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世杰 張英飛
摘要:說明文教學應避免刻板、無趣。《中國石拱橋》一課教學,嘗試用情境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情境化活動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應用和遷移。這節(jié)課,利用情境驅動,體現(xiàn)高遠的立意;借助多元比較,引領學生思辨整合;通過讀寫結合,彰顯遷移至上的教學理念。
關鍵詞:情境任務;說明文教學;《中國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讀課文,是橋梁專家茅以昇所寫的一篇語言平實、特征鮮明的事物說明文。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目標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當?shù)姆椒▉碚f明的;體會說明文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如何避免說明文教學的刻板、無趣?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學習活動?本課教學嘗試用情境任務驅動,讓學生在情境化活動中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的應用和遷移。
一、教學實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自古以來,杭州的橋依水而生、依城而建。馬可波羅曾說,行在杭城,環(huán)城諸水,有石橋一萬二千座,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華貴的城市。今天,我們也會因為橋,認識一位外國朋友——方舟。讓我們先通過一段視頻來了解他。
(教師播放視頻。)
師這位外國友人不僅喜歡杭州的龍井,還對杭州的橋很感興趣。亞運會即將來臨,為了更好地宣傳杭州文化,作為志愿者的你會如何向方舟介紹家鄉(xiāng)的拱宸橋呢?一起來看他發(fā)出的請求。
(教師播放視頻,方舟發(fā)出了這樣的請求:“Hello,Im Greg Fountain.我來自英國。亞運會期間,我很想來杭州看看。我對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和橋十分感興趣,到時候我會住在杭州運河邊上。保俶塔實驗學校的亞運會志愿者們,你們能向我介紹一下杭州的拱宸橋嗎?”)
師今天,就讓我們從橋梁專家茅以昇的《中國石拱橋》中學習介紹的方法。
[說明: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向方舟介紹拱宸橋”的情境,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
(二)交流思維導圖,學習說明思路
師在預習中,老師請大家用思維導圖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嘗試說明文章的說明順序。在批改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許多精彩的思維導圖,(教師呈現(xiàn)學生的課前預習思維導圖,略)有同學用樹狀圖梳理,有同學還畫上了橋梁來凸顯主題?,F(xiàn)在,就請一位同學上臺展示預學成果。
生我將整篇文章分成總、分、總三個部分??偸龅氖堑?—第3自然段,總體介紹了橋的外形、世界石拱橋的歷史和中國石拱橋的歷史。在分述部分,作者舉了兩個例子,分別是趙州橋和盧溝橋。第4—第5自然段講述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建造時間、修繕過程、外形和古人評價。第6—第8自然段講述了盧溝橋的地理位置、建造時間、外形、設計以及它形式優(yōu)美,還呈現(xiàn)了他人的評價。最后的總述部分,講述了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以及我國現(xiàn)代橋梁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我把每座橋梁的建造時間都用波浪線畫出來后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時候用了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這就是我的思維導圖,(學生出示思維導圖,略)請大家補充質疑。
師通過她的思維導圖和匯報,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是“總—分—總”的結構。而且,她還指出文章用了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預習得十分認真,讓我們把掌聲送給她。(學生鼓掌)那么,她的思維導圖有沒有可以改進的空間?
生我認為,說第1—第3自然段講了世界石拱橋的歷史和中國石拱橋的歷史,表述得不夠準確。第2自然段說的應該是世界石拱橋的特點,歷史悠久是其中一個特點。
師很好,大家如果無疑義,在第2、第3自然段邊上寫上我們剛才所講的關鍵詞。
(教師板書:歷史悠久。)
生在介紹第1—第3自然段時,作者使用了一定的說明順序:先介紹世界石拱橋的特點,再引出一個分支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最后拿趙州橋和盧溝橋舉例。我覺得作者用了從總體到部分的說明順序。
師我們聚焦第1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教師出示內容)請同學們關注這樣幾個概念詞——“石拱橋”“我國的石拱橋”“趙州橋”和“盧溝橋”。如果我們用三個圈來代表這幾個概念,圈的范圍從大到小依次應該是“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和盧溝橋”。作者的介紹范圍在縮小,先講中國石拱橋的共性,再介紹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特性,用了從一般到特殊的說明順序。同學們還有補充嗎?
(教師板書:概念詞。)
生我覺得第4個標題寫得有一些問題,應該改為“我國的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第9自然段有一個總起句——“為什么我國的石拱橋會有這樣光輝的成就呢?” “為什么”三個字,讓我知道了這一段要講的是中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所以,我覺得第9自然段之前講的是成就,第9自然段講的是原因。從這兩部分的關系中,我發(fā)現(xiàn)文章用了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師很好,你關注了這一作為過渡句的設問句,(教師板書:過渡句)它在文中起到過渡的作用。你的分析能從文章中找到依據(jù),表述條理清晰,非常棒!同學們有沒有關注到,第9自然段內部也有一定的說明順序?
生我們可以看到第9自然段里面有三個詞,“首先”“其次”“再其次”,作者用這三個詞,統(tǒng)領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我覺得作者在這里用了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
師你真棒!通過層次詞,(教師板書:層次詞)發(fā)現(xiàn)作者用了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來解釋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作者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時候,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順序,(教師板書:說明順序)還通過一些時間詞、概念詞、過渡句、層次詞將文章的結構條理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老師希望介紹拱宸橋的時候,同學們也能用上這些小妙招。
[說明:課前,請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嘗試發(fā)現(xiàn)文章的說明順序。本環(huán)節(jié)選取學生預學過程中的思維導圖作為教學資源。在學生自主梳理、生生評價交流、教師適時介入引導補充的過程中,學生總結石拱橋的特點、行文思路和說明順序。]
(三)比較差異,品析語言
師接下來,讓我們聚焦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紹一座橋的。請同學們拿出老師下發(fā)的學習單(內容略),找出語段(其間標有序號)中與課文第5自然段的不同之處,在課文中標出,并分析不能改動的理由。我們來比一比:誰找得多,找得快?,F(xiàn)在開始!
生第①句,老師改的是“全長50多米,中間略窄,寬約9米”,原文是“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約9米”,數(shù)據(jù)比較嚴謹。50多米比較模糊,可能是55米、56米,原文的用詞更具體、準確。
(教師板書:數(shù)據(jù)準確。)
師感謝你發(fā)現(xiàn)這個點,大家把掌聲送給他。
生第②句,老師把文中的句子改為“而是像一臥虹”,我覺得弓和虹是很不一樣的。弓是比較扁平的,虹更加像半圓。用弓來打比方的話,(教師板書:打比方)和原文中“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的描述相符合,在外形上比較準確。而且弓是一種兵器,給人堅固、有力之感。這和石拱橋堅固的特點也是吻合的。
師很好,你認為用弓來打比方,不僅做到了外形相似,還能突出中國石拱橋堅固的特點。
(教師板書:結構堅固。)
生老師在第⑤句中刪掉了一句引用“初月出云,長虹飲澗”,這不能刪。注解中本詩的意思是“看起來好像是穿出云層的新月,又好像是入澗飲水的長虹”,這里用引用的說明方法,(教師板書:引用)更能體現(xiàn)趙州橋和四周景色的和諧。作者引用唐代詩人的這句詩,是想突出橋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的特點。
師嗯,非常不錯,你關注到了文中的注解,認為引用這句詩更具有說服力,能凸顯橋與四周景色搭配得十分和諧。
生我覺得這句詩會讓讀者更有畫面感,也讓文章更有意境、更有美感。所以我覺得這句詩不能刪去。
生“出”和“飲”都是動詞,這里引用這句詩,不僅富有畫面感,還讓畫面富有動感。
師這位同學一定對古詩的煉字特別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了古詩中的動詞之妙,真不錯。同學們品讀的角度很多,讓我們來朗讀一下,感受原文語言帶給我們的詩意、畫面感和動感。
(學生朗讀。)
生原文是“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而這里把“兩肩上”改成了“兩邊上”。我覺得,“兩肩”更加生動,讓我們感覺好像是大拱背負著兩個小拱,是擬人的修辭,(教師板書:擬人)更加生動,也能夠體現(xiàn)趙州橋設計的巧妙。
生我有補充,用“兩肩”有一種扛東西的感覺,可以體現(xiàn)趙州橋堅固的特點,而用“兩邊”就沒有這種感覺。
生我也有補充,這兩個句子給人的畫面感也是不同的,“兩邊”會讓人想象兩個小拱是在大拱的兩邊,一邊一個;而“兩肩”就感覺是在大拱的上面,這恰恰就是它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設計。
師這位同學提到畫面感,老師剛好根據(jù)這句話,畫了4幅圖,(教師出示4幅大拱與小拱的位置關系圖,見圖1)大家看一下,下面哪幅圖與作者的表述相符?
生我覺得是第④幅圖,因為它剛好是在大拱的上面,而不是像第③幅圖一樣,兩個小拱在中間,也不是像第①幅圖、第②幅圖那樣直接在兩邊。第①幅圖、第②幅圖就是改過之后的畫面了。
生原文中說“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各”字很重要。第④幅圖兩邊只有一個小拱。所以我覺得第②幅圖比較符合。
師好的,這位同學注意到了“各”字,把這個字圈畫出來。
生我覺得把第②幅圖和第④幅圖結合一下,在第④幅圖的兩邊再各畫一個拱,就符合了。
師“兩邊再各畫一個拱”,學了作者的語言,你的語言也變得準確了。確實,剛才那4幅畫都具有迷惑性,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趙州橋是什么樣子的。(教師出示正確的圖片)看著圖片,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他的語言太精練、太準確了!用了 “兩肩”和 “各”,把大拱與小拱的位置和數(shù)量、趙州橋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都講清楚了。讓我們再次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簡練。
(學生朗讀。)
師 我們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準確的用詞和多種說明方法,(教師板書“用詞準確”和各種說明方法)以及從主到次的說明順序,清楚地介紹趙州橋。希望同學們在介紹拱宸橋時,能夠用上學到的方法。
[說明:在文本關鍵處通過刪、增、換、調等方式設置比較點,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利用圖片支架、問題支架、活動支架,學習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如此,學生從閱讀的角度反觀寫作,其思維從對知識的簡單接受轉向對寫作策略的深層探究。]
(四)觀點辨析,揣摩選材
師杭航同學想更好地介紹拱宸橋。他在搜索資料的時候,看到了一段和斷橋有關的文字,覺得這段文字可以替換文中介紹盧溝橋的文字。老師讀一讀這段文字,請同學們思考:這樣替換合理嗎?
(教師讀。)
生我們可以看到趙州橋是單拱石橋,盧溝橋是聯(lián)拱石橋,兩者分屬不同的石拱橋種類。而斷橋也是單拱石橋,如果選用斷橋,文章就只有一種拱橋了。而用盧溝橋,就能讓我們知道中國石拱橋的形式多樣。
師你關注到了石拱橋的種類,趙州橋和盧溝橋各代表了一種石拱橋的類型,以它們?yōu)槔骶叽硇?,能夠相互補充。那老師能不能把斷橋和趙州橋換一下?這樣類型就不重復了呀?
生我覺得也不行。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現(xiàn)在的最古老的石橋。它歷史悠久,相比斷橋而言,更具代表性。
師真棒,你關注到了趙州橋歷史悠久的特點和它在中國橋梁史上的地位。
生原文說盧溝橋在我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上,也是值得紀念的。斷橋只是一個觀景的地方,而盧溝橋不僅有觀景價值,還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所以不能替換。
師很好,你抓住了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生課文用了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從旅人橋到趙州橋再到盧溝橋。斷橋的修建時間和趙州橋一樣,都是唐朝。如果選斷橋,時間線上重疊了;而選盧溝橋,各個時期都能涵蓋。
師你從我們提到的時間順序上來闡述不能替換的理由,真棒!這邊的同學還有發(fā)現(xiàn)。來,你說——
生課文中這樣介紹盧溝橋——“永定河發(fā)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也就是說,介紹盧溝橋有一個目的——說明石拱橋堅固的特征。而斷橋更多是從觀景價值的角度來介紹的。兩者的介紹角度不同。
師很好,你發(fā)現(xiàn)了兩段材料介紹的側重點不同。那老師想再問一下:我們介紹觀景價值行不行?放到整篇文章中,為什么盧溝橋更合適?
生因為雖然盧溝橋也寫到了觀景價值,但我覺得堅固是中國石拱橋非常重要的共性特征,盧溝橋能夠凸顯這一點,而斷橋的介紹語段不包含這部分內容。用盧溝橋來舉例,更具有典型性。
師真好!這位同學又給了我們一點啟發(fā),在說明事物的時候,舉例要具有典型性。希望同學們在選擇拱宸橋介紹材料的時候,也要注意選材的典型性。剛才,我們通過三個活動,學習了介紹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實踐,為外國友人方舟介紹拱宸橋了。
[說明:提供可多元解讀的語段,設計具有思辨性、開放性的問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和深刻性。學生自主釋疑,在生生互動和教師引導中,細讀教材,反復比較,理解文章選材的典型。]
(五)運用所學,組材介紹
師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有關拱宸橋的內容介紹。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在提供的材料中自主選擇需要的內容,并運用所學知識,組成一篇說明順序合理、能夠突出拱宸橋特征的介紹語段,向方舟介紹拱宸橋。請組長到老師這里領取拱宸橋文字資料信封和小組合作單?,F(xiàn)在開始小組討論。
(學生小組討論。)
師剛才同學們都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方舟已經(jīng)很期待大家的介紹了。哪一組志愿者愿意先來介紹呢?有請你們小組。
生(A組的組員1)現(xiàn)在,我是志愿者,(指另一位組員)他是方舟。方舟,聽說你在亞運會期間要來杭州,并且想要了解杭州的拱宸橋。下面就讓我們組來向你介紹。你知道杭州的拱宸橋嗎?
生(A組的組員2)我不知道?。?/p>
生(A組的組員1)那就由我來講一講吧!拱宸橋,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區(qū)大關橋之北……
生(A組的組員2)我們學習課文中趙州橋的介紹順序,依次介紹了拱宸橋的位置、名字由來、歷史地位和結構特點。其中,講它的維修歷史時我們用了從遠及近的時間順序。然后,我們在選擇材料時沒有參照課文的第7自然段,因為這是大多數(shù)橋都有的特點,不能突出拱宸橋自身的特點。我們還加入了一些口語化的內容,這樣會更有對話感,避免讓方舟感覺枯燥。這就是我們小組的展示與匯報,請其他組補充、質疑。謝謝大家!
(學生鼓掌。)
生(B組代表)首先,我覺得你們的匯報排序較為合理,而我們組有一些不同。我們并沒有直接開始介紹,而是把文中第1自然段化用為開頭,增加趣味性,也是做一個引入。同時,我們在介紹拱宸橋的名字前,學習課文第9自然段,用一個設問句“我們?yōu)槭裁唇兴板窐蚰兀俊眮硪鱿挛?,這樣句式就富有變化。在介紹拱宸橋外形時,我們還加入了總起句“拱宸橋十分雄偉”,這樣能夠使介紹的結構更加清晰。
生(C組代表)我們組沒有介紹和喪權辱國的條約有關的內容,我們覺得在和外國友人介紹時選用此條不合適。
生(D組代表)我們也同意這一組的觀點。我們知道方舟想來看亞運會,這是友好的國際交流。如果我們提這段歷史,就會把氣氛搞得很尷尬。
生(A組的組員2)我現(xiàn)在有點同意你們的觀點了。
師好,我們的小組討論先進行到這里。我們再次把掌聲送給剛才展示和發(fā)表觀點的同學。通過剛才的展示,老師發(fā)現(xiàn)同學們已經(jīng)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了。除此之外,同學們還關注到了說明目的,為了更好地向國際友人方舟介紹,同學們加入了一些口語化的內容。
[說明:提供語段素材,在有限時間內聚焦學生發(fā)散的思維,驅動他們將課堂所學形成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運用前三環(huán)節(jié)所學知識,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在學生自主整合信息、思考歸納、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語言實踐能力,促進他們的思維發(fā)展。]
(六)回扣文本,體會情感
師再回到課文中,其實作者在運用說明這一表達方式時,他也有他的目的。文章當中的這些句子已經(jīng)顯露端倪,(教師出示能體現(xiàn)作者自豪情感的句子)那么,在這篇說明文中,作者不僅介紹了中國石拱橋,他還想傳遞什么信息?
生作者除了介紹中國石拱橋,他還想告訴我們中國石拱橋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對此也深感自豪。
師真棒!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推動著我們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和復興。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有了一座又一座偉大的橋梁,(教師出示課文中各座橋的名字和地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作——
生中國石拱橋。
(教師板書課題:中國石拱橋。)
師作者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時候帶著一種自豪的感情。最后,讓我們帶著自豪、驕傲的語氣再來讀一讀課文的標題。好一個——
生(齊)中國石拱橋!
師大拇指豎起來贊一贊它!好一個——
生(齊)中國石拱橋!
(教師繪制板書圖,略。)
師今天我們的課就上到這里,希望同學們在向外國友人介紹的時候也帶著這種民族自豪感!下課!
[說明:回扣文本,讓學生在詞句中體會作者傳遞出的民族自豪感。]
(七)課后作業(yè)
請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借助網(wǎng)絡搜集資料等方式了解杭州的各類橋梁,并向方舟介紹杭州的古橋。具體的作業(yè)內容如下:
課后搜集有關杭州古代橋梁的介紹資料,形成一篇介紹杭州古橋梁的文稿,向即將來杭的外國友人介紹杭州的古橋。要求:①選材典型,要能突出杭州橋梁的特點和成就;②運用說明順序,做到結構嚴謹、條理清晰;③用詞準確、凝練,兼顧語言的生動形象。
[說明: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關注寫作要求,在指定維度內進行言語實踐,在寫作實踐中鞏固課堂所學。]
二、教學評析
這節(jié)課是如何讓刻板、無趣的說明文教學課堂華麗轉身的呢?答案是:情境任務的設置。
(一)情境驅動,立意高遠
本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教讀課,原本的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把握說明順序,理清說明對象的特征,能分析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物,能關注作者說明事物時的語言特點。執(zhí)教者在上課伊始就拋出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任務,讓學生以亞運會志愿者的身份,嘗試向外國友人介紹大運河畔的拱宸橋。文中提到的兩座橋——趙州橋與盧溝橋,雖然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石拱橋,但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學生沒有強烈的了解欲望。情境任務中的拱宸橋才是學生所熟知的家鄉(xiāng)的古橋。因此,學生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任務驅動下,學習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不僅如此,這一情境任務的設置,還將原來的課文學習變成了完成情境任務的一個支架,引導學生向橋梁專家學習如何介紹拱宸橋的方法,從而讓課堂學習從知識指向向縱深的能力培養(yǎng)開掘。
(二)多元比較,思辨整合
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介紹事物的密碼?執(zhí)教者采用的是豐富多樣的比較。將趙州橋這一段進行刪、增、換、調,巧妙地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課文與改寫文段的不同之處并思考“為什么”,從而將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整合在一個大的比較閱讀任務框架中,避免了師問生答的零碎化與“扶著學”的僵化的學習模式,將發(fā)現(xiàn)與思考的樂趣還給了學生。尤其是對斷橋能否替換盧溝橋這一觀點的辨析,誘導學生仔細閱讀作者對盧溝橋的介紹,將自己熟悉的斷橋與盧溝橋進行同中求異的思維辨析,從而深刻領會作者選擇事例的獨具匠心。這便為完成拱宸橋的介紹任務提供了能力支架。
(三)讀寫結合,遷移至上
如果說前面的課文學習是為了完成情境任務,那么最后情境任務的完成度,則是來檢驗學生在本節(jié)課上知識的掌握程度與能力遷移的強弱。足夠的小組合作學習時間,保證了生生互動互助。教師提供的材料是無序的,需要學生排出恰當?shù)捻樞?眾多材料中有內容重復的,也有不適合情境的,需要學生依據(jù)情境學會取舍。學生將之前閱讀環(huán)節(jié)所總結的“說明策略”形成知識體系,在介紹拱宸橋語段寫作環(huán)節(jié)加以運用,讀寫緊密結合。此外,因為是口頭介紹,學生還需要在介紹時加入口語化的語言,注意解說的對象是外國友人,與課文的書面語言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學生具有靈活的語言運用能力。在運用所學介紹時根據(jù)寫作目的、寫作對象調整表達方式,這是知識在新情境下的遷移運用。這樣的活動也給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但學生鎮(zhèn)定自若地站上講臺,面對全場三四百人,侃侃而談,將家鄉(xiāng)的古橋介紹得有條不紊,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