、非透明且緊密有序,是不可逆的三維網狀結構,魚糜的凝膠強度也顯著增加,逐漸形成具有彈性的魚糜產品[12]。因此傳統(tǒng)淡水魚糜制品的生產一般采用二段式加熱(通常為 40 ℃ 加熱 1 h,90 ℃ 加熱 30 min)誘導魚糜形成凝膠,通過控制溫度提高產品的品質,這樣制備出的魚糜制品的品質顯然高于一段加熱制備的產品[13]。
綜上所述,要想得到彈性好的淡水魚糜熱誘導凝膠,就需要保證其充分凝膠化且快速通過凝膠劣化溫度帶[14]。
淡水魚肉中的鹽溶性肌原纖維蛋白約占總蛋白含量的60%,由“Y”型結構的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動蛋白、肌動球蛋白等多種成分構成。魚糜凝膠的形成過程與肌原纖維蛋白緊密相關,其中與肌球蛋白(約占肌原纖維蛋白的 55%~60%)的關系最為密切[15]。
由于淡水魚種不同,其肌球蛋白的含量和肌原纖維蛋白的熱穩(wěn)定性也會截然不同,因此魚糜的品質也會受其影響而出現(xiàn)一定的差距。當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在解離時,會誘導肌球蛋白重鏈發(fā)生聚合和降解,蛋白空間構象隨之發(fā)生變化。其中肌球蛋白的 α-螺旋結構在凝膠化階段中逐漸解開,肌原纖維蛋白中疏水作用力和二硫鍵的變化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凝膠形成過程中二者含量增加均有利于形成致密的網狀結構,能夠獲得凝膠特性更為優(yōu)質的淡水魚糜制品,從而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16]。
外源添加物對淡水魚糜及其制品的生產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從質地、口感、營養(yǎng)等方面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有TGase、動植物蛋白、淀粉、親水膠體及其他天然產物。
用于改善淡水魚糜凝膠的外源蛋白類物質主要分為2種:一種是酶類蛋白,最常用的是TGase,這是一種可以催化轉?;磻霓D移酶,其可促使蛋白分子之間或蛋白分子內形成ε-(γ-谷胺?;?-賴氨酸非二硫共價鍵,從而提高其凝膠特性[17];另一種是非酶類蛋白,又可分為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兩大類,其促進淡水魚糜凝膠特性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可通過自身的凝膠作用來增強魚糜的凝膠特性[18],如大豆分離蛋白、大米蛋白、面筋蛋白等;二是其含有抑制內源蛋白酶活性的成分,降低對蛋白的降解作用,從而提高其凝膠性能[19],如動物血漿蛋白、卵清蛋白等。
3.1.1 酶類蛋白
由于魚肉蛋白在低溫下的凝膠作用與內源TGase的機能有關,多項研究也已證實其對淡水魚糜凝膠特性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鰱魚中的內源性TGase的比活力為126.7 U/mg[20],而鳙魚中的內源性TGase的比活力為5.59 U/mg[21],說明不同淡水魚種的內源性TGase 活性是不一樣的。雖然淡水魚肉自身含有TGase,但魚類內源性的TGase含量微乎其微,因此可通過添加外源TGase和微生物來源的 TGase(microbial TGase,MTGase)來提高淡水魚糜制品的品質[22],具體相關指標參考值可見表1。嚴菁[23]通過優(yōu)化MTGase的作用溫度、作用時間、添加量和pH值條件后,并將其分別加入至鰱魚、鳙魚、草魚和鯽魚中,發(fā)現(xiàn)魚糜的凝膠強度均顯著增強。另有賈雅[24]通過研究TGase的反應溫度(10 ℃)和添加量(0.5%)對新鮮或冷凍脆性白鰱魚糜制品的TPA、凝膠強度等指標均有顯著影響,組織結構較為致密,蛋白溶解度最小,失水率差異不大。綜上,TGase可增強淡水魚糜的保水性,充分形成ε-(γ-Gln)-Lys共價鍵是魚糜制品口感變得脆爽的根本原因。
表1 熱誘導淡水魚糜在添加酶類蛋白過程中凝膠特性的變化Table 1 Changes in gel properties of thermal-induced fresh water fish surimi during the addition of enzymatic proteins
脂肪酶(三酰基甘油?;饷?作為一種生物催化劑, 天然作用底物為三?;视王? 水解后釋放出甘油、甘油單酯或二酯以及游離脂肪酸,在參與反應的同時不會對其他成分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脂肪酶適用于富含脂肪的淡水魚糜加工中, 以提高其凝膠性能[25]。比如淡水魚種的革胡子鯰魚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會干預凝膠的形成, 破壞蛋白凝膠網絡結構, 降低產品品質,由它制備得到的魚糜制品品質一般比不上一些淡水低脂魚類[26]。蘇瑞華[27]對高脂魚種的鯰魚(脂肪含量>5%)添加脂肪酶后發(fā)現(xiàn),魚糜凝膠蛋白在其作用下充分展開,經氧化作用進一步交聯(lián)聚集,形成更多的二硫鍵得以穩(wěn)定蛋白凝膠結構。另外,研究還從十二烷基硫酸鈉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中分析出肌球蛋白重鏈條帶變淺,可能是由于肌原纖維蛋白經歷初期的充分展開后又在加熱和脂肪氧化的影響下發(fā)生氧化,再進一步交聯(lián)、聚集;同時觀察到經脂肪酶處理的樣品結構相對更致密有序。
3.1.2 非酶類蛋白
目前有大豆分離蛋白(soy protein ioslate,SPI)、活性谷蛋白、小麥蛋白、卵清蛋白、谷朊粉、菜籽蛋白和一些動物血漿蛋白(如羊血漿蛋白、豬血漿蛋白)等對淡水魚糜凝膠特性進行相關研究,具體相關指標參考值可見表2。
表2 熱誘導淡水魚糜在添加非酶類蛋白過程中凝膠特性的變化Table 2 Changes in gel properties of thermal-induced fresh water fish surimi during the addition of non-enzymatic proteins
其中SPI是一種優(yōu)質的植物蛋白,其不僅營養(yǎng)價值高,而且含有人類所需的必須氨基酸,在有效降低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同時,還能改善淡水魚糜凝膠品質,對淡水魚糜的水分含量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徐毅[28]發(fā)現(xiàn)添加3%的SPI可顯著提升泥鰍魚糜凝膠的彈性和硬度,并且此時的保水性達到最佳值,控制蒸煮損失的效果比較好,白度值也最大。早有研究發(fā)現(xiàn),菜籽蛋白自身的吸水性質能夠截留住魚糜凝膠網絡中更多的水分,彭晶[30]從菜籽粕中提取菜籽蛋白,并按1.5%添加至白鰱魚糜凝膠中,發(fā)現(xiàn)樣品的凝膠強度、硬度、內聚性、咀嚼性與持水度最佳,此時魚糜凝膠網絡結構也是變得致密且均勻,但過多會稀釋肌球蛋白重鏈的濃度,還會阻礙肌原纖維蛋白之間的交聯(lián)。
此外,還有研究學者通過分析魚糜凝膠溶解率后證明動物血漿蛋白是通過形成非二硫共價鍵來促使淡水魚糜形成更可靠的3D網狀空間結構。如李景敏等[32]和雷雨[33]分別研究羊血漿蛋白和豬血漿蛋白對鰱魚魚糜品質的影響,發(fā)現(xiàn)二者均有助于提高 ε-(γ-Glu)-Lys含量及凝膠化程度,有效提升硬度、咀嚼性、凝膠強度及持水性等方面指標。
淀粉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輔料,在淡水魚糜制品中添加淀粉不但能降低生產成本,還能顯著改善其凝膠特性,但不同種類的淀粉對淡水魚糜的作用效果也各異,具體相關指標參考值見表3。
表3 熱誘導淡水魚糜在添加淀粉過程中凝膠特性的變化Table 3 Changes in gel properties of thermal-induced fresh water fish surimi during the addition of starch
3.2.1 天然淀粉類
天然淀粉是淡水魚糜制品生產中最常添加的填充劑,如:馬鈴薯淀粉、玉米淀粉、紅薯淀粉、木薯淀粉等。由于淀粉在淡水魚糜加熱過程中遇熱會吸水膨脹進而發(fā)生糊化作用,糊化后的淀粉顆??梢蕴畛湓隰~糜凝膠網格結構中,膨脹的淀粉顆粒會增加彼此間的作用力,從而能充分改善制品的凝膠特性,使其組織結構更加緊密[36]。
有研究表明,馬鈴薯淀粉中含有內源性蛋白抑制劑,可以與魚肉蛋白酶爭奪活性位點,使蛋白酶失去活性,從而減少魚肉蛋白發(fā)生自溶現(xiàn)象,提高淡水魚糜制品的彈性[37];施珍珍等[34]發(fā)現(xiàn)馬鈴薯淀粉和玉米淀粉都能明顯提高白鰱魚糜的硬度、膠著性和咀嚼性3種質構性能,相比于玉米淀粉,6%的馬鈴薯淀粉對改善樣品的TPA最佳,有效促進白鰱魚糜凝膠的形成能力;馬鈴薯淀粉比玉米淀粉對白鰱魚糜的保水性更好,原因可能是馬鈴薯淀粉中支鏈淀粉含量(17%)及顆粒度(約40 μm)均高于玉米淀粉中的支鏈淀粉含量(11%)及顆粒度(約15 μm)。
3.2.2 改性淀粉類
考慮到原淀粉容易發(fā)生老化回生,可通過物理、化學或酶法處理來改變淀粉天然特性,使其擁有較好的持水、凝膠形成及膨脹能力,溶解率較小的變性淀粉可能更有利于促進淡水魚糜凝膠的形成[38]。常用于淡水魚糜的變性淀粉有羥丙基淀粉、交聯(lián)淀粉、醋酸酯淀粉等。
王玉鳳[29]發(fā)現(xiàn)羥丙基化淀粉對白鰱魚糜的效果最好,其次是交聯(lián)酯化淀粉,醋酸酯化淀粉,最后是普通淀粉;主要是由于各類改性淀粉中支鏈淀粉相對含量的增加程度不一,而支鏈淀粉對淀粉顆粒的膨脹起到促進效果。吳雪微[35]發(fā)現(xiàn)隨著馬鈴薯羥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濃度的增加,白鰱魚糜的凝膠強度、硬度和彈性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當濃度為2%時各方面指標的改善效果較好。米紅波等[39]發(fā)現(xiàn)添加2%木薯羥丙基淀粉對白鰱魚糜凝膠持水性的增強效果最好,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1)羥丙基可破壞分子內和分子間氫鍵,使原淀粉與水的結合能力增強;(2)羥丙基基團有助于產生分子間和分子內的排斥作用,提高淀粉的伸展性,使淀粉顆粒能維持更多水分。
親水膠體是一類由多糖或蛋白質組成的大分子物質,絕大多數(shù)能與魚類肌肉蛋白相兼容,主要關乎淡水魚糜的持水力,通常不會顯著影響其色澤;其次是它們具有膳食纖維,貼切當今消費者們追求的健康飲食理念,是改善淡水魚糜凝膠物性的良好選擇[40]。由于膠體來源不同,所擁有的活性基團和膠體結構大不相同,具體凝膠效果因其種類而異。常用于淡水魚糜制品中的親水膠體有卡拉膠、明膠、魔芋膠、黃原膠、可得然膠等,具體相關指標參考值見表4。
表4 熱誘導淡水魚糜在添加親水膠體過程中凝膠特性的變化Table 4 Changes in gel properties of thermal-induced fresh water fish surimi during the addition of hydrocolloid
卡拉膠分子含有較多的強陰離子性硫酸酯基團,通過氫鍵將凝膠體系內部和外部的游離水結合,并將其轉化為不易流動水滯留在凝膠網絡結構中。王玉鳳[29]闡述了鰱魚魚肉蛋白中含有能夠催化卡拉膠發(fā)生脫乙?;磻幕钚曰鶊F,因此0.2%的卡拉膠對提高生鮮和冷凍鰱魚糜的凝膠強度很有效果,而且TPA指標也較好;瓜爾膠則次之。蘭冬梅[41也同樣發(fā)現(xiàn)0.6%和0.8%的卡拉膠對羅非魚魚糜凝膠的整體增強效果極為顯著,其次是黃原膠和褐藻膠;此外,黃原膠表現(xiàn)為對樣品的白度明顯增大。但王聰[43]卻發(fā)現(xiàn)添加黃原膠會對白鰱魚糜制品凝膠強度產生較強的負面影響,而0.4%的可得然膠對其凝膠強度和持水性的增強效果最好,具有較好的保水性,能夠束縛存在魚糜蛋白凝膠中的部分游離水;其次是0.2%的卡拉膠和0.1%的明膠。除此之外,刺槐豆膠也可與水分子之間形成氫鍵,從而結合大量水,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樣品的持水性,吳雪微[35]發(fā)現(xiàn)白鰱魚糜的凝膠強度和彈性會隨刺槐豆膠濃度的增加而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硬度呈上升趨勢,在0.5%時保水效果較為明顯,對白度影響不大,結合感官評價后,研究認為選取1.0%濃度最合適。
由于魔芋膠自身能形成結實的網絡結構,同時又與魚糜蛋白的網絡結構交織,可束縛更多的水分。魏小紅[44]曾制備6種不同脫乙酰度的魔芋膠(deacetyation of koniac-gum,DK),DK4號(45.36%)的白鰱魚魚糜凝膠的硬度和咀嚼性均達到最大值;DK2號(26.30%)時樣品的彈性最好,蒸煮損失率最低,魚糜凝膠強度可達81.65 mJ,與空白組的32.07 mJ相比得到了顯著提高;白度值總體變化較小。同時,發(fā)現(xiàn)不同添加量(0.2%、0.3%、0.4%、0.5%)的海藻酸鈉可以提高白鰱魚魚糜凝膠的黏附性和內聚性,適量的海藻酸鈉(0.3%)可以有效降低白鰱魚魚糜的蒸煮損失率;由此說明,海藻酸鈉能促進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交聯(lián)形成三維網絡結構,截留水分,從而提高魚糜凝膠的持水性能。還有研究表明,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脫去乙?;?,分子纏繞力度加強,凝膠結構變得更加穩(wěn)固,影響蛋白變性匯集形成凝膠網絡的過程,從而導致魚糜蛋白凝膠速率的變化,于加美[45]通過制備2種不同脫乙酰度魔芋葡甘聚糖(63.29%的DKGM1、94.50%的DKGM2)改善鰱魚糜的凝膠特性,發(fā)現(xiàn)DKGM比KGM更能提高鰱魚糜蛋白凝膠速率,其中DKGM1最有利于魚糜凝膠網絡結構的形成。近幾年也不乏將殼聚糖加入淡水魚糜以提高其凝膠強度的報道,主要由D-氨基葡萄糖組成的陽離子堿性多糖聚合物——殼聚糖與水分子作用后具有黏度,可提高魚糜凝膠強度,張茜[46]分析不同DD、分子質量和添加量的殼聚糖對白鰱魚糜質構的影響;結果表明當添加粘均分子質量(64%)的殼聚糖時,其凝膠強度、硬度值最高,持水性也得到明顯改善,對樣品的白度無明顯變化。
此外,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不溶性膳食纖維(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對凝膠網絡的作用方式可能有兩類:(1)IDF自身的吸水溶脹性可形成蜂窩結構,能起到支撐蛋白凝膠網絡結構的作用;(2)通過奪取蛋白質的水分,間接增加蛋白濃度,可有效聚集魚糜肌原纖維蛋白。孟爽爽[47]提取麩皮中的膳食纖維后將不同粒度的IDF和不同溶解度的膳食纖維分別添加入冷凍白鰱魚糜凝膠中,結果表明85 μm的IDF(≤2%)會使周圍蛋白質濃度及內源性TG酶的含量增加,從而增加了體系中非二硫共價鍵的含量,但≥3%濃度時,蛋白會被稀釋,阻礙了非二硫共價鍵的形成。
當前,利用低飽和脂肪酸和低膽固醇的植物油取代豬油來強化淡水魚糜制品的營養(yǎng)價值、質地、口感、色澤等將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米紅波等[48]發(fā)現(xiàn)3%大豆油、3%亞麻籽油和3%紫蘇籽油對草魚魚糜凝膠的品質具有顯著性影響,從表5可看出紫蘇籽油的添加效果最佳。
表5 熱誘導淡水魚糜在添加其他物質過程中凝膠特性的變化Table 5 Changes in gel properties of thermal-induced fresh water fish surimi during the addition of other substances
兒茶素是鮮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重要組分(約占80%),魏小紅[44]發(fā)現(xiàn)添加較低濃度(0.05%)的兒茶素有利于生鮮白鰱魚的黏彈性;由于其結構中含有較多的羥基和羰基,可以與蛋白質交聯(lián)形成穩(wěn)定的網絡結構,因此有部分研究將其用作凝膠增強劑來改善魚糜的凝膠特性。
在淡水魚糜制品加工中,單純添加大量淀粉難免增加產品的粉質口感,而單純添加大量親水膠體也可能會使產品凝膠過強易脆、彈性差,不利于產品的生產。因此將淀粉與親水膠體按一定比例復配可以充分發(fā)揮淀粉和膠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從而擴大其使用范圍和成效。目前有王聰[43]通過利用響應面軟件對羥丙基淀粉、可得然膠和卡拉膠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行優(yōu)化,得出三者的最佳添加量分別為1.36%、0.44%和0.22%;經驗證,白鰱魚糜凝膠強度值為3 659.96 g·mm與理論值3 631.26 g·mm無顯著性差異;并且在所有處理組中,復配物對魚糜凝膠持水性(76.83%)和白度(78.26)的改善效果最好,說明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
淡水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海水魚產量縮減的趨勢,并拓寬魚糜制品市場,因此改善淡水魚糜品質是一大研究熱點,目前已有較多通過添加各種外源物質來改善淡水魚糜及其制品品質、降低成本的研究和應用。盡管如此,由于淡水魚類存在多樣性,當前各種機理可能僅適宜于某種或某類魚,各作用機制都有待進一步摸索和完善,還有很多外源添加物互作對淡水魚糜蛋白作用機理及其風味的的機制研究仍不夠深入系統(tǒng)。
在未來的研究中:(1)不應僅局限于單純添加天然淀粉、親水膠體、非魚肉蛋白質等幾類物質,還可對其進行適當?shù)母男岳茫?2)篩選出效果較優(yōu)的同類物質或不同類物質進行復配互作,彌補單一添加的劣勢,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3)尋找合適比例的高值海水魚肉與低值淡水魚肉進行混合,不同來源的魚糜蛋白能夠起到更佳的協(xié)同增效作用;(4)開發(fā)其他更多新型的魚糜凝膠增強劑,如動物骨粉及其膠原水解物(不僅具有增強凝膠和保水的作用,還能起到抗氧化活性功效)和多樣化的天然多糖微凝膠(具有安全無毒、易降解及生物兼容性較好等優(yōu)良性能);(5)可積極借鑒其他用于增強禽畜肉肉糜凝膠品質的添加物等。
此外,還可采用新能源技術替代傳統(tǒng)的水浴鍋二段式熱處理,更能展開淡水魚糜的肌原纖維蛋白分子,促使疏水基團充分暴露,蛋白分子顆粒的分布更均勻,顯著加強淡水魚糜的凝膠特性;因此將外源物質結合單一物理場或復合物理場技術如超高壓、超聲波、微波加熱、電子束輻照、高密度CO2及微波-超聲聯(lián)用等,將會優(yōu)化出更多高質量的低鹽復合淡水魚糜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