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成,鐘鎮(zhèn)良,羅源峰,謝瑜冰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299)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患者會出現(xiàn)腦部血管阻塞、腦組織缺血的情況,其腦功能可受到不可逆性損傷[1]。計算機體層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檢查技術(shù)。本文對2018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11日梅州市大埔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1例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CTA檢查在診斷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中的應(yīng)用價值。
將2018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11日梅州市大埔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81例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治指南》[2]中關(guān)于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并得到確診;2)無進行超聲檢查或CTA檢查的禁忌證;3)無藥物過敏史;4)能夠配合完成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認知功能障礙;2)存在精神障礙。本研究經(jīng)梅州市大埔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同意參與本研究。
在這81例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超聲檢查和CTA檢查。進行超聲檢查的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使其頸部充分暴露。使用飛利浦Affiniti 7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探頭的頻率為7~11 MHz)。按照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的順序?qū)颊叩念i部血管進行掃查。進行CTA檢查的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使其頸部充分暴露。使用飛利浦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機對患者的頸部動脈進行掃查,從其主動脈弓的上緣掃描到顱頂。掃描參數(shù)設(shè)置如下:管電流120 mA、管電壓120 kV、準直器寬度0.625 mm、層間距0.5 mm、螺距0.993、層厚1 mm、瞬時視野180 mm、球管旋轉(zhuǎn)速度0.5 s/r。以4~5 mL/s的速度經(jīng)患者的肘前靜脈為其注射35~50 mL的非離子對比劑碘海醇。完成注射后,對患者進行增強掃描檢查。完成超聲檢查和CTA檢查后,由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專家采用雙盲法判定檢查結(jié)果。根據(jù)檢查結(jié)果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在治療期間,每隔15 d采用上門隨訪、微信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1次隨訪,了解其病情的變化情況。在對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后,對其病情進行評估。使用改良蘭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患者的病情。該量表的分值范圍為0~6分。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好。將mRS評分≤2分的患者作為康復組(F組),將mRS評分>2分的患者作為不良組(B組)。
1)觀察對這81例患者進行超聲檢查與CTA檢查時其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2)比較F組患者和B組患者的一般資料。3)比較F組患者和B組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情況。采用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nèi)膜切除試驗(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分級法將患者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4)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的性質(zhì)(包括硬斑、軟斑和混合斑)。5)分析兩組患者進行CTA檢查所獲得的圖像,將這些圖像導入計算機圖像分析軟件中,得到患者全腦不同區(qū)域的彩色灌注圖像。采用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法(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對患者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早期缺血改變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早期缺血改變的情況越嚴重。
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采用軟件SPSS 24.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患者的ASPECTS評分等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這81例患者進行超聲檢查與CTA檢查時其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分別為87.65%(71/81)、97.53%(79/81)。與進行超聲檢查相比,對這81例患者進行CTA檢查時其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較高,χ2=5.760,P<0.05。
F組57例患者中有男患者30例,女患者27例;其平均年齡為(62.54±2.01)歲。B組24例患者中有男患者13例,女患者11例;其平均年齡為(62.55±1.9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B組患者的ASPECTS評分〔(6.55±1.11)分〕高于F組患者的ASPECTS評分〔(5.54±1.02)分〕,t=3.964,P<0.05。
在B組患者中,存在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中度頸動脈狹窄、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分別有3例(占12.50%)、4例(占16.67%)、17例(占70.83%)。在F組患者中,存在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中度頸動脈狹窄、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分別有2例(占3.51%)、4例(占7.02%)、51例(占89.47%)。B組患者中存在中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占比高于F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情況的比較[例(%)]
在B組患者中,存在頸動脈硬斑、頸動脈軟斑、頸動脈混合斑的患者分別有9例(占37.50%)、7例(占29.17%)、8例(占33.33%)。在F組患者中,存在頸動脈硬斑、頸動脈軟斑、頸動脈混合斑的患者分別有13例(占22.81%)、15例(占26.32%)、29例(占50.88%)。兩組患者中存在頸動脈硬斑、頸動脈軟斑、頸動脈混合斑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性質(zhì)的比較[例(%)]
腦梗死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此病主要是由腦部供血不足所致。在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前,臨床醫(yī)生應(yīng)先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并依據(jù)診斷結(jié)果為其制定相應(yīng)的治療計劃[3]。目前臨床上診斷此病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超聲檢查、磁共振檢查、CT檢查等。有研究指出,用超聲檢查診斷腦梗死的準確率較低。如何對腦梗死患者的病情進行準確的診斷是目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CTA檢查的操作方法較為簡單。對腦梗死患者進行此檢查可獲得其頸部血管的清晰圖像,從而有助于準確地診斷其病情[4]。頸動脈屬于腦部血液循環(huán)的必經(jīng)路徑之一。發(fā)生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會使患者腦組織的血流量減少,進而可使其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缺氧性損傷。為了探究CTA檢查在診斷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中的應(yīng)用價值,筆者對2018年1月15日至2020年2月11日梅州市大埔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1例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進行研究。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這81例患者進行超聲檢查與CTA檢查時其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分別為87.65%(71/81)、97.53%(79/81)。與進行超聲檢查相比,對這81例患者進行CTA檢查時其腦梗死病情的檢出率較高,χ2=5.760,P<0.05。趙華[4]在臨床研究中將60例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研究組患者進行CTA檢查,對對照組患者進行CT檢查。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檢查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檢查頸動脈狹窄具體位置的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這與本研究的結(jié)果相似。為了進一步探究CTA檢查在對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中的應(yīng)用價值,筆者在所選81例患者接受治療后根據(jù)其mRS評分的不同對其進行分組。將mRS評分≤2分的患者作為康復組(F組),將mRS評分>2分的患者作為不良組(B組)。比較兩組患者頸動脈狹窄的情況可見,B組患者中存在中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占比高于F組患者,P<0.05。這表明,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與其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對其進行CTA檢查有助于評估其病情的嚴重程度。
綜上所述,CTA檢查在診斷頸動脈狹窄所致腦梗死中的應(yīng)用價值較高。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