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康,張澤娟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血液風濕免疫科,云南 昭通 657000)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RA的發(fā)病機制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關節(jié)疼痛、腫脹、觸痛、僵硬的癥狀,其全身的關節(jié)均可受累。若未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引發(fā)永久性殘疾等不良后果[1-2]。目前,臨床上尚無根治RA的方法,多采用來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劑對RA患者進行治療[3]。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聯(lián)用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治療RA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間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6例RA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RA的診斷標準,且病歷資料完整的患者;2)近期未使用其他方案進行治療的患者;3)知曉本次研究的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其他關節(jié)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2)對本次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的患者;3)已經接受其他治療的患者。根據(jù)采取治療方案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A組(n=58)和B組(n=58)。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34例;其年齡為38~72歲,平均年齡為(56.8±4.2)歲;其病程為0.5~8年,平均年齡為(5.4±1.1)年。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35例;其年齡為39~72歲,平均年齡為(56.5±4.4)歲;其病程為0.5~8年,平均病程為(5.6±1.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為A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進行治療。甲氨蝶呤(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0644,規(guī)格:2.5 mg/片)的用法是:每次服5~10 mg,每日服1次,每周用藥1~2次,共治療20 d。為B組患者聯(lián)用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進行治療。甲氨蝶呤的用法與A組患者相同。來氟米特(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50,規(guī)格:10 mg/片)的用法是:在治療的第1~第3天,每次服50 mg,每日服1次。后續(xù)依據(jù)患者的病情將每次的用量改為每次服10 mg或20 mg,間隔24 h給藥,共治療20 d。
1)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的療效評定標準是:(1)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明顯改善。(2)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有所改善。(3)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改善或在加重??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治療后,觀察兩組患者晨僵持續(xù)的時間、壓痛及腫脹關節(jié)的數(shù)量及握力。3)在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血清類風濕因子(RF)、C-反應蛋白(CRP)的水平及紅細胞沉降率(ESR)。4)在治療期間,統(tǒng)計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轉氨酶升高、口腔潰瘍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后,B組患者晨僵持續(xù)的時間短于A組患者,P<0.05;壓痛關節(jié)及腫脹關節(jié)的數(shù)量均少于A組患者,P<0.05;其握力大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晨僵持續(xù)的時間(h)腫脹關節(jié)(個)壓痛關節(jié)(個)握力(mmHg)A組 58 1.2±0.3 10.2±5.8 9.6±1.4 24.8±5.6 B組 58 1.0±0.4 7.3±5.4 8.1±1.2 34.5±4.4 t值 3.046 2.787 6.195 4.353 P值 0.003 0.006 0.001 0.001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RF、CRP的水平及ESR相比,P>0.05。治療后,B組患者血清RF、CRP的水平均低于A組患者,P<0.05;其ESR慢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項生化指標的比較(±s)
表3 在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各項生化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血清RF(IU/mL)ESR(mm/h)血清CRP(mg/L)A組 58 治療前 203.8±41.4 84.7±8.1 4.8±2.1治療后 92.9±19.7 49.7±6.3 4.1±1.1 B組 58 治療前 203.8±41.4 84.7±8.1 4.8±2.1治療后 52.2±16.8 32.4±5.5 3.2±1.2
在治療期間,B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高于A組患者,組間相比,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目前,臨床上關于RA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RA的發(fā)生與機體的體液水平及自身免疫功能出現(xiàn)異常有關[4]?,F(xiàn)階段,臨床上多采用抗風濕免疫藥對RA患者進行治療。甲氨蝶呤是治療此病的常用藥。甲氨蝶呤屬于二氫葉酸還原酶抑制劑,可以有效地抑制RA患者體內二氫葉酸還原酶的活性,減少四氫葉酸的生成,使嘌呤核苷酸和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停止,導致核酸合成障礙,具有較強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5]。來氟米特是一種新型的抗增生活性異唑類免疫抑制劑。此藥可通過肝臟、腸壁的細胞質和微粒體轉化為具有活性的代謝產物M1,以此發(fā)揮抗炎的作用。此外,來氟米特還可抑制二氫乳清酸脫氫酶的活性,減少活化淋巴細胞的增殖,抑制細胞內信號的傳遞,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6-7]。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A組患者,其晨僵持續(xù)的時間短于A組患者,其壓痛關節(jié)及腫脹關節(jié)的數(shù)量均少于A組患者,其握力大于A組患者??梢?,聯(lián)用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治療RA,可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本次研究中,治療后B組患者各項生化指標(RF、ESR、CRP)均明顯優(yōu)于A組患者。RF、ESR、CRP均是RA的標志性指標,其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反映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8]。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比,P>0.05。可見,聯(lián)用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對RA患者進行治療,不會明顯升高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聯(lián)用甲氨蝶呤和來氟米特治療RA,可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