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教學中,我遭遇到了很多次關(guān)于文本理解的分歧。與其說是文本理解上的分歧,倒不如說是邏輯理解上出了分歧,因為語言的背后是有思維的。新課標就明確指出:“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fā)展與思維的發(fā)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在語言的品味中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一次文本理解的分歧是關(guān)于一篇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章如下: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妻常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大暴雨,鳳持竿誦經(jīng),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當時有爭議的是“妻常之田”的“?!焙汀安挥X潦水流麥”中的“流”兩個字的理解。
好多學生認為“?!本褪恰敖?jīng)常、常?!钡囊馑迹旁诰渥又幸舱f得通。而關(guān)于“流”字,爭議更大。不僅是學生,甚至有同事也認為完全可以理解成“流進”,不必解釋成“使……流走”。真的可以這樣理解嗎?
非也。文言字詞的理解不能只顧及句子本身是否通順,還要兼顧到前后句之間的邏輯。在特定的語境中,前后語句之間是有邏輯推理的,也就是說語言的背后是有邏輯的。
上文中“妻常之田”的“?!苯忉尀椤敖?jīng)常、常?!敝鈺r,雖然在本句中是通順的,但是卻不能與后面句子的句意銜接上。后兩句話“曝麥于庭,令鳳護雞”,講的是一件具體的事情,并不是一個常態(tài)化的狀態(tài),只是妻子某一次要到田間干活之前的具體安排,并非經(jīng)常這樣,否則邏輯上說不通,因此,此處的“?!敝荒芾斫鉃椤霸?jīng)”,通假“嘗”字。
而“不覺潦水流麥”中的“流”為何不能理解成“流進、流到”之意呢?還得從邏輯上來推理。當時天突然下大雨,張鳳沉浸在書中,并沒有察覺。按照一般邏輯推理,人如果發(fā)現(xiàn)天下雨了,一定是趕緊收好麥子,不要被雨水淋濕了。如果人沒察覺到下雨的話,第一個后果必定是麥子被澆濕了,其次才會是地面的積水流進了麥子。寫作者既然想通過敘寫此事突出強調(diào)張鳳讀書的專心致志,那么怎么可能不強調(diào)他沒有察覺天突然下雨,麥子被淋濕了這個直接事實,卻退而求其次地強調(diào)后續(xù)衍生出來的結(jié)果,即積水流到麥子里了呢?所以此處不應是“積水流進麥子”的意思,應是突出更嚴重的后果:積水把麥子沖走了,這個從邏輯上才能說得通。另外,結(jié)合后文“妻還怪問”一句,也可以得出此結(jié)論。妻子從田間回來會對什么現(xiàn)象感到奇怪呢?是地面的雨水流進了麥子里,還是地面的積水把麥子沖走了呢?如果理解為前者,那么妻子怎么可能不對下雨不收麥子這一現(xiàn)象感到奇怪,卻單單糾結(jié)于雨后的積水流進了麥子呢?這于情于理都解釋不通。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麥子被地面的雨水積水給沖走了。因此,此處的“流”不能解釋為“流進、流到”,只能解釋為“使……流走”。語言之中蘊含著很多的情與理,而這個情理之中就有思維的蹤影。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唐太宗在和房玄齡的談話中提到“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zhí)書卷,使人讀而聽之?!焙芏嗳瞬荒芾斫狻安荒茏詧?zhí)書卷”,認為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么可能不能拿著書看呢?問題在于,學生們糾結(jié)的只是“自執(zhí)”這個詞語字面的意思,卻不明白它只是某種原因?qū)е碌囊环N后果。其實,依據(jù)這句話背后的邏輯,它并不是強調(diào)皇帝不能拿著書看,而只是強調(diào)當上了皇帝的唐太宗由于事務繁忙,沒有太多的時間親自閱讀書籍,所以才叫人讀書來聽。很多學生只糾結(jié)于語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沒有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去探尋背后的邏輯,殊不知,語言文字只是呈現(xiàn)出來的一朵朵艷麗的花,它們的藤蔓卻需要緊緊纏繞并依賴邏輯思維這個架子。
還有一次,學生們在背誦李清照的《聲聲慢》時,很多人把“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這一句背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相識”。“舊相識”和“舊時相識”雖只有一字之差,但仔細咀嚼,句意卻有天壤之別?!芭f相識”只是強調(diào)飛過的大雁是老相識,“舊”在此處是形容詞,用來修飾名詞“相識”。李清照此處僅僅只是想強調(diào)一下大雁是舊相識嗎?顯然不是,她是想要借此傳達更多的信息!而“舊時相識”則不僅只有此層意思了。多了一個“時”字,那么“舊時”就在強調(diào)“過去那個時候”。那“過去那個時候”是指什么時候呢?那時國家和作者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況呢?這樣,一個小小的“時”字,卻帶出了這個字背后的時代,背后的人事,背后的歷史,與作者的現(xiàn)今當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是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思鄉(xiāng)之苦、亡夫之悲、流寓之孤、晚年之凄的豐富而又復雜的情感一股腦地借托這個“時”字奔涌而出??梢姡Z言字詞的背后往往承載著極其豐富的信息,為何用這個字而不用那個字,為何這樣表達而不是那樣表達,這背后都有邏輯與思維的考量,語言的背后都有思維的痕跡。
語言作為溝通交流,傳達思想的最重要工具,是離不開思維的。人們在運用語言溝通交際、傳達自己思想的時候,其實就是運用思維邏輯進行信息編輯并表達的時候。語言的本身承載著思維,而思維是語言不可或缺的支撐。一個人在表達時,能否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準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邏輯性的思維,其次要看他是否可以用邏輯性的語言把頭腦中的思維表達出來??梢哉f,思維和語言是緊密相連的。
語文的教學是關(guān)乎語言的教學,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積累言語經(jīng)驗,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yǎng)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發(fā)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同時還強調(diào)“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密切相關(guān),語文教育必須同時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可見,語言文字與思維是相互依存的,學語言就要關(guān)注它背后的思維軌跡,通過語言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
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還是表達與交流,抑或是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學習語文,都離不開對語言的品味和運用,離不開對語言背后邏輯思維的積極探尋和深度把握。當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得到一定的提升之后,也將會積極反作用于語言的表達及運用。因此,不妨在一些極不顯眼的細微之處帶領(lǐng)同學多多咀嚼、多多推敲,也許在這個品味和探尋中,我們能夠找到思維的一些痕跡,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參考書目: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楊振中.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Z].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9.
[3][德]威廉·馮·洪堡特.論人類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商務印書館,2010.
林海霞,上海財經(jīng)大學附屬中學教師。